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康复支持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早期护理中的应用

2016-04-07 01:50宓秀菊
护理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早产儿

宓秀菊



改良康复支持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早期护理中的应用

宓秀菊

Application of improved rehabilitation support nursing model in early nursing of premature infants

Mi Xiuju

(Liaocheng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dong Province,Shandong 252000 China)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康复支持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早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120例早产儿按照出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观察组早产儿建立并使用改良康复支持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儿纠正胎龄40周时进行神经行为测定(NBNA)和满1周岁时进行婴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测定。[结果]两组早产儿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儿满1周岁时CDC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改良康复支持护理模式可有效促进其神经行为及智能运动发育。

关键词:早产儿;康复支持护理模式;神经行为;智能运动发育

随着孕产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早产儿的存活率得到迅速的提升,然而早产是导致脑瘫、脑损伤、智力低下等的高危因素,由于先天发育不足,相对于足月儿,早产儿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出现智能和神经行为方面的迟障,如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受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缺陷、社交和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集中等[1]。多数研究指出:早产儿早期护理对患儿预后和发育有决定性作用[2-3]。为了提高早产儿智能、神经行为发育水平,我科在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实施了改良康复支持护理模式,经过近2年的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NICU收治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4例,女56例,按照出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早产儿均符合《新生儿医学》的诊断标准,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胎龄:小于32周22例,32周~34周19例,35周~37周19例;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 23例,1 500 g~2 000 g 21例,2 001 g~2 500 g 16例;Apgar评分:0分~3分15例,4分~7分18例,8分~10分27例。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胎龄:小于32周21例,32周~34周21例,35周~37周18例;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 21例,1 500 g~2 000 g 21例,2 001 g~2 500 g 18例;Apgar评分:0分~3分16例,4分~7分20例,8分~10分24例。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以及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改良康复支持护理模式的建立

1.2.1.1护士专业化培训高素质的护士是专业化护理的基础,为了能够对早产儿正确实施发育支持护理模式,我科先后选送NICU护理骨干,在护士长带领下,借助网络查阅文献资料,参考及时、先进的护理方式、方法,积极参加上级医院NICU中心培训与进修,经过考试并取得相关资格等级证书。

1.2.1.2成立支持护理小组将现有医护人员分为4个小组,每组由1名专业副主任医师、1名临床医生及2名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护士、2名低年资护士组成,医生负责针对早产儿发育、生长需求制定院内发育支持护理程序和院外的延伸性护理方式,资深护士负责具体实施和督导家长院外护理,低年资护士协助高年资护士完成护理工作。

1.2.1.3改良康复支持护理模式改良康复支持护理适应人性化护理的要求,通过对早产儿行为进行观察,根据早产儿病情、出生体重及医疗护理需求及时调整院内护理计划,同时注重父母在早产儿院内与院外护理中的重要性,让父母积极参与早产儿护理工作。护士院内职能为实施抚触、视听训练及早产儿体操等,同时教授、指导、监督父母配合各项护理操作,院外通过定期的家庭随访和电话督导、指导父母继续坚持自我护理,使早产儿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生长发育。

1.2.2干预方法

1.2.2.1观察组早产儿使用改良康复支持护理模式。①宫腔环境模拟:适当安置暖箱位置,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避免太阳光、灯光等光源直接照射,使用遮光罩,特别注意遮蔽早产儿眼睛,建立24 h昼夜循环模式,尽量模拟母亲子宫内的幽暗环境;降低噪声,控制NICU室内声音强度<60 dB,尽量减少医务人员各项操作产生的噪声,降低说话声音,将监护仪、微量泵、呼吸机、电话声音尽量设定至最小音量,如有各种仪器报警需及时回应,首先降低报警声音,再处理问题,各项操作宜轻巧,避免强力开关暖箱门、窗和随意敲击暖箱。②舒适护理:尽量减少对早产儿的疼痛刺激,使用静脉留置针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有效保护早产儿外周静脉。尽量减少操作性侵袭,减少患儿出入暖箱次数,搬动或操作前应轻声呼唤或触摸患儿,使其有所准备,各项护理操作集中进行,操作前喂哺3 mL~5 mL糖水以转移早产儿注意力,或给予新生儿统一标准的安慰奶嘴,以非营养性吸吮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保证早产儿睡眠时间和质量,观察早产儿的个体活动规律、睡眠周期,根据营养需要和治疗需要制订24 h的照护计划,护理、抚触、喂养、操作尽量集中于患儿清醒时间。早产儿在箱内使用鸟巢式护理,将毛巾卷成中凹鸟巢样,早产儿在鸟巢中心取俯卧位或侧卧位,鸟巢边缘提供可蹬踹的边界,适当卷曲毛巾使早产儿的四肢和躯干均有所依附或支撑,平卧位时患儿头部与躯干保持直线,四肢自然屈曲,髋部于中线位略微内收,肩部稍向前,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尽量保证患儿双手可自由活动,发展手-嘴综合能力(把手放在口边),侧卧位时注意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在肩下置软垫避免颈部弯曲压迫气管。③抚触:在患儿沐浴后或哺乳前进行抚触,在暖箱上方悬挂颜色鲜艳的玩具,护士消毒双手,保持手部温暖,注意患儿保暖,按照患儿头面部、胸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的顺序用指腹进行轻柔抚触,同时用和悦、温柔的语言与早产儿进行沟通,每日2次,每次15 min~20 min。患儿清醒时间在暖箱内播放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轻音乐。④强调父母参与护理:积极向患儿家属宣教目前各种护理工作的目的与方法,指出院外家庭护理对早产儿发育的重要意义,鼓励父母参与照顾患儿。在病情允许条件下,鼓励父母接触患儿并对患儿讲话,消除家长陌生、焦虑的负面情绪,提升家长对患儿家庭角色的认同感,协助早产儿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互动交流。在平时喂养、抚触、做被动体操中与早产儿说话、唱歌,尽量增加母子皮肤接触,鼓励母乳喂养,增加母子情感交流,提升患儿免疫力。提醒早产儿家长及时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状态,对于发育迟缓者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强化训练,如进行主动、被动功能操、游泳、康复按摩等。护士在操作中注意向家长宣教日后出院家庭护理的长期性、重要性,并在院内教会家长应用发育支持模式,以便出院后对患儿继续实施。患儿出院时,护士为家长发放支持护理联系卡,内容包括患儿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病情现状、用药及家长的联系方式,院外继续坚持实施支持护理12个月,由责任护士每周进行电话随访,监督家长执行情况,并针对患儿的不同情况随时给予支持护理指导。

1.2.2.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保持早产儿体温恒定,暖箱内温度24 ℃~26 ℃,相对湿度55%~65%,患儿肛温36.5 ℃~37.5 ℃,加强环境、医务人员手部消毒,有效控制、预防交叉感染,保证各项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1.2.3评价方法两组早产儿纠正胎龄40周时评价早产儿的神经行为(NBNA)评分[4]和满1周岁时婴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评分[5]。NBNA评分内容包括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反应5项神经行为,≤35分视为异常。婴儿智能发育量表内容包括智能(MDI)、运动发育(PDI)两项测试。MDI、PDI评分<70分为异常。量表均为正向评分,即得分越高,显示患儿相关能力越强。

1.2.4统计学方法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表2)

±s)  分

3讨论

早产儿由于宫内发育时间较短,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早产儿的大脑在追赶生长期(0岁~2岁)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良好的代偿性,医务人员应意识到早期护理对早产儿的预后和发育有着决定性作用,应根据现有依据为早产儿提供相应护理[6]。根据既往研究,早产儿的视网膜发育不完全,光线刺激能够增加其发生病变的几率;高频、频繁的噪声刺激易于造成听力下降甚至丧失;非预期的护理操作、位移和疼痛刺激,可使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以及生命体征发生大幅度波动;传统新生儿室中所采取的母婴分离的环境,难以满足早产儿在肌肤接触、情感以及心理方面的需求,影响母子情感的建立,降低家长对自身母亲角色的认同度,对院外的持续家庭护理造成不良影响[7-8]。

改良康复支持护理模式通过对早产儿进行遮光、降低噪声干扰、舒适护理规避了风险,促进了患儿的正常发育。在院内护理中,护士通过抚触、轻声交流、播放音乐、悬挂色彩鲜艳的玩具等方式对早产儿大脑皮层产生有效刺激,有利于促进脑神经细胞的正常发育和神经行为发育。鸟巢式护理模拟了早产儿在母亲宫内的自然环境,利于保温,同时为患儿提供全面软性支撑,头部与躯干保持直线与四肢屈曲与胎儿在宫内姿势类似,提升了患儿的安全感、舒适感,对患儿主动与被动肌张力发育产生了良性刺激,减少了外界不良刺激对患儿的影响,提升了患儿的环境适应能力。

由于早产儿在宫内时间较短,从母亲获得的刺激和接触少于足月儿,加之本身神经、肌肉发育滞后,在与父母的交流互动中,敏感性和积极性明显落后于足月儿。而且早产儿出生后多置于暖箱中,与父母隔离,人为地加大了患儿与家长的情感距离,护士在院内护理中强调各种护理措施的正确、及时执行,往往忽略了对家长护理观念和行为上的引导,导致多数早产儿院外护理中,家长表现出紧张、焦虑、无所适从的角色适应问题,缺乏对早产儿个性化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对早产儿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改良康复支持护理中护士充分认识到家长在早产儿院内和家庭护理中的重要角色,在院内护理中积极引导、指导患儿家长与护士共同参与护理,如对患儿实行袋鼠式护理(Kangaroo Care),在不影响患儿治疗效果的情况下,护士把包好尿布的早产儿置于父母胸前,尽量增加患儿与家长皮肤的接触,让患儿熟悉父母的心跳,增强患儿与家长的情感联系,提升家长对患儿家庭成员角色的认同感,同时通过与患儿的接触逐步消除家长的陌生感、恐惧感,对患儿康复树立信心,提升家长照护患儿的主观意愿。在此基础上,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与家长一同对患儿进行相关干预,帮助父母正确认识、处理早产儿在治疗、家庭护理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提升家长观察、理解患儿个性化表现的能力,并通过随访给予切实可行的指导,从而顺利完成早产儿从NICU向家庭护理的过渡,使早产儿支持护理成为连贯的过程。

在实施支持护理过程中加大了对NICU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与知识更新,通过派遣资深护士外出学习先进的经验与理念、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聘请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等方式,提升NICU护士的专科化水平,更有利于临床开展支持护理工作;另一方面,NICU通过情景模拟[8]对护士的沟通能力进行训练,聘请专业沟通机构的指导老师和精神科医师,通过模拟逼真的护患沟通场景,协助、引导护士应用正确的技巧完成护患沟通任务,提升护士的沟通能力。在临床实践中,有部分家长由于经济、情感因素,对患儿的家庭成员认同度较低,认为患儿预后较差,产生悲观、绝望心理甚至做出放弃治疗等行为,针对该类患儿家长,护士通过指导家长接触患儿,增加感情练习,指出患儿的每一进步,强调经过持续、合理照护,患儿预后可以获得改善的结局,不断强化家长照护者角色,扭转家长负面心理,帮助其树立信心,参与到患儿护理中来,以保证改良康复支持护理工作的正常实施。通过2年的实践,早产儿改良康复支持护理模式已经被证明对患儿的智力与神经行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以往研究[9-10]一致。因此,在NICU实施改良康复支持护理可提高早产儿远期生存质量,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筱岚,汤珺,赵媛,早产儿的护理要点[J].大连学院学报,2014,13(2):78-80.

[2]谢泽娟,庄婵芝,钟晓珊,等.舒适护理模式在新生儿监护病房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10):584-585.

[3]杨岭.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216-217.

[4]虞人杰.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M]//韩玉昆.实用新生儿急救指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8.

[5]范存仁.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手册[M].北京:人民团结出版社,2000:32.

[6]谢立华,伍玲,杨郁,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7(25):42-43.

[7]万桂莲.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8):1111-1113.

[8]吕元红,周雀云,麦瑞琼.过渡期护理模式在低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9):799-801.

[9]肖文,王卫平,徐燕飞.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神经行为、运动及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6):104-107.

[10]盛蕾,王晓云.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4):116-120.

(本文编辑范秋霞)

(收稿日期:2015-02-13;修回日期:2015-12-17)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02.050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1B-0248-03

作者简介宓秀菊,主管护师,本科,单位:252000,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早产儿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探究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评估要点以及对应的干预措施
早产儿出院后如何护理才正确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世界早产儿日:呵护早到的天使
早产儿胃液培养在早发性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高原地区早产儿凝血功能分析与输血浆后疗效观察
血清IGF-1、bFGF及VEGF浓度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