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生产

2016-04-11 21:21邓佳佳
视听 2016年3期
关键词:传播特征媒介融合电视新闻

□邓佳佳



浅析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生产

□邓佳佳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优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对传统媒体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尤其是对于电视新闻而言。电视新闻媒体面对的挑战和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必须根据时代媒体传播特征和受众所需,改革生产方式及传播方式,及时调整策略,才能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站稳地位长足发展。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传播特征

一、电视新闻受到网络媒体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从传播速度、传播广度等方面都领先于传统的电视媒体,同时受众对新闻的反作用也日趋增强,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传统的电视媒体已不能再满足受众复杂化、多方面的需要。现如今的受众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接受者,他们已经从新闻末端走到新闻生产的前沿,很多情况下,大众才是新闻的第一见证者与记录者。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第一个发出地震消息的不是任何一家媒体,而是一名普通公众。当新闻报道者还未知晓地震的消息时,就已经有人用自媒体记录下了这一刻并放于网络上。在信息公布于网上后,受众积极通过网上平台进行互动并跟进新闻,共同享用不同网民提供的信息了解事情的后续发展。同时,公众利用云数据、超链接等提供的大量信息对新闻消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今,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出现也为受众提供更加便捷快捷的新闻信息,受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获取新闻,很多新闻媒体都设计了相应的移动客户端,由于苹果用户众多,很多公司还专门推出了ipad新闻客户端。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生产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二、电视新闻生产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浪潮的涌起,电视新闻的发展问题成为了众多媒体人与受众所考虑的重点,传统电视新闻的弊端正在新媒体环境下日益暴露。

(一)新闻生产模式落后

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媒体—受众”已不能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生产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电视新闻存在着更新消息缓慢、内容单一而乏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着电视新闻的发展。电视新闻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编辑要在冗杂丰富的资讯中摘取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然后要经过各部门的审核与再次编辑,以确定其拥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同时还要符合特定的法律法规,最后才能完成播放。经过这样一个复杂的制作周期后,新闻的“热度”总会有些降低,尤其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硬新闻。受众在等待的过程中已经可以从其他新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

新闻生产模式的落后不仅体现在更新速度上,在新闻的内容方面也有些落后。随着社会娱乐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受众猎奇心理的不断增强,现如今很多明星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受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媒体抓住这一点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发展,然而电视新闻媒体在这一点上的认知还不够充分。有一部分原因是电视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电视新闻产业大多数属于国有企业,在政治性与商业性中更倾向于政治性,中央台的各类新闻节目大都具有这一特性,比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新闻生产模式的落后就导致了其收视率的降低。

(二)受众与电视新闻互动性差

受众与媒介的互动性差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电视新闻从受众中收集信息难,二是电视新闻节目获得效果反馈难。当然电视新闻的互动性差并不能说它没有互动性的方式,在多年以前受众就可以通过打电话或发短信与媒体互动,但这种互动性对于新媒体而言显得太过微弱。现在受众只要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就可以完成与其他受众的交流以及与媒体的交流。

(三)传播路径与传播信息少

电视新闻的播出时长一般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播出信息不得不压缩。有的新闻在编辑筛选中被过滤掉了,而保存下来的新闻内容也是经过了重重简化。这样一来,一方面受众得到的信息量减少,另一方面,受众得到的信息也不全面,无法真正透彻了解新闻。再加上传统电视新闻简单的传播路径“传播—接受”,也使得电视新闻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除了以上所讨论的电视新闻的弊端外,传统的电视媒体播放形式单一也是一大影响因素。受众只能作为接受者观看着屏幕中的信息,而且接受信息还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三、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发展策略

多年以来,电视新闻已经积攒下了较高的可信度与准确性,它经过层层筛选与审核,在“质量”方面可以说是领先于新媒体的,尤其是近几年新媒体平台上出现的谣言泛滥、侵犯隐私、群体激化等问题已经引起公众关注。电视新闻可以在这一点上发挥其权威作用,对一些问题进行更正或实行深入报道。电视新闻只有在媒介融合下真正做到与新媒体共同合作、取长补短才有机会获得发展。

(一)转变新闻生产模式

为适应受众在媒介融合中地位的转换,新闻的生产模式也应进行一定的变革,将传统的“媒体—受众”模式转变为“受众—媒体—用户”模式,真正将受众融入其中。然而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可能不及新媒体迅速,也不能真正了解受众所需要的信息,但他们可以借鉴受众在自媒体上发布、分享的内容,对其进行整合加工和研究,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把评析呈现在大众面前,既能够提高自己的发布速度也关注了受众所需,必要时候还可以借用或评析用户的观点。只有内容新,报道及时,受众才能及时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最新动态。电视新闻除了要及时获得消息外,在报道过程中减少程序的复杂性也是必要的。当一条新闻经过各个部门的意见交流等,“热”的也会变为“凉”的。所以要改善当前的新闻生产机制中决策缓慢这一状况,可以尽量减少组织层次的复杂性,形成统一的平台,以增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二)重视受众的地位

受众地位的提高也增加了他们对于电视新闻互动性的要求,受众开始寻求新的方式以更好地与媒体互动。电视新闻可开展自己的网站为受众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也可借助微博、微信、贴吧等新媒体形式,为受众提供便利。在连接受众与新闻内容的关系上,电视新闻的报道已经逐渐趋向于民生,服务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新闻不断出现在荧屏之中。在众多“国家大事”“方针政策”的大新闻中增加一点民生新闻就显得有点“小清新”了,然而这种“小清新”的模式对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山东卫视的《小溪说事》《拉呱》都已经是很好的案例,它们直接深入群众之中,了解群众问题、解决群众难处,在山东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三)丰富传播方式

媒介融合环境下各媒体应做到交互推广,电视媒体应该突破自我发展的模式,使得受众可以真正走进新闻之中。它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宣传,成立自己的网站或其他舆论平台,让受众可以补充自己在电视荧屏上错过的新闻或对一些感兴趣的新闻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好地为电视新闻提供意见,从而使得电视台更了解受众,取得更好的发展。不仅如此,受众现如今已经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来观看电视新闻,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媒体的便捷性。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电视新闻也要适应这一变化。例如,车载新闻就要提高对音质的要求,手机媒体就要提高对画面的要求等等。

电视新闻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人才素质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探索不可忽视。比如说记者不仅仅要具备采编文字稿件的能力,还要有音频采访、视频拍摄、图片摄影的能力,并且还需要依据不同媒体的特点编辑不同版本的报道。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新闻主播也不再是简单地播报,他们除了反应迅速、善于内容组织外,对多媒体设备的操控能力也需要提高。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电视新闻的发展更需要人才。

四、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确实对电视新闻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其即时、互动、海量的特点相对于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受一定限制的传统电视媒体来说优点突出,但只要电视新闻坚持自身优势,从新媒体中取长补短、自我调整,依然可以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力挽狂澜、重新回归。

参考文献:

1.张丹.新媒体视阈下传统媒体应对措施的若干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5(2).

2.张瑛.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4(15).

3.李红祥.媒介融合下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文教资料,2012(4).

4.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媒介融合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研究”(项目编号:SKL-2015-64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传播特征媒介融合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