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对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2016-04-06 05:11蓝宇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联合培养人才培养

蓝宇

【摘 要】简要说明高校自主招生的发展史,分析高校自主招生12年来的变化和发展情况,阐述高校自主招生给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自主招生 人才培养 高校资源 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04-02

近年来,参与自主招生的高校及考生人数在成倍增长,这给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来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为适应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学必须主动作出调整。但是,多数中学教育资源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中学必须依托高校,借助高校的力量与之联合才能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笔者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大家之见。

一、自主招生的发展史

国家的综合实力取决于国家的高精尖人才,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又跟国家的教育体制紧密相关。理想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个性化的教育,能够依靠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并使之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得到提升。高校自主招生是人才选拔制度上的大胆创新。如何能够挑选出具有某些特长的优秀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尽量发挥高校的有利资源,努力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的高精尖人才,是高校自主招生诞生的初衷。另外,正在悄然改变的是,自主招生带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变革。

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源于2003年,这是国家在中等教育阶段对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种尝试,其意义在于打破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制度。高校自主招生经过12年的历程,国内加入自主招生行列的高校从当初的22所发展到2015年的80所余,参与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这12年来,自主招生考试在不断优化,演化出了多种选拔模式,其对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动意义非常重大。

二、自主招生考试的变化

(一)考查科目及组织形式的变化

自主招生各大联盟于2009年发起并形成, 2013年之前各大联盟的考试科目变化不大,“北约”联盟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及化学(文科为历史、政治)五科,而“华约”考查的是阅读与写作、数学、自然科学(文科为人文与社会),其中自然科学考查内容包含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人文与社会涉及历史、政治和地理。“卓越”联盟理科考查的是社会科学(语文与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包括物理与化学),文科是社会科学(语文与英语)、数学。

最近教育部公布的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方案中,已经明确要求自主招生科目要“减压”。从2013年招生来看,作为备受关注的三大联盟“北约”“华约”及“卓越”,选拔考试科目基本都“压缩”成两门。“北约”理工科类专业考核科目为自然科学基础(数学、物理),文史类专业考核科目为人文科学基础(语文、数学);“华约”笔试科目由5门“瘦身”为2门,其一为《数学与逻辑》(必考科目),其二为《物理探究》或《阅读与表达》,考生可从中任选一门;“卓越”测试也分两类,即学科基础测试一(包括数学和物理)、学科基础测试二(包括数学和语文)。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规定:申请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并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这表明自主招生各大联盟已经不复存在。2015年自主招生考试科目和形式变得更加开放、灵活,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考试也将更加规范、公平、公正。

(二)考查能力要求的变化

高校自主招生考核形式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所涉及的知识基本上是高中阶段各个学科课程内容,但是内容源于课本却远高于课本,考试题目非常新颖、灵活多变,与历年高考试题比较难度更大,重点考察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对考试能力要求更高。

最近几年的自主招生试题灵活性大,有些问题甚至“天马行空”,这些试题非常具有开放性,一般在中学课本中是找不到标准答案的,考题一般没有唯一的答案。评判的标准也是多元化的,考官并不是简单地看考生回答得对或者错,看的是考生的知识储备量和知识结构,看的是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知识重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素质。

三、自主招生对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随着高校在自主招生面试选拔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潜质,这给中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部分顶级的中学现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加注重保护学生个性,扬其所长,使之更具创造力!部分非常有前瞻性的中学正在加强与高校联系,借助于高校的人力资源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

(一)为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挖掘学科潜能和培养学科兴趣,中学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潜能为学生从起始年级开始开设各学科选修课程

通过选修课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选拔提供有力支持。有学科特长的考生一直都是各大高校追逐的对象。目前通过单一的高考难免出现选拔不到平时单学科能力顶尖的学生,这也是国家教育部门和高校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中学可以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开设学科竞赛选修课。如果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的荣誉,那么他在自主招生中就会占有较大的优势,为他通过自主招生初审资格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在2015年高校自主招生中,全广西共有107人获得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和北京大学的博雅计划(在高考录取时最高可获降至当地本科第一批控制分数线录取的优惠政策)初审通过资格,通过初审的名单中南宁三中21人,占总人数的19.6%,是广西所有中学中人数最多的学校。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同学在各学科奥赛中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南宁三中2015届学生中有41人获得省级一等奖,10人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决赛。一直以来,高校自主招生都是由大学老师命题,很多试题对中学生来讲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如果学生参加过该课程的奥赛选修课,拓宽了知识面和思维,就比较容易找到突破口。曾有一道数学科的自主招生题:“经过点M(2,1)作直线 l,交椭圆于A、B两点,如果点M恰好为线段AB的中点,求直线 l 的方程,请用直线的参数方程求解。”一般学生都会用中点坐标公式解题,但“如果把M改成一个三等分点呢?你还能对这道题进行修改提出其他问题吗?”对于没有参加过数学奥赛选修课的学生而言,这可能就要遇到极大的挑战了。

(二)加强与高校联系,充实“优质生源基地”

通过MOOCAP(在线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等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做实学生课程的内涵,把学生视野扩展到大学教育和学科前沿,为升入大学及以后在大学进行研究做好准备。提供学生了解大学先修课程,不是拔苗助长,不是新负担,而是让学生涉猎更广更多的领域,是志趣的启发。

中学可以与高校联合举办科普活动,如科技节活动等。根据当年科技节的主题邀请大学相关领域(以自然科学为主)的专家学者到中学开展科普讲座。时间上可考虑利用科技节活动周的课外活动课,邀请2到3位专家学者做简短的学术讲座(形式类似TED公开课)。

定期邀请高校专家到中学做学术报告。主要是面向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大赛涉及的领域。请大学的专家学者在科普讲座中介绍其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目的在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了解学科发展方向。

开放大学资源。除了学术理论方面的指导,还可以借用大学的实验资源,组织学生和中学教师前往大学进行学科实验技能培训,也可在中学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后邀请大学的专家到中学开展实验培训活动。还可以向有关大学申请为中学师生开放浏览和下载网络资源(例如数、理、化、生、信息学等学科的网络课程),利用大学的资源拓展师生的知识面,引导师生关注学科的发展动向,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的信息,积累学习和命题素材,并把它作为常规教与学资源的有益补充。

总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建设中的首要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高校自主招生形式的改变,为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中学课程改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我们正在迎来全新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促进培养人才模式的快速发展,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毕业生。

【作者简介】蓝 宇,南宁三中副校长、党委委员,中学高级职称,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广西“优秀化学教师”,自治区高中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员,广西化学化工学会理事。市级课题“民族地区示范性高中应对自主招生的策略研究”负责人。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人才培养
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室内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