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约热小说的乡土与人文书写

2016-04-07 08:55覃楠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

覃楠

摘 要:本论文以“人文情怀”和“乡土意识”为切入点,在李约热独特的书写方式中了解李约热小说的特点,并将小说放在世界范围及中国乡土文学的大环境下,对其乡土与人文书写进行分析,旨在深刻理解李约热小说中的内在含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李约热 人文情怀 乡土意识 N独特的书写

一、李约热小说的特征

(一)人文情怀和乡土意识

本文提及的人文情怀特指依附于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情怀,是知识分子的内质和品格。人文情怀在世界文化中没有统一的定义,其与所处的地区文化和精神内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不同文化区域对于人文情怀有着不同的阐述。在西方文化中,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指的是知识分子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其具备的独立意识、反叛精神和批判品格等内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人文情怀的解释与西方文化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如同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也有“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或“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独立品格和意识等。

李约热的书写虽残酷却仍然对人性与理想抱有希望和温情。李约热与其他的乡土作家最为不同的就是对人文情怀和乡土意识的处理。同其他乡土作家在进行乡土书写时的无意识的分离狂热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徘徊在知识分子和乡土民间的两端相比,李约热的乡土书写则游走于知识分子和乡土民间之间,他的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人文情怀和乡土意识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书写乡土小说的人都是热爱这片土地的,李约热也同样爱着乡土民间,只是他的爱是深沉的、内敛的,他温和地将自己的爱深深地潜藏在文本之中。要想深刻了解李约热对乡土的根性,就必须仔细研读作品,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李约热也以同样温和的态度进行文本书写,不缓不急地将故事一一道来,让读者在细细品读中进入他所描绘的乡土世界。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李约热的小说既有对现实的审视,也有对乡土生活的热爱。

(二)形成原因

首先是青少年时期的乡土意识积淀。李约热的母亲早逝,他从小是被哥哥带大的,他的父亲是“走资派”,李约热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而常受人歧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致使李约热养成了敏感内向、惧怕同陌生人接触的性格。而文学也正是这时走进了李约热的世界,填补了他生活中的空缺。李约热曾在与笔友的交谈中回忆起那段时光,那时候他只要有文字就读,不讲究文章是否经典。正是这种对文字的痴迷,渐渐令李约热积累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文学底蕴。

其次是异地他乡的人文情怀凝结。如果说青少年时期的乡土意识积累是时间给予的,那么人文情怀的凝结则是通过空间的变化而开阔视野获得的。李约热离开了熟悉的乡土去都市游学,新的环境给了他机会去了解、审视乡土与都市的地域文化差异,使其在知识分子情怀和乡土意识之间不断思考。

二、李约热小说中的人文情怀和乡土意识

(一)在残酷故事的背后留有希望与温情

1.现实割裂理想

李约热是一个执着自己理想的人,他认为人类就是靠梦想延续下来的。因此在李约热的小说中读者常常能看到为了理想放弃一切的人。但在现实社会的影响下,越来越少的人提及并相信理想,甚至加以讥讽和嘲笑。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乡土之中理想被边缘化,成为一种奢侈。如小说《李壮回家》中“我”的弟弟李壮,理想对于他而言就是遥不可及的奢侈。李壮原本是镇小的一名老师,因为不愿意娶镇长的女儿——那个“有狐臭”,“ 一只腿长一只腿短”、“ 已经和十二个男人睡过觉”的杨美而被发配到农村小学教书。当他喜欢的女孩王小菊去了北京后,李壮欺骗家人,以需要进修的虚假理由义无反顾的也跟到北京。为此,家里人卖了一网珍贵的银鱼,“我”放弃了装假眼的机会。背负家人期待的李壮在家书中绝口不提自己的真实状况,只是抄录北京的旅游指南。他的家人不知道他的境遇,同样读者也不知晓,但是读者又可以在结尾处李壮的狼狈形象中猜想他的艰难,在一声声“杨美,我爱你”的嘶喊中理解他的痛苦。这看似是一个爱情故事,却也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故事,远方的王小菊是美丽的理想,而丑陋的杨美是不堪的现实,当现实割裂了理想,李壮的呐喊是向现实的低头,还是对现实的抗争?《李壮回家》虽然是短篇小说,但其内容与内涵却不少。理想面对现实,是低头、妥协,还是抗争、批判?这是给读者思考的问题。然而,虽然李壮失去了爱情、理想、甚至家园,但是仍有一个独眼哥哥一直在废墟中守候他的归来,最后一刻亲情冲淡了悲凉。

2.乡村伦理的悲情与温情

因为对乡村故土的热爱,李约热始终关注着那片他生长的土地,也正因如此他对农村现状的悲情部分非常了解。但是李约热在对乡土民间进行书写时并没有回避这些悲情故事,而是在展示的同时带领读者体会这些故事背后的希望和温情。以短篇小说《青牛》为例。这篇小说的结尾处“我”自告奋勇接手计划生育工作未完成的任务,并成功解决了超生头号难题的蓝月娇。面对这样的功劳“我”应该是高兴的,但最后却发现“我不是一个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无关国家的政策,也无关暴力行政的反思,细看“我”之前的计生人员的行为就能发现其中缘由。韦江被蓝月娇推下山坡,老刘被蓝月娇戏弄……计生人员整整三年都没有解决蓝月娇的问题。是他们愚笨无法对付蓝月娇,还是没人想起牵走青牛?都不是,那些计生人员是于心不忍,因为他们知道青牛对蓝月娇一家人的重要性。那些计生人员的心是善良的,心中存有乡村伦理与情感,他们之所以默认暴行也只是因为乡村伦理与国家政策发生冲突而做出的被迫选择。而“我”从最初的沾沾自喜,到因身边人态度转变而反省,最终青牛死后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也正是认同了乡村伦理的温情。

(二)独特的书写方式加深了文本的人文情怀和乡土意识

1.人文式的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想要讲述什么样的故事,讲诉多少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述都与他选择的叙事视角有很大关系,也可以说,叙事视角的选择关系到小说的总体意义。中国小说的叙事视角是多样化的,有最初全知全能的第三人视角叙述,也有限定视域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以及之后出现的多重视角转变叙述等。李约热的小说中用了很多例如“我的哥哥”、“我的弟弟”等人称讲述故事,这样的讲述似乎带有一些第一人称的限述性,但深刻研究和理解其文本后我们不难察觉到,作者实质是将自己的视角隐藏在叙事主体的视角之中。

在小说《殴》中,李约热则选择了内外视角的双重切换。小说中对于外界环境与事件的叙事是以第三人称进行的,如观众可以通过梁燕的视角观察到黄村世界三十年后的变化。而对于梁燕内心思想的描绘,作者则选用了外视角。这样的叙述深切地表现了梁燕的心理负担,也通过梁燕的经历加强了故事的可信度。正是这种内外视角的双重切换,令读者能够更加深入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内涵。

2.乡土式的写意留白

在李约热的小说中,无论是小说的价值立场,还是文本的结构框架,作者都在文本书写时运用了西方留白的写作方式,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写意白描技巧。最能表现上述观点的就是小说《青牛》,小说从名字开始便简洁,故事情节也如名字一样。全文用简单的文字,干净利落地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计划生育的故事。这个故事没有迂回跌宕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情感,但却仍然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对故事发展节奏的掌握上。文中蓝月娇家中贫困,还有四个很小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境遇,她仍坚强活着的原因是什么?“我”阻止他们继续生孩子,他们非但不恨“我”,还却对“我”像亲人一样,这又是因为什么?没有提问,也没有回答,但是却让读者在阅读时不断地思考。此外,《戈达尔活在我们中间》中的阿灿和《李壮回家》中李壮等的经历也都因为留有空白而引发读者思考。

3.交叉式的形象塑造

沉默者又可以称为失语者,指的是在政治语境下不能有效发声的乡土农民形象。在小说《马斤的故事》中,马斤就是那个失语者。他在一场大雨之后突然出现,之后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走杀害,他在小说中发言只有反复喊着“冤枉啊”这一句话,而我们也只能够通过他的喊冤想象一下他的悲惨处境。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只有那些具有话语权的中心人物才能做出有效的发声,而地位卑微的弱者只能沉默地接受一切。马斤在野马镇一直是一个边缘者,镇上的人们一直在议论他,连渔民都可以欺负他,最后因为受人妒忌惨遭杀害,落得个被抛尸白露岩的下场。

三、李约热小说乡土与人文书写的时代价值

首先是对人性之美的呼唤。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文学已经不知善与美是何物,“恶”成了作家笔下的日常。如今,在许多作家渲染着世界的绝望与黑暗,专注书写人性的残暴时,李约热仍然能在逆流中保留着对人性的信任和渴望,用爱点燃人们心中的理想与希望。

其次是李约热对文学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处理。在吸取西方文学精华的同时,李约热也重视本土文化的学习与创新。李约热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作家的精神力量,缺少了本土文化的积累,书写的文本就会浮躁,流于表面。李约热始终坚守着他的乡土家园,同时以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来构筑他的乡土艺术家园。李约热对文学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是值得当代乡土作家学习的。

再次是李约热文本中语言的运用。初看李约热的小说,总让人产生虽情节丰富,但是描写不知所云的感觉,但若细细品读便会理解作者语言的艺术。

四、结语

虽然如今的乡村现状并不乐观,但是李约热仍然坚守“根”性,不悲观绝望,用爱去捕捉乡土民间生活的细小温暖,带给热爱乡土的人更多的希望与梦想。李约热的小说无论是情节还是艺术价值,都为乡土小说带来了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李约热.涂满油漆的村庄[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2]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 裴毅然.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如何培养当代技校生的人文情怀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
“胡杨精神”与塔里木大学人文情怀教育
浅论中小学素质教育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