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弱化表现与强化措施
——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

2016-04-12 19:28王万民佀黎明
山东工会论坛 2016年3期

王万民,佀黎明

(曲阜师范大学工会,山东 曲阜 273165)



【职工问题研究】

高校师德建设弱化表现与强化措施
——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

王万民,佀黎明

(曲阜师范大学工会,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当前,部分高校师德建设呈现出“弱化”的状态。在教师层面,表现为教师职业的认知模糊、师德养成缺乏反思、师德养成缺失同伴互助、师德水平受制于工作条件与生活待遇等因素。在学校层面,表现为师德制度不健全、师德建设缺乏合力、师德监督缺乏有效途径、师德考评软弱无力、师德培训缺乏实效、师德教育缺乏有效载体。对此,高校师德建设应从六个方面予以强化:完善师德建设的制度,创新师德教育的载体,整合师德建设的力量,提高师德考评的效力,强化师德教育的系统性,拓宽师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师德教育;师德管理机制;考评制度;培训制度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于一般社会公众道德水准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灵魂所在。高校围绕着巩固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而建立的若干管理机制及其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等,统称为师德建设。高校师德建设的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近年来,部分高校一味地强化学科建设、强化科研,师德建设却呈现“弱化”的状态。2014年10月,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意见。那么,在“十三五”期间,高校应该如何破解“弱化”难题,进一步强化师德建设呢?

一、高校师德建设弱化的表现

高校师德建设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升教师自身道德水平,二是完善师德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高校师德建设强化的前提是要明晰当前在这两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此,2015年10月,我们针对曲阜师范大学,开展了高校师德建设问卷调查。本文将从教师个体层面和学校整体层面分别查找近年来高校师德建设弱化的表现。

(一)教师层面

1.教师职业的认知模糊

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的社会职业,其特殊性就在于教书育人。正是这一特殊职责决定了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即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具有特殊性。调查发现,教师师德水平与其学历、职称没有必然关系,但与其年龄和从教时间有一定关系。近年来,新入职的教师或许更多的年轻教师把自己的职业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普通职业之一,狭隘地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是学校其他人的责任。由此引发了诸多“师德滑坡”的教育乱象。这说明部分年轻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同度较低,职业信念不够坚定,[3]亟待加强师德教育和培训。

2.师德养成缺乏反思

道德反思是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但是,调查显示,只有29.4%的教师认为自己曾经有过道德反思的体验。或许实际的比例还要低于这个数字。这其中的原因,一是教师可能没有养成道德反思习惯,二是教师不知该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反思,三是教师可能缺少道德实践。有道德反思不一定具有道德实践,但道德实践一定是道德反思的源泉。

3.师德养成缺失同伴互助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同理,师德的养成也需要同伴间的相互感染或熏陶。调查显示,46.4%的教师表示“偶尔或很少”与同事一起备课或探讨教学问题。当前,教师集体备课或教学研讨在中学是常态化活动,但在高校却不常见。高校教师在业务方面互动和协作的缺失,表明了其在师德养成上也缺失了同伴互助。究其原因,一是院系的专业教研室大多名存实亡,二是对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的规章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高校师德培育的重要土壤严重缺失。

4.师德水平受制于工作条件与生活待遇等因素

尽管没有数据证明师德水平高低与其工作条件以及住房、收入、孩子入学等生活因素一定成正比,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如果一个教师因收入微薄经常为住房、孩子入学等生活因素而苦恼伤心,那他身为一名教师就一定没有自豪感和自尊心,他的师德水平或多或少地都会受到影响和制约。调查显示,19%的教师认为“物质奖励”是最好的高尚师德奖励方式。可以预测,选择这个答案的教师应该主要是年轻教师。换句话说,应该是低收入的教师群体。

(二)学校层面

1.师德制度不健全

师德水平不能仅仅建立在教师自觉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而应该通过一系列措施和制度来保障。调查显示,82%的教师对学校师德制度建设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事实上,在师德制度建设方面,高校远不及中小学。入职宣誓、师德承诺、师德教育、师德奖惩、师德责任追究等制度普遍没有建立起来;即便有个别高校建立了相应制度,也可能束之高阁,没有得到真正地执行。师德建设一旦缺失了制度保障,师德规范就会经常性地被遗忘。

2.师德建设缺乏合力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党委和行政同时主抓的一项政治性工作。尽管各个学校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委员会,但这项工作需要由多个具体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来完成。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师德建设布局是由宣传部门负责主抓,其他职能部门配合。事实上,在师德建设方面负有责任的职能部门与单位(如教务、人事、科研和院系等)并没有把师德建设纳入自己的工作范畴,而是推给了宣传部门。遗憾的是,宣传部门也没有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高校师德建设主体不明、责任不清、奖惩缺失,也不会产生有效合力。

3.师德监督缺乏有效途径

师德监督是保证教师日常遵守师德规范和保持师德水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为了加强师德监督,高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如督学定期听课、领导推门听课、学生问卷调查等。实践证明,这些监督途径都有局限性。督学、领导偶尔听课,难以发现教师职业道德不足;真正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是学生和同行,但他们出于各自利益考虑,大多数人不会如实地挑剔和反映一个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不足。

4.师德考评软弱无力

师德考评是对师德水平的监测与激励,是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调查显示,58%的教师对学校的师德考评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师德考评结果的运用软弱无力:一是高校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师德考评体系,二是师德考评结果与教师职称晋升、考核和评奖等利益关系不紧密。相比较而言,高校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评价体系不但是完备的,而且考评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等利益直接挂钩。师德考评软弱无力,这也是导致部分高校师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5.师德培训缺乏实效

师德培训是提高师德水平的必要前提。调查显示,68.3%的教师认为“入职阶段”是最好的师德培训期。事实上,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师德培训仅限于教师入职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缺陷体现在新教师缺少道德实践的经历,难以形成道德反思,培训只把教师作为行政管理对象,缺乏对教师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4]目前,高校的师德培训形式更多地局限于“专家讲座”,缺乏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难以取得实效。

6.师德教育缺乏有效载体

师德教育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师德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榜样教育”、“经验交流”等。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何种载体来呈现这些教育形式,师德教育才会产生最大的正能量。现在旧的教育载体不再使用了,而新的教育载体又没有开发出来,高校师德教育真正地陷入了停滞状态。

二、高校师德建设强化的措施

高校师德建设不仅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而且也是一项常规性、复杂性的工作;不仅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推进,而且更需要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在“您认为对师德水平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调查中,38.9%的教师认为是“学校管理因素”,35.6%的人认为是“教师自身因素”。这表明,“学校管理因素”与“教师自身因素”是影响师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将教师内在的道德自省与学校外在的有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成为自觉的道德主体,高校才有可能真正提升师德建设水平。

(一)完善师德管理的制度

高校师德管理需要制度作保障。目前,高校普遍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师德管理制度体系,应该从实际需要出发逐步完善。高校应该建立的师德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师德建设目标责任制、教师入职宣誓与老教师荣休、师德承诺、师德教育培训、师德监督与评估、师德考评与奖惩等制度。

(二)创新师德教育的载体

师德教育不能假大空,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软着陆。青年教师是师德教育的重点,选择适合他们需要的载体是保证教育实效的关键。例如:举办“师德讲坛”,通过师德标兵讲述生动的育人故事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新教师入职时,举办“入职宣誓仪式”;在老教师退休时,举办“荣退仪式”;开办礼仪学堂,从衣着、言语、形体、交往等方面入手,对青年教师开展师德教育等。

(三)整合师德建设的力量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性工程,需要多个单位或部门齐抓共管。凡是与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关的单位、部门都负有师德建设的责任。例如,宣传部门主抓师德建设工程,负责建立和推行师德建设制度;人事部门负责教师的入职教育和师德考评;教学单位负责师德的日常监督和教育;科研部门着重负责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师德监督和考核;教务部门着重负责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师德监督和考评;学校工会负责师德先进人物的评选及其事迹的推介。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配合;既要有宏观的规划和设计,又要有具体的措施和行动。只有多个部门联手形成合力,高校师德建设才能抓出实效来。

(四)提高师德考评的效力

师德考评与法律约束机制共同构成对师德的管理机制。第一,建立健全“学生——部门——学校”三位一体的师德考评机制。[5]师德考评应该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即每学期应该对教师的师德进行一次考评。考评采取自评和他评两种形式。自评要求教师进行师德反思,对照师德规范检查自己履职的情况;他评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对照师德规范评议教师,另一种是教师对照师德规范开展互评,即同行互评。教务与科研部门负责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术进行日常监督。在此基础上,教学单位根据师德考评办法为每位教师写出师德评语和等次。师德考评材料应该是个人档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建立完善师德考评奖惩机制。调查显示,职务晋升是教师最看重的师德奖励形式,其次是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因此,应该将师德考评与教师年终考核、师德标兵与师德先进个人的评选、职称晋升与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师德表彰奖励办法和师德违规惩处办法,[6]真正凸显师德考评的价值。第三,建立法律制约监督机制。在我国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符合高校实情的相关法规,增大法律法规对师德的约束和执行力度,提升高校师德的法律保障机制。[7]这是提高师德考评效力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师德建设成效的关键环节。

(五)强化师德教育的系统性

高校师德教育培训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首先,从师德教育时间来看,分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教师入职前的师德教育固然重要,但高校不能仅仅依靠这一次教育就可以达到提高师德水平的目标;而应该更加重视职后的师德教育。职后师德教育又分为集中性教育与日常性教育。教学单位至少每学年安排一次集中性的师德教育。其次,从教育形式来看,分为榜样教育、经验交流、心理辅导、专家讲座等。师德教育应该是多种形式的结合。其三,从师德教育的空间来看,分为自我教育与他我教育。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经常性地进行师德反思,他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学院系以教研室(所)为单位开展的教研活动。同伴互助是师德养成重要途径之一,建立和恢复教研活动势在必行。

(六)拓宽师德教育的途径

师德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四有”好老师。教师的仁爱之心表现在:爱家庭、爱学生、爱岗位、爱学校。高校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应该从校情出发,围绕着“四爱”拓宽和选择不同的师德教育途径。如,组织新进教师参观校史馆以及开展生日祝福、新婚祝福、大病住院慰问等送温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对教师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实现培育教师爱校、爱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

[2][6]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Z].教师[2014]10号.

[3][4][7]朱峰.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

[5]赵浚.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责任编辑:曹木易)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6)03—0036—03

收稿日期:2016-04-054

作者简介:王万民(1964-),男,山东招远人,曲阜师范大学工会主席、副教授。佀黎明(1978-),女,山东郓城人,硕士,曲阜师范大学工会干部。

Weakening Performances and Strengthened Measures in University Teacher's Ethic Construction——Taking Qufu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Wang Wanmin,Si Liming

Abstract:The general objective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ethic construction is to cultivate“four haves”good teachers.That is to cultivate teachers who have ideals and faith;teachers who have moral sentiments;teachers who have solid knowledge;teachers who have caring hearts.However,partial university teacher’s ethic construction appears to be“weakening”.In terms of teachers,the main performances are that their cognition to the career is vague;teacher’s ethic cultivation lacks introspection and peer coaching;its moral character level is subject to the factors lik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material amenities.In terms of universities,the main performances are that teacher’s ethic system is not sound;the construction lacks joint efforts;the supervision lacks efficient methods;the evaluation is powerless;the training lacks effectiveness;its ethic education lacks effective carriers.Therefore,the university teacher’s ethic construction should be reinforced in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first,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system;second,innovate the education carriers;third,integrate the construction forces;fourth,increase the effect of its evaluation;fifth,strengthen the systematization of its education;sixth,broaden its education approaches.

Key words:the university teacher’s ethic construction;teacher’s ethic education;teacher’s ethic management mechanism;evaluation system;train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