破解产业扶贫瓶颈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达州通川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经验

2016-04-05 23:40伍松柏2
四川畜牧兽医 2016年11期
关键词:通川区农技员达州

荣 亮,伍松柏2

(1.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西外镇农牧站,四川 达州 635000;2.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四川 达州 635099)

破解产业扶贫瓶颈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达州通川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经验

荣 亮1,伍松柏2

(1.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西外镇农牧站,四川 达州 635000;2.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四川 达州 635099)

产业扶贫是深化扶贫攻坚的重要载体,也是地方造血脱贫的根本之策。笔者利用被农业局选派到金石镇柳潭村任第一书记的机会,深入到达州市通川区多个贫困村和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发现问题、拓宽思路和打赢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攻坚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 主要做法及成效

1.1 夯实基础,形成上下工作联运机制 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成立了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2个驻村工作组,抽调5名专职人员组建局扶贫办。

农业局办公室建立微信工作群,并运用“钉钉”应用软件,对驻村到岗出勤情况实行登记打卡制度,将农技员“钉”在扶贫一线,将摘帽销号的脱贫攻坚任务牢牢“钉”在驻村工作组的“日程表”上。

局党组每月召开联系会,听取农技员工作汇报,分管领导加强巡查暗防,局扶贫办对典型情况随时报、共性情况按月报;局纪检监察室分2大类、10小项量化目标考核指标,将驻村农技员的扶贫履职情况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驻村农技员评先评优及发放补助的重要依据。

1.2 学习借鉴,精心编制产业扶贫规划 农业局先后组织技术人员、村组干部、贫困户代表到省内外观摩学习致富模式,并牵头制定《达州市通川区产业扶贫专项方案》,结合部门职责制定了《达州市通川区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达州市通川区农业产业扶贫责任分解表》,全面完成45个贫困村的产业脱贫规划编制。

1.3 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1.3.1 区农业局统一制作张贴财政供养人员结对帮扶明白卡、驻村农技员产业技术扶贫便民卡,在便于群众通过明白卡或便民卡信息寻求对口帮助的同时,收集整理脱贫攻坚政策、产业扶贫基本知识和驻村农技员主要职责和工作标准等,汇编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技术资料800本,分发给贫困村农技员。

1.3.2 派出技术骨干驻点到乡镇、服务到农户,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为主题,对农技员、贫困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进行技术指导服务。

1.4 探索创新,加快产业精准扶贫进程 在贫困村成立贫困户产业发展合作社,将财政发展类资金注入到贫困户产业发展合作社,并根据来源渠道及实施要求,按照不同形式和比例,转变为贫困户、非贫困户、村集体持有的股本金,以入股形式就近投入到龙头企业、农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引导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接经营的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由村支两委、乡(镇)党委政府对财务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在让新型主体按股保底分红的同时,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脱贫新模式,采取资金(土地)入股、圈舍(果树或土地)托管、聘农务工或吸纳贫困户管护付费,畜禽寄(赊)养、订单帮扶等产销链接的形式,走“合作式、参与式、整合式”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让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让贫困村(户)有产业支撑、有增收保障。

2 困难和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田块零碎不易集中连片,除“低、小、散”的传统种养业外,并无其他经济来源,增收缓慢。集体产权归属不清、权责不明、流转不畅、作用发挥差,没有企业和副业,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空壳村”现象严重,村级集体经济培育滞后。

2.2 产业发展具有盲目性

2.2.1 产业长短结合不够,长效增收产业薄弱。短期增收项目少,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不明显,产业扶贫效果难以体现。

2.2.2 缺乏对不同地区自然气候环境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配套,导致一哄而上、大面积发展单一种植,一定区域内存在同质化倾向。

2.3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全区缺少上规模、上档次的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加工链条短、盈利能力有限,对带动农户增收缺乏主观动力,农业生产经营无法形成集群效应。

2.4 难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2.4.1 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户,而贫困户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思路不宽,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差,导致“扶持到户”但是“效益不到户”。

2.4.2 项目资金直接扶持企业或专合社 (大户),虽然产业做大了、收益增加了,但是缺乏规范有效的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有效体现扶贫政策和扶贫效益。

2.4.3 贫困户没有致富项目,扶贫资金要集中使用,就得寻找经营稳定、良好的涉农企业或者农业专合社,并让扶贫资金发挥作用,每年都能给贫困户分红,这在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

3 对策建议

3.1 优化布局、创新机制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禀赋,调减低端劣质产品,寻找比较效益高的产业,适时调整产业扶贫规划,完善产业扶贫投入新机制。要总结推广成功扶贫经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庭院综合经济,着力提升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实现贫困户脱贫奔小康,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3.2 深化改革、发展集体经济 在蒲家、北外、金石3个镇选取4个村,开展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深入推进东岳镇玉钟村土地互换并地试点工作,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 补齐短板、实现科技扶贫

3.3.1 支持大学生创业园发展,探索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创新创业办法,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

3.3.2 加强对贫困村科技示范户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实现全员专业化规范化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贫困群体增收致富能力。

3.4 加大招商、凝聚帮扶力量

3.4.1 吸引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退伍军人回乡发展产业,给予技术培训,强化政策扶持。让愿意支农帮农的新型经营主体得到更多实惠,激发他们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作用。

3.4.2 做好乡村旅游等项目包装,主动对接商业主体,构建起与贫困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以新的产业主体、发展思路和商业模式,连片开发最具资源优势和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现代农业项目,提升产业增值效益,促进贫困村(户)增收。

3.5 整合资源、强化产业融合

3.5.1 围绕主城区近百万城市消费群体和魏兴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食品、医药产业定位,充分利用周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畜牧交易市场及主城区密布的超市等优势,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搞好“农超对接”。适度扩大特色种养面,加快省、部优知名品牌建设,发展高端品种、高端品质、高端品牌的都市现代农业。

3.5.2 在贫困村植入创意农业、文化包装等元素,丰富托管认养、民宿乡村等业态,实现农旅、农文融合,由“景点”向“全域”转变,让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成为贫困农民通往致富之路的纽带和桥梁。

3.5.3 以“秦巴电商谷”为载体,配合商务局和供销社开展电商知识普及、实战操作等触网培训和技术服务。搭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供需流通平台,运用“互联网+”模式,把农业生产、电商销售、物流配送等全产业链整合起来,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引领示范作用,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C9

C

1001-8964(2016)11-0010-03

2016-09-02

猜你喜欢
通川区农技员达州
达州市通川区
农技员带头——中化碧邦助力 共建美丽乡村
通川区水务局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
吉尼斯世界纪录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通川区十里水街一期绿化存在问题及对策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产业调整给予基层农技员的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