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中保护古村镇地脉及文脉的途径研究

2016-04-09 00:45
山西建筑 2016年32期
关键词:文脉村镇古镇

李 亚 卿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新型城镇化中保护古村镇地脉及文脉的途径研究

李 亚 卿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对中国古村镇地脉、文脉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从制定村镇街区规划标准、景观房产开发、吸引投资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古村镇文化的保护途径,在延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古村镇,文脉,乡村文化,城镇化

0 引言

山、原、河、塘的地理脉络支撑着一个地区的农、经发展,并确立其区域的交通、商业中心地位。民俗、信仰、共同行为规范的文化脉络构筑了民众生活方式的核心价值,孕育了群体的团结、和谐和丰富思想。可以说古村镇的地脉与文脉是乡土文化保存的基石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柱。近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让城市山、原、河、湖的自然生态和丰富多彩的古建筑群落陷入了灭顶之灾。与此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中小学向中心村镇的集聚诱发的大规模村镇房建,更是对区域地脉与文脉展开了无知无畏的蚕食。由于中国的乡村政权缺少融资的手段,于是造成公共政策失灵。河塘荒废、道路失修,乡村地脉变得日益模糊;以旧房改造、街区整治为重点的有组织的乡村建设运动在辟山拦河、平岗填坑、通街扩巷中切断了地脉,颠覆了文脉。不难想象这种各自为战的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将是一个比城市经济起飞更为严重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浩劫过程。如何避免乡村发展重蹈城市经济发展的覆辙,新时期的乡村制度下乡村地脉与文脉的保护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1 中国古村镇地脉、文脉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过度农耕对乡村地脉的破坏

农耕并不意味着对生态的破坏,但现实的乡村经济发展中过度耕作、乱砍乱伐、只种地不养地,为适应机耕填埋沟渠、池塘;随意挖坑取土,致使开挖的沙口长期不能恢复植被生长;许多村镇道旁地头原有的植被和防护林,被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民们当成了用材林;而且是说砍一起砍、说栽一起栽。这一伐一栽,中间至少要造成3年~5年的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是由此造成的沟渠池塘的堵塞、周边土地沙化、撂荒,这一掠夺式的开发使许多村镇冬春两季,黄沙泛起,苦不堪言。

1.2 村镇的公地悲剧造成的生活设施失修

维护古镇区原有格局的首要条件是保护其原有的公用设施及其服务功能,给水、排污、通风、采光、交通是生活区的基本功能。一旦这些功能之一遭受破坏,就会造成生活区的功能失调。老镇区的古民居原本是适合居住的,一旦住户过度膨胀、乱搭乱建,破坏了古民居原有的服务设施,它就变得不适合居住了。苏州古城、周庄水乡、山西平遥古镇、浙江的诸葛村之所以保存完好,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各项公用设施仍保持着原有的功能。在所有的古村镇中都有众多的做饮食生意的小贩,他们杀猪、宰羊、洗肠子所有的污物脏水都倒入河内,越脏人们越觉得应该往里倒。在我们走访河南的部分古村镇时,发现许多村镇的内河都是沿河的市场,还有沿河的夜市,常有人往河沿上倾倒垃圾,甚至是随处大小便。改造人们的生活习惯、提升卫生意识固然重要,但我们也看到菜场、夜市作为公共场所没有相应服务设施,也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

1.3 乱搭乱建对古建筑生态的破坏

保存作为文物的建筑就必须连同周围的老房子一起保留,若把文物周围的老房子拆除,只剩下属于文物的建筑,突兀地立在那里,就破坏了整个历史文化环境[1]。割裂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协调等于破坏了它们的生态,使建筑窒息。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两批共80个全国文化名镇和文化名村,把它们上升到国家级文化单位的层面上进行保护。在一般居民的心目中,作为文物的保护,只要不直接破坏它,好像就不违背文物法;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古建筑也和自然的景观一样存在着一个生态问题。

2 中国古村镇地脉、文脉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乡村公共活动缺少经济基础

中国历史有大量的人工建造的“陂”,换成现代词汇就是小型水库。农田、河渠、湖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河渠、湖塘作为调节水量的重要设施不能被废,废就是对地脉的破坏,拦洪蓄水一定要考虑排洪问题,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河道淤而经济衰,而是政治变故,使河道的正常清淤停止,到了难以治理时,而河道废。所以,清理河道是历朝历代的共同做法,中国历史上运河河道的清理常发数万名丁夫,就像我们每年甚至每天都对高速公路进行维护是一样的。调研不少古村镇区域交通中心地位、商业中心地位的丧失,我们发现很大程度是战乱造成的河患和长年失修后河道淤塞,最后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

2.2 农民的城市化追求与乡村文化保护的对立

长期以来“水费、电费、通讯费,上学、就业、买户口”[2],城乡有别的歧视政策所造成的城乡对立,让中国的乡村存在着强烈的城市化追求,这不利于镇区的古建及传统习俗的保护。比如,游人诉求菜园式的农舍,而镇民们梦寐的是小区里的单元楼;游人诉求小镇的宁静,镇民们则羡慕车水马龙的不夜城。另外,乡村干部与城区干部不同的培育土壤,他们的眼界也难以承担起古建、乡俗保护的重任。

3 中国古村镇文化的保护途径

3.1 制订村镇街区规划和房建的标准

一些老集镇的房产开发和新的商业中心及居住中心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引水、排水沟渠;把古镇的镇区规划与周边乡村的农田水利规划结合起来。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古街巷,就要做到旧有街区的改建不要整齐划一,维持“自然的街线、高低不同的天际线”[2]。同时也吸收“在旧城之外建立新城”、对旧城改造“只修里不修外”的保护古城的世界共识。乡村房建与街巷的改造要在内部的功能上而不是在外形上模仿城市:如倡导室内厕所,使用太阳能、风能,建立村镇的公共排污设施。背风向阳、依山傍水的择居思想,火炕、风廊、天井、水塔等传统民居中的适应性的智慧,今天的城镇建筑也应该从中汲取营养。

3.2 以古镇的河湖或老街区为背景开发景观房产

所谓景观房产就是以景观为卖点的房产[3]。对于古镇要很好地利用现有的河、湖、塘、湾进行景观开发。依托城区古街古巷这些已经作为古镇文化一部分的景观进行保护性开发。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于一体,比纯粹的自然景观更有韵味。以老街、古巷为背景搞小型景观房产开发,让古镇变成一个大大小小不同规模不同主题的景观房产的集群,那正是古镇文化旅游开发与现代居住的一个完美体现。既保有了老门老户的邻里关系,又降低了开发的成本。

3.3 进行产品与文化的捆绑

开发古村镇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是进行产品与文化的捆绑:首先在企业名称、商标上使用具有古村镇历史文化渊源的东西。在外出打工、上学、推销产品或是对外招商中,把古镇的文化背景变成一张无形的名片。利用这张名片推销当地特产肯定会大大节省广告费用。让居民从古镇历史文化与经济的捆绑所带来的实惠中,提高挖掘文化、传承文化的积极性,提升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从而把保护河塘、保护古建、保护民俗看成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3.4 以休闲旅游为切入点吸引投资

以古村镇为产业集聚地的常州新型城镇化道路具体三步走:首先,清理河塘、整修街市、保持卫生,让古村镇成为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其次,依托古村镇老街历史遗存,结合农家乐、观光农业与休闲河塘开办古村镇休闲游提升古村镇的知名度;第三,通过挖掘区域历史故事、创设文化商铺、打造文化街区,以特色小镇、文化村社的声誉吸引投资,实现某项产品或行业在古村镇上的积聚,并最终让这些古村镇成为区域性的市镇。

3.5 通过新的艺术形式保护古村镇的知识产权

古村镇可以把自身的景观以小册子、明信片、挂历等形式,创设出景观的著作权;各地的历史故事与传说可以作为产品包装的文化宣传内容,或是出现在绣品、瓷器、木刻、泥塑、石雕、砖雕等艺术形式中,纳入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范围,通过著作权进行保护。农家盘鼓敲打的节奏,也可以加以整理以音乐作品、文字作品的形式获得著作权的保护。探索各地食品、饮品的食疗价值,并把它作为专有技术、实用新型申请工业产权保护。把古代器物进行翻新,并把其外观设计作为工业产权进行保护。对于以手工制作为主,数量又相对较少的工艺品可以作为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保护。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能收到多少专利使用费,而是要让村镇的特色物品在外埠的同类产品市场上的公开销售受到限制,从而保护开发者的智力劳动。

4 结语

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企业整合、产业升级,需要政府主导;整修老街古巷,启动休闲旅游,需要政府率先投入;促成古村镇间的协作,需要政府去协调;招商引资,引大项目、引好项目,更需要政府下大气力。可以说,整个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是由政府组织设计、组织实施的社会工程。一句话,新型城镇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一个有钱的政府、一个智慧的政府、一个执着的政府。

[1] 冯骥才.对城市而言文物不等于文化[N].北京青年报,2000-07-25(8).

[2] 宋喜信.中原城市群竞合关系及一体化研究[N].开封日报,2006-11-10(4).

[3] 巨 鹏,王学峰,崔凤军.景观房产研究——背景、现状与未来[J].旅游学刊,2002(1):11-12.

Study on methods of protecting ancient town geology arteries and context in new urbanization

Li Yaqing

(CollegeofEconomy&Management,ChangzhouCollegeofIndustry,Changzhou213032,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tecting ancient town geology arteries and context, and describes ancient Chinese town protecting ways from aspects of formulating street planning criteria, developing landscape real estate property and absorbing investment, which realizes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tinu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cient village, context, rural culture, urbanization

1009-6825(2016)32-0029-03

2016-09-07

李亚卿(1964- ),男,教授

K928.71

A

猜你喜欢
文脉村镇古镇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古镇之旅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