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作品中艺术家形象浅析

2016-04-07 08:55祖静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期待角色冲突卡夫卡

祖静

摘 要:社会化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角色。社会对角色扮演者给予不同的角色期待。当角色扮演者无法满足角色期待时,便会产生角色冲突。为了保证角色个体性,这种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当角色冲突无法调和时,角色扮演便会被视为失败。卡夫卡艺术家系列作品中,这一冲突尤其明显。结合社会角色理论,对卡夫卡两部作品《女歌手约瑟芬(耗子民族)》和《饥饿艺术家》中艺术家形象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其角色扮演失败的结论。

关键词:卡夫卡 角色扮演 期待 角色冲突 艺术家

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是二十世纪重要的作家之一,是欧洲现代派的奠基人和重要代表。在其短短的有生之年写出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和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生前默默无闻,早逝之后,他的这些作品被他的好朋友布罗德出版出来,举世震惊,痛惜失去一位天才。无论是卡夫卡的长篇小说,还是中短篇小说,读者在读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感受到一种无力的挣扎感。在这种无力的挣扎感中,读者既能看到主人公的努力反抗,又能清楚地看到他或她的失败与无奈。在他的作品当中,主人公总是处于这种困境,最后的结局总是归于死亡或屈服,而这种困境和死亡屈服的结局恰好体现了卡夫卡自己的状态,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个人的状态。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过:“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1]卡夫卡作品中都是小人物,大部分没有名字,通过对这些小人物命运的刻画,表达出荒诞、讽刺、无奈等意味,其中有一类形象在卡夫卡作品中经常出现,比较重要和典型,也就是艺术家形象。其一系列作品如《在马戏团顶层楼座上》、《饥饿艺术家》、《最初的忧伤》、《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等等,皆是以艺术家为主要形象,通过对这些形象进行或荒诞、或异化、或虚幻的描述,勾勒出看似十分简单的情节,以艺术家形象为出发点,通过极端的形象选择和夸张不寻常的描述,从而最终表现出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力,凸显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弊病,即个体需求同社会角色期待不相符合。

一、 个体需求和社会角色期待

角色理论最早由芝加哥学派的米德提出。这位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用此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今天我们可以把社会角色认为是人们对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也就是说,人们为某一种身份的人都设置了一整套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及行为的模式。角色即是一个人在某种场合,扮演相应的理想状态。

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剧作《皆大欢喜》中说道:

“世界是一个舞台,

一切的男女都不过是演员:

他们有他们的登场和退场,

而且一个人在他的时代里扮演许多的角色,

……”[2]

作品中的这段话与社会学中角色理论不谋而合。“角色”这个概念本身就源于戏剧理论,在舞台上演员被分配不同的角色。根据作品中这段话,世界就像戏剧理论中的舞台,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扮演着一个或多个角色。人类的角色扮演是社会化的产物。从出生开始人类就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并处理自己同其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系。而“角色”即描述了个人与社会间最根本的关系。尽管角色理论分为不同的流派,但是这些流派对角色的基本概念都达成了共识,即“……社会角色是针对角色拥有者行为的规范的行为期待的总和。”[3]这些期待来自于社会和环境,他们拥有判决的权利,他们可以决定角色扮演者的角色表演是成功还是失败。例如,在传统社会中,女性被分配的角色是妻子和母亲,社会给予女性的期待是相夫教子,如果谁没有做到这两点,或是行为超出了这两点,那么将会被社会谴责甚至惩罚,她的角色扮演便会被认为是失败的。

然而角色扮演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动态的交流过程。个体参与这个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角色扮演。个体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在多个角色扮演过程中,个体的需求在部分地被满足,如作为职员,得到劳动报酬的需求在工作中会得到满足。在个体需求满足的过程中,角色期待也就是社会规范会对其进行管理约束,尤其是人类天然的需求,这也就是社会化。在社会化中,人类的个体需求一方面被满足,另一方面被限制。这样就出现了个体不能够被满足的需求。一些个体需求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是不被社会规范或风俗承认许可的。于是个体需求和社会角色期待之间就出现了矛盾。

在卡夫卡艺术家系列的作品当中,这种矛盾尤其突出。艺术家的个体需求不能被角色期待所理解和满足,主人公虽然努力改变自己的困境,但其角色扮演只能以失败告终。

二、艺术家与社会角色期待的冲突

艺术,与其他活动相比,是与现实世界距离最远的,因此也最少受到现实世界的影响,这必然造成真正的艺术家与世人的云泥之别,他们无法被外部世界所理解,外部世界也无法给予艺术家生存所必须的条件,艺术家的“精神独活”与世人的“精神苟且”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独活”也就是角色理论中所指的个体需求,而且是无法被满足的需求。外部世界及其规范也就构成了社会角色期待。这两者之间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女歌手约瑟夫或者耗子民族》中从文字上就直接地将女歌手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将女歌手放置在一个孤独地不被“我们”理解的位置上。“从某种程度可以看出,如约瑟芬自己所说,这个民族并不了解她,而是无能地对她的艺术表示惊异,感到自己不配欣赏,并给约瑟芬造成了痛苦,于是他们便企图以一种近乎绝望的努力来补偿她的这种痛苦,并且正如她的艺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那样,他们也把约瑟芬和她的愿望都置于他们的管辖之外。”[4]418“现在清楚了,约瑟芬力争的并不是她嘴上所说的要求。……她所力争的,只是要大家公开地、明确地、永久地、打破一切先例地承认她的艺术。”[4]420然而她这种渴望被理解承认的想法却是无法实现的:“尽管她几乎在任何事情上都能达到目的,可是这件事她始终办不到。或许她从一开始就应当把进攻的目标指向另一个方向,或许她现在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失策,但她现在无法回头了,退却意味着背叛自己,她必须坚持要求,否则就得垮台。”[4]420

《饥饿艺术家》用笼子这样一个物化的外在把饥饿艺术家同观众相隔离,观众是群体的大众,饥饿艺术家是孤独的存在;观众在笼子外面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来来去去,经过笼子,停在笼子前,又走过,是不耐烦的,而饥饿艺术家在笼子里一直很安静,一动不动,直至最后被人发现死亡。人们对饥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表示怀疑,虽然艺术家一直在坚持自己,哪怕在表演结束为他精心准备有病号饭,他也加以拒绝。但是“只有饥饿艺术家自己心里才能知道,因此只有他自己才是对他能够如此忍饥挨饿感到百分之百满意的观众”[4]342,而笼子外面真正的观众对他一直是猜疑的,没有人真正理解他。在他临死之前,他对早已将他遗忘的看管人说:“因为我只能挨饿,我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4]350

艺术家的个体需求在卡夫卡作品当中被具体描述为了“食物”,这种艺术家试图寻找的“食物”在外部世界是不存在并且不可能存在的,因此艺术家是孤独的。“孤独是因为内容独特而不能交流……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5]203由于其独特性,艺术家变得孤独,与其他人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其需求无法被其他人理解,也就无法被满足。艺术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确保独立的个体性,拉大与角色期待的角色距离。“角色距离是行为主体在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能力,运用这种能力行为主体能够保持个体身份一致性,并确保日常角色扮演中个人的独立性。” [6]102

在艺术家试图保持自己角色距离的时候,即与外部社会角色期待产生了冲突,无法调和,必须有一方做出让步。

三、艺术家的角色失败

与外部社会相比,尊崇个体内心而存活的艺术家占据少数,他们的存在影响了外部世界的正常运行。在人们眼里,艺术家是异类,自己才是合理的存在,因此艺术家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存在于这个世界当中。

《女歌手约瑟芬或者耗子民族》中约瑟芬的艺术无法得到整个民族的接受。“约瑟芬的民族是个脚踏实地的民族,耗子的生存离不开土地、离不开洞穴。如果脱离大地,悬浮于天空,那么等待它们的将是在历史长河中的被封存。约瑟芬想要自己的歌唱艺术得到公开的承认,这是对这个民族生存法则的挑战。如果她得到了永久的承认,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公开认可了精神追求高于物质追求,那后果就是它们将真正地无法再在‘大地上立足。” [7]

《饥饿艺术家》中艺术家最后和腐草一起被埋掉,笼子里取而代之的是一只活蹦乱跳的美洲豹。“即使是感觉最迟钝的人看到在弃置了如此长时间的笼子里,这只凶猛的野兽不停地蹦来跳去,它也会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4]351这只有活力的豹子更符合看守人员和观众心意,符合他们的期待,饥饿艺术家已经随着他的死亡永远消逝了。

随着女歌手的失踪和饥饿艺术家的逝去,二者的角色扮演也就宣告终结,作品中艺术家的自我坚持并没有带来任何改变,角色距离最后也一同消失,角色扮演落于失败。这同卡夫卡一贯的写作风格相符合:“卡夫卡的文学可以称之为‘弱的文学。他的作品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是弱者,逆来顺受,对于异化的现实毫无反抗能力。”[8]309 卡夫卡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是孤立存在的,尤以艺术家的孤独突出。主人公与外部社会的格格不入使得主人公的角色扮演几乎总是沦为失败,这与作者卡夫卡十分相似,卡夫卡在日记中写道:“现在在家里,在那些最好的、最亲爱的人们中间,我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9]59 卡夫卡的恋人米伦娜在回忆起卡夫卡时,曾形象地说:“他就像一个赤身露体之人,立于西装革履群中。”[10]96

在光鲜亮丽“西装革履”的现代社会中,“赤身露体之人”无论做出任何坚持和反抗,都无法得到社会的肯定,最终必将沦为失败。

参考文献

[1] 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2]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经典喜剧,朱生豪,译[M].京:京华出版社,2006.

[3] Joas, Hans.Die gegenw?rtige Lage der soziologischen Rollentheorie. 3., erweiterte Auflage. [M].Wiesbaden: Akademische Verlagsanstalt, 1978.

[4] 卡夫卡·弗兰兹.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5] 陈召荣.流浪母题与西方经典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 Henecka, Hans Peter. Grundkurs Soziologie.[M].Stuttgart:UTB, 1993.

[7] 陶奕熹.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中主人公的矛盾式存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5).

[8] 徐葆耕. 西方文学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 叶廷芳.卡夫卡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10] 贝克勒. 向死而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猜你喜欢
期待角色冲突卡夫卡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学术卡夫卡
城堡里的卡夫卡
卡夫卡向父亲示弱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