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式“死亡教育”

2016-04-09 01:04廖辉军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美国式生物课全家福

◇廖辉军

美国式“死亡教育”

◇廖辉军

不久前,美国俄亥俄州一位妈妈在社交网站上传了一张全家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位女士的丈夫因过量吸食毒品死亡后,她和孩子满面笑容地在丈夫遗体旁合影留念,看不出有一丝悲痛。对此,世人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样公开发布不太恰当,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显得不可思议。

这,也许与美国式的“死亡教育”有关。

一提到死亡,绝大多数国人会选择避而不谈,认为这是非常不吉利的。在美国,人们则觉得生老病死是最平常不过的自然规律,每个家庭都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死亡。当亲人遭遇不幸时,父母会带着孩子一起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甚至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会摒弃“鬼式黑色迷信”教育,也不用神话或宗教中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作出解释,而是作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

美国友人告诉我,美国一直推崇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在中小学推行“死亡教育”,其相关内容,几乎渗透到健康课、社会课、文学课、科学课、生物课等各个学科中。有些学校还开设了“自杀防御课程”。

对于那位分享独特全家福的美国妈妈,大多数中国人可能会难以理解,但我并不惊诧。既然死亡无法避免,我们可以选择有尊严的死亡方式,那么活着则更应该选择健康、自由的活法,比如学会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在美国式“死亡教育”面前,对于死与生的诠释一目了然:正视死亡,快乐生活。

(节选自2016年1月24日《中国青年报》第2版,有改动)

猜你喜欢
美国式生物课全家福
“我能怎么做?”用英文怎么说
创意“全家福”诞生记
“在书上看到”是用介词“in”还是“on”?
“Please open the tap”是对还是错
高中生物课教学生活化探寻
全家福
生物课
别具一格的“美国式”音乐风格——浅析约翰·科里亚诺《第三交响曲“大竞技场“》的创作思维
全家福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