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域下中式菜名翻译的

2016-04-07 08:55洪丹丹魏雷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洪丹丹 魏雷

摘 要:中式菜名是对菜肴的内容的高度囊括,它集中体现了菜肴背后所蕴含的语言、文化意义。文章将结合中式菜名英译实例,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讨中式菜名翻译的“三维”转换。研究侧重于对中式菜名的翻译进行适应与选择,最大程度提高其整合适应选择度,从而凸显中式菜名的交际功能,同时以期为以后的中式菜名英译提供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中式菜名 三维转换 适应与选择

一、 引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不断实行“引进来”为主的政策,许多异国美食被引进中国,我们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今“文化输出大国”理念的提出,凸显了文化的“走出去”。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式菜名的英译便是“走出去”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中式菜名涉及多个主体:地域、人名,食材、烹饪方法等。其翻译的复杂性可想而知。就翻译的原则来说,吴丽芳(2006:1)主张中式菜名应遵循:就实原则,就简原则,弘扬文化原则;郑景怀(2004:8)认为应该遵循取经原则,灵活原则。即外国翻译界与餐饮界互相学习,取其精华而用之;有些人则主张顺应原则。即对语言本身的顺应原则和对非语言环境的顺应原则。与之对应的翻译方法也是千头万绪,五花八门。直译法——直接译出菜肴原料、烹饪方法、配料等;意译法——采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突出菜肴背后的历史典故;音译加释义——采用中国大陆标准汉语拼音并加以注释(张莉,2003:3)。

尽管如此,中式菜肴的英译并非尽善尽美,在某些方面仍然缺少受众度。因而译者如今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中式菜肴征服外国友人的味蕾,得到外国友人的认可,中式菜名的英译如何以另一种形式呈现中式菜肴的色、香、味、形。生态翻译视域下的中式菜名翻译关注于翻译的生态环境,遵循适应与选择的原则,采用三维转换的方法,使菜名更具原生态。

二、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概念在2001年10月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它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译者中心”原文生态环境和译文生态环境。“译者中心”强调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其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译者要剖析原文本翻译生态环境,权衡利弊进行“适应与选择”。译者要综合考虑语言、文化、交际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多维度适应。通过“三维”转换的方法构建原文。达到翻译生态,译本生命,译者生存。

目前,生态翻译学受到了国内外译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其中不少人开始对生态翻译学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包括生态翻译学的哲学研究,生态翻译学的文学研究生态翻译学的学科构建研究等,应用研究包括广告语的翻译公示语的翻译对联翻译等。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徽菜名称翻译的“三维转换”

(一)语言维

英语和汉语源于不同语言体系,存在着如语音、语法、句子以及词义等不同之处,这些因素导致了诸多实际语言交流中的障碍。所以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中式菜肴在烹饪方法上娴于烧炖,浓淡相宜。除爆、炒、熘、炸、烩、煮、烤和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烧、炖及熏、蒸菜品而闻名。独特的烹饪方法无疑是菜的精髓之一,然而就语言生态的转换而言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度。英译时,译者需熟知菜肴的制作方法,选用合适的语言,构建固定的语言形式,从而达到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例如:臭鳜鱼(Pickled fresh Mandain fish)又叫腌鲜鳜鱼,在安徽徽州地区,所谓腌鲜在徽州本地土话中有臭的意思,因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而命名。如果直译为“Smelly Mandarin fish”. Smelly 显然会给人一种不好甚至恶心的感觉,因此变换其语言形式,采用pickled,译出其制作方法,便避免了语言层面的错觉。

又如:三河酥鸭(Sanhe deep-fried duck)因其口感酥脆,便命名为三河酥鸭,然而并没有英译为“Sanhe crispy duck”译者需考虑此菜的制作工艺,要想让菜名准确无误地传递徽菜的“重油”特点,将“酥”译为“deep-fried”而不是简单的口感上的“crispy”,既能介绍菜品的制作工艺,又能间接传达口感效果。这样,译者维护了菜名原有的涵义同时又做到了准确的信息传达。

(二)文化维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所以“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应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简言之,这就是“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徽菜文化中含有两种对美的追求,一种是追求自然朴实之美,另一种是追求雕琢绚丽之美。对这两种美的追求体现在对菜名的命名体系上,即以写实型为主和以写意型为主的命名方式。无疑写意型菜名中所体现的“音美”(谐音与押韵),“形美”(对称与平衡),“意美”(表达美好祝福与愿望)。

例如:翡翠虾仁(Stir-fried shelled shrimps with green peeper)五色绣球(Steamed pork and shrimp balls)酥炸凤翼(Deep-fried chicken wings)。翡翠、绣球、凤翼在徽文化中都象征着喜庆和富贵。译者在处理这些意象时采用了避虚就实的方法,并没有直译翡翠(emeralds),绣球(Hydrangea),凤翼(phoneix wing),而是从满足食客“吃什么”的知情欲角度出发。就文化的生态转换而言。菜肴中所体现的音美,意美全无。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不能无存了。但维护了目标语的文化生态,让在意食材的食客了解食物是什么。目前业界遇见此困境最常用的解决方法是直译加注法,但是其简洁性有待考量。

(三)交际维

翻译作为一种双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不仅要达到语言信息的转换,“正如Nida在功能对等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和读者的翻译”菜作为一种表达功能文本(expressive)和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会运用一些夸张,抽象的词语给菜肴命名,其目的是让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体会菜肴中所蕴含的独特中国文化。从高层次来说,通过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由此可以看出,为了维护和保持原文的交际生态,交际意图的适应转换不失为一种新颖独特而具创造力的方法。

例如:阜阳“鱼咬羊”(Boiled fish and mutton)金寨血豆腐(Jinzhai preserved blood curd)万万不可译为“fish bites sheep” 和“blood tofu”,直白地译出其字面意思,也直接将食客带入一个误区,动物之间的撕咬,豆腐中混杂着血腥,其恐怖程度可想而知,试想会有多少人还有食欲去品尝美食,恐怕这样的美食早就被人拒之于千里之外了吧,更别提其交际意图了。

假如将红烧狮子头(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译为“Stewed lion′s head in brown sauce”;将毛豆腐(Fermented tofu)译为“hair tofu”.外国食客看到这些翻译不仅仅是一头雾水,更多的是反感,甚至到了抵触的地步。Lion′s head和hair的使用完全扭曲了原文所所传达的信息,其中所体现的交际意图早已烟消云散,无形中阻碍了其交际功能额实现。反之,从交际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的翻译,通过对其食材,烹饪手法处理,显得自然并通俗易懂,更容易让人接受。无形中提高了其受众度。

四、结语

结合中式菜名英译实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翻译视域下的徽菜名翻译更加关注语言的生态环境,通过维持,平衡和协调源语生态和译语生态,使原文生态系统走向译语生态系统;期间对源语进行语言维、文化维、生态维三方面的适应转换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看出,生态翻译下的中式菜名英译不仅更显原汁原味,也拓宽了菜肴英译的疆域。

“承认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可译性是翻译的理论基础”这一点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然而“忠实性限度是客观存在的”菜肴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其翻译必有复杂性,特别是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许多存在于中国菜单中的食物西方人并不食用,例如狗肉;再者蕴含于菜名中的宗教因素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此时,译者就必须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竭尽所能,做到美食中自然而然地蹦出特色文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E.J.Brill.[M].1994:159.

[2] 杜海宝.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78-81.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页码.

[5]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页码.

[6] 陆艳芳.中式菜肴的命名特点及其英译[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报,2008.

[7] 赖德富.从生态学视域看广告翻译的多维转换[J].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2011:74-75.

[8] 赖德富.闽菜英译的可译性限度与文本移植[J].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2014:125-128.

[9] 束慧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

[10] 吴丽芳.浅谈中国菜英译原则[A].宁德师专学报.2006(1):78-81.

[11] 翟红梅.翻译: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林语唐英译《浮生六计》[D].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

[12] 郑景怀.浅谈中国菜名英译[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8).

[13] 郑伟.中式菜肴名称的文化内涵及英译[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

[14] 邓向福.对联翻译的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解读[J].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41-145.

[15] 张莉.论音译法在翻译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2003(3):84-85.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赣州红色旅游景介资料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
合作翻译—生态翻译学伦理原则视域下的典籍外译理想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