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年大学生德育教育探析
——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

2016-04-12 19:28刘丽苹
山东工会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丽苹

(济宁学院 学生处,山东 曲阜 273155)



新时期青年大学生德育教育探析
——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

刘丽苹

(济宁学院 学生处,山东 曲阜 273155)

[摘要]青少年德育工作是我国一项重要战略性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培育优秀青年人才的主阵地,作为开展青年德育教育实现思想引领与武装的重要园地,就必须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需要、从以德树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需求、从和谐社会构建与中国梦实现、以及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四重维度进行审视。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主体出发,从顶层设计、高校理论研究、课堂主渠道结合、师德建设示范、文化育人氛围打造、社会实践养成等六个方面,在全方位、多层次的路径实现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从而推动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在层次推进与主体实现中引向深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总结深化了对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部署,提出要做到“三个倡导”,在全社会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谓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这是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体现了当前党和人民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层面一致的价值取向。高校作为宣传、培育并在实践中不断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前沿,作为一个不断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实现育人化人的主场所,就必须多维度探究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理论到政策、从个人到国家社会等多个层面充分探究其必要性。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的多维探究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时代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应对全球化之下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更好地做好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现实需求,对于国家、社会、高校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我们必须从多角度进行全方位地探析。

(一)这是应对价值取向多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本质体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而且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质和培养质量。”[2]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及共同理想的引导之下,总体来说,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推进顺利。但是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来临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腐朽文化采取多种方式不断进行传播和渗透,一些社会矛盾也不断凸显,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冲击影响,他们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浓厚,个人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世界空虚,甚至出现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危险。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厘清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正确价值观和错误价值观的区别,进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引在学习和生活中深入践行,将自己的成长成才与坚持核心价值观、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相结合,自觉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国家的进步结合起来,自觉抵御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颠覆与渗透,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思想共识,进而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把握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

(二)这是贯彻和落实以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进一步明确了党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要求高校在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德育,实现以德化人,以德育人,以德引领人,实现知识能力的提高与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的完美结合,以德的提升塑造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德育的统领下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形成。在当前落实好这一方针,就是要注重在大学生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因为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层次追求的价值目标、社会层次向往的价值取向以及作为个人的基本的价值准则融为一体,对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学生对道德的认同与践行具有导向作用,更有利于在道德认同、道德实践方面实现以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换句话说,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实现新的时期对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新要求新任务的目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

在大学生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落实教育方针,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作为国家未来和人民希望,大学生只有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才能堪当重任,以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支撑,实现自己的全面成长。这也就需要将大学生思政工作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相融合,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和本质,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特点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三)这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高校是人才培养、思想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作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力军的大学生,有没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是不是德才兼备,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他们步入社会之后能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社会风尚,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希望,关系到“中国梦”能不能更好地实现。这就需要高校充分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让大学生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自己,以中华精神为灵魂,始终坚定“三个自信”,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昂首前行。

(四)这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健全人格、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他们正确认识世界、体验社会,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方向,以理想信念作为指导,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体验成长的快乐,以良好的心态应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养成健全人格,推动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思想道德行为准则的养成,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小康社会的建成贡献力量。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究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我们必须从国家的需要、社会的现实需求、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与特点出发,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发挥不同主体作用,从顶层设计、高校理论研究、课堂主渠道结合、师德建设示范、文化育人氛围打造、社会实践养成等六个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地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推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社会力量。

(一)注重顶层设计,为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供政策支持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好了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来说同样应当注重顶层设计。党和国家已经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应当继续从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明确教育职能,提出符合实际需求、体现社会需要、适应高校生生特点的规划,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让高校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章可循。规划的制定也要充分考虑将可能碰到的问题,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站在战略位置的高度,建立健全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体制机制,提供理论和政策上的支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努力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的正向效应。[4]

(二)注重高校优势发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究

高校应紧密依托人才聚集和学科齐全的优势,注重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的发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具有强力的理论支撑,只有那些讲得通、说得明的理论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我们必须充分依靠高校理论人才聚集的优势,积极引导高校理论工作者从所处时代背景出发,在实际中研究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将理论研究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及时总结出反映高校特点、体现师生需求的新的观点和思想,用以指导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做到科学论证、说理透彻,从而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并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

(三)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是主渠道、主阵地和主渠道,以思政课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我们一直采取的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在大学课堂存在简单的理论灌输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不明显。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引入案例教学,以发生在身边的实际案例作为引入,在案例的分析中阐释核心价值观;不断促进教学的方式的创新,引进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感悟核心价值观,使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通过不断地基于理念转变、教育手段革新以及教育模式的创新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习的结合,真正让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重视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积极探究专业课教学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专业课教学的渗透,不断挖掘专业课教学中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契合的因素,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四)强化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注重示范引领

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高校教师,所以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我们必须将高校教师素质的提升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不断强化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注重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双线提升。高校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和切实的道德行为实现榜样示范和引领。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的教师群体,必须努力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打造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以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思想品质、渊博的学识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和练就过硬本领。

(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文化育人环境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高度互动中,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完成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高校要想实现以文育人,就必须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坚持“三个贴近”,开展相关主题宣传教育与实践活动,实现立德树人,让主旋律在高校校园中激情唱响,正能量在青年学生中得到传播弘扬。要运用校园广播、红色网站、微博、微信等构建核心价值网络,营造良好氛围。要积极发挥作为高校基层单位的班级、团支部、党支部的作用,加强核心价值观学习交流与分享,引领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六)注重实践育人,强化实践养成,提升教育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道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6]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构建“日常实践”和“假期实践”相结合的“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实践体系,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到生产劳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校内外志愿服务、开展义工活动以及勤工俭学等道德实践体验活动,让广大学生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在积极的道德实践中凸显,并以这样的精神巩固道德认识,形成道德素养提升与道德实践的双向互动,努力形成育人合力。要组织大学生经常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在道德实践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进步中去。

参考文献:

[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5.

[2]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与责任.光明日报[N].2013-12-8.(7).

[4]袁贵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EB/OL].http://www.qstheory.cn/science/2014-05/26/ c_1110853339.htm.

[5]张俊:高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传承,2014,(5):59.

[6]习近平.青年学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 05/c_1110528066.htm.

(责任编辑:曹木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6)03—0045—03

收稿日期:2016-05-04

作者简介:刘丽苹(1989-),女,山东曲阜人,伦理学硕士,济宁学院学生处干部。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