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探讨——以超强台风“彩虹”报道为例

2016-04-11 21:21蔡志翔
视听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人文关怀彩虹

□蔡志翔



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探讨——以超强台风“彩虹”报道为例

□蔡志翔

摘要:由于有着较大的影响面和破坏力,从“稀有性”来判断,灾害事件无疑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但是随着相关报道增多,灾难报道不再“稀有”,人们见怪不怪,其新闻价值也就大大消弱。本文认为,灾害报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新闻价值需要从现场还原、画面呈现、人文关怀等方面作更进一步的挖掘。

关键词:灾害报道;新闻价值;人文关怀

灾害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常见类型,但是报道内容、报道手法同质化现象严重,观众易产生审美疲劳,使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大打折扣。如何避免灾害报道流于形式?如何发掘灾害报道深层次的新闻价值?媒体记者应在新闻实践中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一、新闻价值的内涵

国内学者李良荣认为,新闻价值是能够构成新闻的事实所含有的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素质;张宗厚、陈祖声认为,新闻价值是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素质;黑龙江新闻研究所相关研究认为,新闻价值是指事实作为新闻报道时所具有的吸引力和影响的分量。①这些学者对于新闻价值的界定都突出了新闻和受众的关系,即新闻报道必须满足受众的需求。只有满足了受众需求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新闻。

陈力丹将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归纳为十个要素,笔者概括如下:(1)发生概率越小的事实越有新闻价值;(2)能够降低事件不确定性的事实和信息具有新闻价值;(3)与受众利益越相关的事实越有新闻价值;(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影响速度越快,越具有新闻价值;(5)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兴趣、教育背景、经验等)越近,越具有心理价值;(6)著名人物身上发生的事实;(7)冲突性大的事实;(8)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9)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成功者、英雄、大团圆题材等);(10)事实在比较中带有极大反差的。②其中,发生概率小、事件的影响面、冲突性等要素主要针对事件本身的绝对特殊性做判定,即通常所谓的“人咬狗”事件,这类事件通常能够勾起受众的好奇心,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与受众的利益相关性、心理距离、心理替代性等要素,则是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做判定。如果一件事情再有趣、再重要,但是“与我无关”,观众就不一定会投以关注;受众不关注,新闻价值也就无从凸显。因此,笔者认为,是否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是新闻价值判定最重要的考量标准。

二、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总称”。③灾害事件从影响力、影响面、稀有性来看,无疑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是灾害报道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效应。”④这种效应越大,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越高。于是,当灾害事件发生时,媒体必须发挥社会功能,深入灾害事件现场,挖掘新闻价值,第一时间向受众呈现灾害事件的发展动态。一方面让大众知晓灾害事件,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要做出精品报道,追求较高的新闻价值,从而在同质化的灾害报道中达到独家的效果。

如何凸显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除了事件本身的要素(如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伤亡、损失等)要明确之外,还应体现灾害事件与不在现场的观众之间的利益关联。在灾害事件报道中,要发掘观众对灾难新闻的真实需求,建立起利益关联,才能体现出更高的新闻价值。如果仅仅满足于“5W”而忽视了受众的利益,那么灾害新闻便缺乏深层意义,沦为没有深度且枯燥乏味的失败报道。

三、如何提升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

“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创造,就是把可观存在的灾害事实作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传播者的创造性劳动制作新闻文本的过程。”⑤2015年国庆期间,广东省出现了中国有台风记录以来第三大强台风“彩虹”。笔者亲历了对“彩虹”袭击广东的相关报道,下面结合报道实践探讨如何创造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

(一)深入灾害现场,挖掘新闻价值

新闻事件是新闻价值的载体,如果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不能呈现出事件的原貌,新闻价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呈现事件原貌,必须深入现场,与事件零距离接触。

台风“彩虹”登陆广东时,笔者以记者的身份第一时间抵达灾害现场——台风的登陆地点广东湛江雷州半岛东里镇。为原原本本地呈现台风事件的全貌,笔者亲自体验台风的力量,记录台风袭击内陆的场景。一棵棵大树被台风吹倒在地,一座座房屋被台风肆意地毁坏,居民陆陆续续地紧张撤离现场,还有些居民不论台风多么强烈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家园……这些场景无时无刻不震撼我们的心灵,都被我们清晰地记录了下来,并迅速被3G直播设备传送回台里及时播出。我们在灾害现场实时传回的画面,深刻呈现了台风现场的真实情景,在达到了新闻时效性的基础上,也具备了较高的新闻价值。

(二)精选新闻画面,凸显新闻价值

相比于其他传统新闻媒体,影像是电视媒体特有的优势之一。比起枯燥的文字,画面对新闻的呈现更有说服力。在台风“彩虹”袭击内陆的灾害报道中,为了进一步挖掘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在现场精心选取有价值的画面进行拍摄记录。当我们的车辆走到河堤上无法前进时,“彩虹”中心风力已达15级,中心最低气压达到940帕。在被困之余,笔者打开车门,走到河堤边,以堤坝支撑稳定身体,拍摄了15级风力下当地居民推着摩托车被困于台风中的场景。这段新闻素材片段充分诠释了台风的严重性和危险性,深刻展现了台风面前人类的微弱与渺小,因而被选入这次台风报道内容的核心部分。

借助新闻画面,通过观感上的巨大冲击,灾害现场的声音和景象都被生动地诠释出来,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也随之深入观众的内心。

(三)坚守人文理念,提升新闻价值

人文关怀要求尊重个体,关注个体,如今已成为媒体新闻报道的操作原则之一,也是塑造媒体形象、提升媒体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切灾害报道,除了要告知社会大众发生了什么,还要兼具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理念。灾害报道只有蕴含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才能深度提升新闻价值。

告知受众如何应对灾害,彰显服务意识。从损失程度来看,灾害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要比灾难小,损失相对可控,只要提早预防、应对得当,人员伤亡可以降到最低。因此,灾害报道可增加预防和应对灾害的内容。如通过节目主持人的播报,告知人们应对台风的办法。我们在“彩虹”台风报道中,为受众进行了以下提示:及时收听、收看或上网查阅台风预警信息,了解政府的防台行动对策;关紧门窗,紧固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从危旧房屋中转移至安全处;处于可能受淹的低洼地区的人要及时转移;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幼儿园、中小学校应采取暂避措施,必要时停课;露天集体活动或室内大型集会应及时取消,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以这种“大喇叭”的方式,为大众提供灾害发生后的行动指南,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新闻报道也被赋予了人文关怀的价值。

告知受众灾害的危险程度,体现人文关怀。在“彩虹”台风报道中,我们通过记者的体验式报道,向受众真切地展示台风的破坏力和危险度。如前文提及的,记者直接走入台风中,拍摄现场画面,以身犯险,艰难完成现场报道。唯有此,才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记者的眼睛,领略台风的破坏性;通过记者的观感,体验台风的危险性。而在灾害现场,记者与受困的居民同甘共苦,经历这场生死之间的较量,是媒体人对新闻理念的坚守,也是对人文理念的践行。记者不仅关注台风中的场景,更加关注台风中的个体,对于受困的民众,记者竭尽全力地给予援助,展现了媒体人的人文关怀情结。在与民众共同抵抗灾害的背景下做出的新闻报道,必然深刻包容了人文关怀理念,其新闻价值之高不言而喻。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

注释:

①李霞.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解读——兼谈《城事特搜》探索与实践[J].南方电视学刊,2014(3):92.

②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33.

③百度百科.灾害.[EB/OL].[2015-12-19].http://baike. baidu.com/link?url=bG71xTyW58aaVTLmXoysTve08AMH t -RFQ4VyOV07mVY_DclnVNuouG853 -okec -W7UhsEj56foWI8DqAKaSxCq.

④董媛媛.论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与社会效果[D].中央民族大学,2006.

⑤董媛媛.论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与社会效果[D].中央民族大学,2006.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人文关怀彩虹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