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化建构:地方大学治理的核心

2016-04-08 20:33
大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亚文化建构学术

在高等教育推动内涵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程中,大学普遍从管理走向治理。大学治理是“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1]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关键在于“建立在大学作为学术和文化组织基础上的变革与调整”,[2]因此大学的治理具有文化性,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等普适性的大学文化与特色鲜明、独具匠心的个体性大学文化的一种融合。[3]地方大学“诞生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渐进变革和高等教育职能不断分化的时期”,[4]其本质属性是以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为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地方大学存在着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同质化问题、管理行政化以及不同层面的文化冲突与不协调,凸显出地方大学精神的缺失。地方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培养机构和学术组织,不仅仅是一种实体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的存续。大学的精神存续主要体现为学术文化,建构学术文化成为地方大学治理的核心。本文拟从学术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地方大学,剖析我国地方大学治理存在的文化困境,并尝试探讨我国地方大学学术文化建构的路径。

一、学术文化的内涵

无论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变化,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专门的机构“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5]也就是说,凡是需要传播与探究知识的地方,就需要大学。布鲁贝克指出,大学存在着基于认识论和基于政治论的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出于“闲逸的好奇”探究高深学问,因此倍加强调对学术的崇尚;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认为探索高深学问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大学应当主动适应社会。高等教育的这两种哲学交替影响着高等学府的发展。尽管担负起了为公众服务的职能,但高等教育首先是要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大学一旦不再执著地追求真理,不再发展高深学问,不再献身于学术,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大学的学术文化气氛影响着大学科研的开展,而且浸润着这个大学对真理执着追求的信念。“学术性与大学相伴而生,学术性是大学文化的根基和血脉”,[6]这就是大学学术文化的实质。

学术文化,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内“能够维系人们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科学规范)、利益和信念”的文化,[7]其核心是对知识的追求与真理的崇尚,强调学术的崇高和价值。学科文化和院校文化是大学学术文化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学科文化体现在大学教师对于自身学科的认同,吸引众多学者并凝聚成学术团体,共同探讨学术、一起追求真理;院校文化展现的是大学的精神、办学理念以及相关的管理规范和制度。[8]学术文化的气息不仅仅渗透在大学的使命和愿景中,也弥漫在大学层面制定的政策、制度、规范中,更是溶入了不同层面的院校亚文化之内。大学的学术文化是不自觉的,而它却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基本内涵,影响着大学校园的各种思潮和理想,体现着大学的基本价值观和大学精神。[9]学术文化承载着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的责任,经过数百年历史的丰富和积淀,已成为大学的灵魂。大学的功绩源自于大学人弥久、坚定、深厚的学术信念和精神,而无意识的文化塑造作用,是形成这种信念和精神的最有力因素。因此,任何一所卓越的大学,不是用金钱堆砌出来的,也不是人为赋予的,而是在学术文化的长期浸润中成长起来的。

二、我国地方大学治理过程中的文化困境

地方大学是“由地方政府投资和管理,并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等学校”。[10]地方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529所普通高等学校中,除727所民办高校、113所中央部委高校外,地方政府所属高校有1,689所,地方政府所属高校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6.8%;其中地方政府所属本科院校672所,地方政府所属本科院校占全国1,202所本科院校总数的55.9%。[11]地方大学的管理权归地方政府,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使命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主导的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学评估的同质化很容易导致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的同质化。“划一的评估标准,不利于高校自身优势的发挥,甚至会限制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12]使得地方大学面向评估指标办学而不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办学,造成地方大学使命与愿景的同质化,使地方大学学校规模有了量上的迅速增加,却很难有质的超越。地方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与类型也在不断分化,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在不断消解,表现为专业设置趋同、培养方式趋同和课程教学趋同等。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使得地方大学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缺乏活力,创造性不足,无法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此外,地方大学依托地方政府得以发展,政府过多干预大学,导致了大学行政化趋势愈演愈烈,“在治理模式上倾向于科层制,即用行政化的逻辑取代大学自治的逻辑”,[13]以行政为核心的大学管理模式,不注重学术文化,无法保证学术自由,从而使大学管理越来越背离大学治理之道。此外,不同层面的文化的冲突和不协调也制约了地方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院校领导、教师、学生甚至校内职工等不同层面各自积聚形成背离学术的亚文化,这导致了地方高校学术文化环境日趋恶化。

政府掌握着地方大学的发展资源,教育行政部门掌握各种科研项目及经费审批等权限,成为制约地方高校的手段和筹码。地方大学只有以学术文化为特点,以学术为核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赢得更有利的发展机遇。学术信念和精神是大学学术文化的核心,地方大学的治理流于表面和肤浅,追求外部的投入、指标,偏离了学术文化建设,无法激励大学人对于追求一流学术的信念。地方大学治理存在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同质化、管理行政化以及不同层面文化的冲突和不协调等诸多问题,真正的根源就在于大学治理没有扎根于学术文化的建构。

三、学术文化建构的路径

(一)明确地方大学的使命与愿景

明确地方大学的使命与愿景是地方大学学术文化成长和繁荣的保障。大学的使命与愿景通过校长的治校理念与方略得以体现出来,校长的治校理念与方略,往往决定着这所大学的办学方向与水平。哈佛大学在漫长发展历史上有三位重要的校长:艾略特上任伊始就表示要在哈佛“稳步建立一所最伟大的大学”,[14]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建立研究生院,改革专业教育,建立选修制;劳威尔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改革措施包括建立集中和分配课程制度,建立学习社区、实行住宿制等;科南特把科研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为此全面发展科研与研究生教育,提高了哈佛的学术水准。这三位校长在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从本校实际出发,对哈佛大学的发展方向高瞻远瞩。芝加哥大学自成立后迅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归功于哈珀和赫钦斯这两位校长。哈珀把科研放在大学工作中的首要地位,而赫钦斯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保证学者能够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于学术。哈珀和赫钦斯“引领大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又能捍卫大学的基本职能,守望社会精神文明”,[15]他们为芝加哥大学制定长远目标,营造独特的学术文化传统。

大学校长能充分掌握所处社会环境的特点,把握时代命脉,明确大学的使命与愿景,尊重学术、追求学术卓越,创建自由学术探索的环境,大学就得以被赋予灵魂,成长为卓越的大学,实现大学的功能。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并为公众服务。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大学永恒的主题。[16]地方大学的人才培养不应以就业为导向,而是着眼于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高,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通过校长治校理念与方略体现出来的地方大学的使命与愿景,就是要让地方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学术为核心形成自身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学科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为地方发展提供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政策建议,成为地方的职能依靠,并利用学科的优势,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为提高地方文化品位做出贡献。

(二)建构地方大学学术为本的大学制度

建构学术为本的大学制度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基石,具体表现在建构以学术为本的大学政策、制度、规范。大学的政策、制度、规范,是大学理念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管理运行的依据。我国地方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学术权力逐渐被侵蚀,我国地方大学学术文化的建构,应建立在合理的大学政策、制度和规范上。以学术为本的大学政策、制度、规范正是美国大学成功发展的的基石。美国公立大学大多由地方州政府出资建立,如创建于1817年的密歇根大学,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公立大学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高度分权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密歇根大学管理体制的特点,密歇根大学实行分权管理体制,由教授来主导主要的学术职能,如“创建课程、聘用和提拔教授,选择研究题目和出版途径,建立学生录取标准和选择录取学生”,[17]学术自由是美国大学的核心准则,也是教授治校的依据。学术自由决定了大学在社会里的特殊角色,即大学是一个自由探究的场所。斯坦福大学将学术权力下放给评议会,评议会对大部分学术事务拥有决策权,充分给予了教授学术上的自由权,教授们治学治校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和空间,极大地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理念。[18]

我国地方大学在制定政策、制度、规范时,自当坚持以学术为本,结合地方需求和自身的实际需要,在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性组织机构的设计上合理配置治理权,将地方社会各界的声音引入地方大学内部治理,有助于及时将地方的需求信息快速传递给大学,为地方大学的决策和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将地方大学的办学理念传输给社会各界,在地方政府、地方大学和社会之间发挥桥梁的作用,有利于地方大学学术文化的建构。[19]

(三)重塑及整合地方大学的院校亚文化

重塑及整合院校亚文化是建构学术文化的保障条件。离开了学术文化,院校就失去了灵魂,而在学术文化建构的过程中,院校亚文化是决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等组成了大学里的诸多角色,他们各自形成了代表自身群体的亚文化。随着院校的发展,“这些主要角色的亚文化也逐步扩大,把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各自进一步分开,形成了亚文化内部的进一步分化”。[20]院校亚文化涵盖了学校领导层的文化、教授文化、学生文化,甚至是服务于学校各个岗位的相关人员的文化等等,院校亚文化对大学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院校亚文化也会有负面的影响,1968年发生在康纳尔大学的曼克菲林事件,激进的黑人学生以“机构性种族主义歧视”的名义向校长和学校发起攻击,演变成学生和教授、学校管理层的对抗,导致了康纳尔大学陷入了一段混乱难以收拾的场面。[21]其中虽有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学术自由下的亚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

地方大学作为地方社会的独特组成部分,其文化也置身于地方的文化环境氛围中,地方大学的院校亚文化深受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地方经济社会的功利世俗气息渗透进地方大学的校园中,院校亚文化日趋充满物质享乐的氛围。因此地方大学在建构学术文化的征程中,应当是正确的认识院校亚文化的积极作用,总结吸收地方文化资源优势,重塑并整合院校亚文化,在校、院、系科等不同层面以及院校领导、行政人员、教师、学生等不同群体中倡导尊重学术、追求真理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其在学术文化建构体系中保持一致的方向,提供积极的动力。

注释:

[1]郭卉.反思与建构:我国大学治理研究评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6,(3):29-33.

[2]张应强.把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与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16-18.

[3]刘庆斌,刘爱生.大学治理的文化模式解析与启示[J].江苏高教,2013,(3):8-11.

[4][19]成洪波.试论地方大学治理现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12-18.

[5]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6][8]陈锡坚.现代大学发展的学术文化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13,(8):57-60.

[7]李振玉.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系统——伯顿克拉克的学术文化思想及其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12):50-53.

[9]陆海.研究型大学学术文化考量[J].江苏社会科学,2008,(S1):60-63.

[10]和飞.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EB/OL].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4/2014_qg/201509/t20150901_204585.html,2015-09-29.

[12]高耀明,张萍,陈慧,兰丽丽,张光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高校教学工作影响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1):85-90.

[13]王洪才.大学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模式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9):24-29.

[14]王英杰.大学校长与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哈佛大学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1993,(5):1-10.

[15]王英杰.大学校长要有大智慧——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建立与发展经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1):10-20.

[16]周远清.人才源•智能源•文化源——地方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J].重庆高教研究,2015,3(4):3-5.

[17]邬大光.世界一流大学解读——以美国密西根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2):82-93.

[18]Stanford University.Faculty Handbook[EB/OL]. http://www.stanford.edu/dept/provost/faculty/policies/handbook,2015-09-29.

[20]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徐辉,殷企平,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97.

[21]Donald Alexande Dwons.Cornell’69:Liberalism and the Crisis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转引自周作宇.大学校长的政治突围[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1):5-14.

猜你喜欢
亚文化建构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