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工会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工会的路径研究

2016-04-12 19:28杨洋
山东工会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校工会新常态

杨洋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工会工作研究】

新常态下工会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工会的路径研究

杨洋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摘要]在新常态下,高校工会引入工会社会工作,有助于丰富高校工会的工作内涵,提升高校工会的专业化水平,扩大高校工会工作的受益面。工会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工会具备可行性和现实条件。通过对高校工会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把工会社会工作独特的价值理念、理论和专业方法应用到高校工会,从而推动高校工会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新常态;工会社会工作;高校工会

我国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期,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来破解社会发展难题。而高校工会是工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基层教职工的重要纽带和桥梁,肩负着维护基层教职工合法权益的重任,同时为高校凝心聚力、推动高校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撑,其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在新常态下,提高高校工会工作实效性,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很值得研究。

一、新常态下高校工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工会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更好地配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的发展需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方面需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其次,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思潮和社会心态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社会个体比较注重利益表达和诉求,尤其以90后为代表的教职工逐渐充实到高校的各个部门,其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利益追求更加多元,导致青年教职工培养和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这些都对高校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高校工会存在着以下问题,影响作用充分发挥:

第一,工会地位和作用的逐渐弱化。首先,高校工会虽然有《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等法律规定赋予其法律地位和权益保障,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高校工会缺乏具体实施条例,在组织、财务、人事方面受到多方的制约。其次,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逐渐打破“铁饭碗”的人事制度,转变成岗位聘用制度,有些教职工根据自己职业规划和需求,可能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再加上高校用人制度的多元化,如人事代理、临时工等,导致教职工流动性逐步增大,这对高校工会管理会员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再次,高校工会的维权机制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教职工在涉及到岗位聘用、工资待遇等方面劳动纠纷的时候,高校工会现有的维权机制很难做到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工会人才队伍和组织建设较为薄弱,干部选拔机制不合理。从目前人才队伍建设的标准来看,工会队伍仍有年龄偏大、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特别是队伍中的年轻教职工,还面临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会工作中。此外,组织建设方面,一些高校在高校层面的一级工会都有固定和专门的工作岗位和分工,而在学院层面的二级工会,多为学院领导或专业老师兼任,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工会工作中去。同时,工会干部选拔机制不合理,一些高校往往是学校党政领导兼任,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第三,工会工作和管理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目前高校工会工作偏重于组织教职工参加一些文体娱乐活动,而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解决教职工实际困难、调动教职工建言献策的积极性等方面有所欠缺。而且受到高校行政化的影响,高校工会工作模式比较单一和僵化,不能及时地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领域等。这样不仅制约了高校工会的实效性,还严重阻碍了高校工会的建设和发展。

因此,未来高校工会工作要有所突破,必须在工作理念、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服务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和改革。而加强工会社会工作和高校工会工作的融合,是今后高校工会工作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二、工会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工会的可行性分析

工会社会工作是指“把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企业的工会工作中,以工会为载体,以广大职工为主要服务对象,发掘和评估服务对象在生活和职业中的困境、需求,界定问题和矛盾,制定专业服务计划并进行介入,以实现保护职工权益、协调劳资关系、促进职工职业生涯发展等目标”[1]。

实际上工会社会工作的实践项目已在一些欧美国家和港台地区开展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也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工会社会工作起源于上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的美国正经历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社会工作开始介入到工会领域。美国的工会社会工作主要通过全国性工会组织、各地分工会及大型企业工会等提供相应的社工服务。其独具特色的地方在于提出“人性协约”的观念,并在“人性协约”的框架下开展工会社会工作的服务,“一项完善的人性协约应涵盖以下五种服务:财务方面,如急难救助金、收入津贴等;家庭方面,如婚姻、亲子关系等;健康方面,如酗酒、心理卫生、压力等;消费者事务,如住宅、租屋、消费欺诈等;其他如法律协助、娱乐、教育以及犯罪预防等”[2]。

虽然工会社会工作与高校工会工作在概念、性质、工作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思想理念、服务功能、工作职责、服务对象、工作领域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工会社会工作有着助人、救难、解困和发展的功能,秉承着“助人自助”的理念,从个人、朋辈群体、社区等支持体系出发,建构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激发案主的潜能,使案主有能力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保持协调状态;另一方面,高校工会工作有着参与、维护、建设和教育的职能,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帮助职工救难解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协调内部的劳动关系,调动教职工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此外,两者工作对象都面对全体教职工,在很多工作领域也有重叠。

2011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加强本系统、本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工作的水平和效果”。2015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对工会等群团组织提出了“加强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工作”、“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创新、增强活力”等更高的要求。那么高校工会工作引入工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显得势在必行。笔者曾在《工会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工会的可行性研究》[3]一文中,专门从政治、社会、技术组织等多层面,分析过工会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工会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工会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工会工作具备理论契合性和现实条件。

三、工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如何应用到高校工会

“助人自助”是工会社会工作最核心的价值理念。这就要求高校工会工作者除了常规的物质帮助或心理干预外,还要充分尊重案主的意愿,在尽量满足案主需求的基础上,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案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个人能力,促进其自我提升和健康发展。工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还包括以下方面:

1.真诚。这就要求高校工会工作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案主,用自己的真心实意打动案主,坦诚相待,尊重案主,赢取案主的信任和配合。同时,高校工会工作者还应具备同理心,做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真切地感受案主的情感和想法,体会案主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站在案主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2.接纳。接纳不等同于认同,从态度上说,比认同体现出更多的积极主动。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工会工作者一方面不能对案主的想法或者要求进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要主动接受并理解他们的思想理念或者行为表现。但这并不代表工会工作者一定要同意或赞同他们的价值理念和做法,在后期的介入中可以帮助案主矫正其非理性的价值理念和做法。

3.自决。高校工会工作者在给案主制定工作计划和介入干预等需要案主做决定的时候,必须要案主参与进去,并充分尊重案主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不能越俎代庖,替案主做决定。但在案主自己做决定的时候还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以案主为本”,案主有着清醒的意识和具备做决定的能力,明晰自己正在做一个重要的决定。二是“维护基本利益”,案主所作出的决定及其产生的后果不能有害于案主和社会的基本利益。

4.个别化。个别化就是把案主当做唯一、不同的个体,依据案主的独特性,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案帮助案主,而不是千篇一律;不然,这样很容易造成介入失败。除此之外,保护案主的隐私也是个别化理念的重要体现,能否保护案主的隐私是案主愿不愿意到高校工会寻求支持、是否信任高校工会的先决条件之一。

四、工会社会工作的理论如何应用到高校工会

工会社会工作的理论比较丰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常用的理论,用于指导高校工会工作者开展工作。

1.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人能够进行理性思考,而不是单纯地受到本能的影响;人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是与其错误或者非理性的思维有关系。那么在介入案主的时候,高校工会工作者主要是对案主进行认知重建的工作,要善于发现案主的非理性思维,纠正案主错误的想法和认识,注意引导案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案主才能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行为。

2.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是隐性的,人们难以对其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因此该理论偏重于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个体之所以遇到困境和问题,是由于其不良的行为所造成的。其主要干预技巧就是通过“系统脱敏”、“压力免疫训练”等专业方法矫正案主的不良行为,教授案主学会一些适当的行为反应模式和技巧。高校工会工会者可以借鉴这些专业方法,帮助案主纠正诸如上瘾、强迫等不良行为,使案主的行为表现符合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社会规范。

3.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来源于结构功能主义,该理论不仅认为个体是单独的子系统,还与其周围的环境,即其他的子系统共同组成系统整体。系统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一旦各个子系统失去其功能或在运行的过程出现不协调的情况,那么整个系统就会出现瘫痪或崩溃的情况。也就是说,个体出现问题是因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运行不畅,或是内外部系统协同不一致所导致的。因此,高校工会工作者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恢复案主各个系统的功能,并能使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配合,共同发力促进案主的发展。

4.“人在情境中”理论。顾名思义,“人在情境中”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案主的影响和作用,社会环境包括案主的生活、工作、家庭等环境。该理论认为个体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或者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失调所形成的。这就要求高校工会工作者在介入的时候,要了解和分析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筛选出对案主有利或不利的环境因素,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解决案主的问题。同时,训练案主与其周围环境进行良性互动,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5.赋权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人所罗门(Solomon)在其著作《黑人赋权:压制性社区的社会工作》中提出了赋权理论。此后,赋权理论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应用到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去。赋权理论最初是应用到美国的少数族群,逐步扩展到其他弱势群体上。“赋权在三个层次进行:一是个人层次,个人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二是人际层次,个人与他人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三是政治层次,能够促成政策或政治层面的改变”[4]。因此在赋权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工会工作者应充分激发和挖掘案主的潜能,传授案主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增强案主的个人能力,消除案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或者歧视,减弱或缓解案主的无助感和剥夺感,最终实现案主的“自助”。

6.女权主义理论。以往的社会工作理论往往是从男性的视角和经验出发,形成自己的理论架构,而忽视女性的视角和经验。女权主义理论认为,女性受压迫和受歧视是被历史建构出来的,因此要从社会、文化等角度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现象,重视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工会工作者更要从性别的角度考量案主的诉求和问题,采取更为公平正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7.危机介入理论。危机介入理论是一种比较偏实务工作的理论模式。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经常从宏观或中观的角度审视和解读案主,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案主最直接的诉求往往就是解决其所遇到的“危机”。危机不仅仅代表了危险,而且也意味着是一次机遇;案主可以通过危机的解决,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获得自身成长和发展。危机介入理论认为通过整合案主的资源,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帮助案主处理和解决其所遇到的危机,避免案主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和损失,使案主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同时在介入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案主的应对能力,促进案主的健康发展。

五、工会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如何应用到高校工会

工会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其主要方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这些方法对于高校工会工作有着较高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1.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与用户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和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与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5]。可将个案工作方法应用到高校工会工作,首先认知、行为主义、社会系统、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为高校工会工作者分析、判断和理解教职工的需求和问题提供理论借鉴。其次,个案工作的“危机介入”、“任务中心”、“社会—心理”、“行为治疗”、“叙事治疗”等模式,能为高校工会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指导。其三,个案工作中如何与案主沟通、如何维护与案主的关系、如何与案主的接触都有着不同的技巧,能为高校工会工作者在实践中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手段支持。第四,个案工作的过程,包括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对案主的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订立工作计划、介入干预和最后总结与检讨,能为高校工会工作者提供规范的操作流程。

2.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6]。高校工会工作者可以将有同样诉求或问题的教职工组成相应的小组,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共同制定小组工作计划,成员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互动,经验分享,改善人际关系。同时可以共同适应危机的情景,利用集体的力量,应对和解决面临的挑战。高校工会工作者还可以利用工会资源,组织文体活动或组建兴趣小组等,丰富小组成员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舒缓工作和生活压力。

3.社区工作。社区工作是“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提供助人的、利他的服务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7]。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高校的教职工都生活在同一个社区,这也方便了高校工会工作者开展相应的社区工作服务。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高校工会工作者应积极帮助教职工融入当地社区,充分挖掘和整合学校、社区的公共资源,组织和动员教职工解决一些公共性的问题,促进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

在新常态下,工会社会工作介入到高校工会是工会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能够拓宽高校工会的发展空间,巩固高校工会的地位,强化高校工会的公信力和服务水平。当前,虽然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并有专门的工会工作机构和人员,但因社会认同度低、缺乏顶层设计等原因,我国工会社会工作仍处于探索的阶段。因此,做好工会社会工作,还需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推进本土化,提升自身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郭志巧.试论我国工会社会工作与工会工作的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9).

[2]刘斌志.工会社会工作:美国经验与本土发展[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3]杨洋.工会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工会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5,(3).

[4]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47.

[5][6][7]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9.123.135.

(责任编辑:王友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5-2016年度课题“新常态下工会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工会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szh2015-2016-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6)03—0023—04

收稿日期:2016-04-25

作者简介:杨洋(1989-),男,安徽寿县人,法学硕士,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

An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Labor Unions'Social Work into Labor Union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New Normal”

Yang Yang

Abstract:Labor unions in universities brought in labor unions’social work,which helps to enrich connotation of labor union’s work in universities,to raise the level of labor union’s specialization in universities,and to expand benefits of labor union’s work in universities.It is possible and practical for labor unions’social work to step into labor unions in universities.By analyzing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labor unions in universities,the special values,theories and special methods of social labor unions could be applied to labor unions in universities,and consequently promote labor union’s work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New Normal”;labor unions’social work;labor unions in universities

猜你喜欢
高校工会新常态
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对策思考
强化高校工会“小金库”管理对策
浅谈如何创新高校工会工作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