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区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讨与研究

2016-04-12 23:54廖敏杨素兰曹洪霞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340安徽荣星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安徽宿州3400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

廖敏杨素兰曹洪霞(.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宿州 340;.安徽荣星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宿州 3400)



生态工业园区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讨与研究

廖敏1杨素兰1曹洪霞2
(1.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234101;
2.安徽荣星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安徽·宿州234100)

摘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有效形式是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文章从生态工业园区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来探析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如何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创新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类不得不面对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的现实[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下显得日益突出[2.3]。上世纪末,一些研究人员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受到启发,开始用生态学的原理来研究工业环境问题,由此产生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生态工业园是以物质利用率和能量转化效率更高,废物排放更少甚至为零为追求目标的企业地域分布形式[4]。相对于我们国家,国际上发达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具有发展历史长,发展形式多样,发展经验丰富的等特点。通过追踪国际研究和发展前沿,借鉴国外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有利于推动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在工业生态化方面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国家”和生态文明[5]。本文主要从生态工业园区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来探析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如何健康稳定发展。

一、生态工业园区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一)园区各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困难

信息不对称在经济学中指交易中的各方拥有的资料不同。延伸到现实中,就表示在一次决策中的各个主体掌握的信息各种各样有多有少,这就导致了决策困难。当生态工业园区需要在管理和运营中面临决策时,政府、园区和企业需要掌握各项信息,但是,作为政府、园区和企业,由于承担的角色不同,必然在信息拥有的力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别,造成了信息不对称,此种情况的出现必然为决策带来了困难。如园区主管部门与产生废弃物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外部化生成,并危害整个园区环境;政府、循环型企业与产生废弃物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税收上的矛盾,导致循环型企业丧失信心,甚至退出园区。政府、园区与企业三者作为生态工业园的主体在园区的管理和运营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园区管理和运营决策上的滞后,甚至犯下严重的错误。

(二)园区各主体之间价值取向不同导致政策推行困难

政府制定政策开发和规划生态工业园区,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开展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循环经济[6]。园区管理者受政府委托管理园区的各项运营,目的是使园区各项产业链运转顺利,提供一个和谐有利的发展环境并调和园区各企业的关系。而企业进驻园区是为了尽可能利用园区条件,以获取高额利润。于是,在政府、园区与企业之间,产生了政策推行上的错位。以推行循环经济为例,在制定循环经济政策规划时,在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压力下,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整体效益是政府的主要出发点,循环经济是首选对策。园区管理者主要从产业链与循环经济价值链有机结合的角度,促进园区企业间合作。而企业则是遵循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这一自然法则,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在实行循环经济政策时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不同,出现了政府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园区管理者和企业态度则是模糊的甚至是消极的。

(三)产业规模不合理制约园区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的形成和发展之初,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园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园区产业链逐步形成,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园区产业规模的增大,企业数增加,会带来园区整体经济效益的增加,即规模经济,而随着园区产业规模增大,企业数越来越多,必然会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以及由于竞争引起的要素价格上升等一系列问题,这时产业规模的持续增加会导致园区运营效率的下降,经济利益的损失,及集聚优势带来的好处丧失,导致规模不经济。显然,生态工业园区产业规模存在一个合理区间,当然合理区间与产业性质也有关联[7]。目前,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在国内外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规模在规划时没有通过功能定位和产业性质来确定,而制定过大或过小;二是在园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园区管理者只追求眼前利益,例如税费收入等因素,在已饱和的园区产业规模下,没有设置准入限制使一些想要分享规模经济好处的企业进驻,从而削弱了集聚效应的优势,打破了合理的规模区间,由规模经济变为规模不经济,具体表现为资源紧张、外部性增加、园区产业竞争加剧,最终导致利润下降园区运转困难。

(四)产业链与循环经济的矛盾制约园区运作

在生态工业园区建立之初,制定产业链和形成循环经济的价值链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8]。价值链制约着园区的建设和运行,产业链制约着技术,且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极大。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对资源的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以最小的污染、最小的资源消耗而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工业生产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流程。废弃物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时必然会产生加工费且价格不菲,由于企业追求生产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面临选择时,必然会选择价格较低的自然资源,而不选择加工成本高昂的废弃物再生资源,从而使循环经济价值链中断。这会使园区的运作失效,最终导致产业链的中断。

(五)缺乏专门的技术体系支撑使园区发展缺少动力

成功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不仅具有符合循环经济思想、生态学原理和3R原则,又要有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的技术[9]。主要包括生态工业关键链接技术、生态设计技术、废物利用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当前各类技术在国内外工业园区中总体不仅开发不平衡而且各有侧重,生态工业关键链接技术和生态设计技术相对薄弱,中水回用和污染治理技术相对成熟,在企业层次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目前循环经济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目前上游不断变化的废品性质差异和企业需要的原料的矛盾技术不能被很好地克服,使企业间废物的循环利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二是通用性问题,由于企业间的竞争和行业分割,致使优秀的清洁生产技术仅局限在企业个体内部而无法共享。所以从整个生态链角度看,技术仍是突破生态工业链的瓶颈。

二、生态工业园区创新管理模式

(一)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跨区域的园区战略联盟

世界各地生态园区从兴起至今,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但跨区域的园区联动与联盟模式尚少。尤其在工业产业较为集中、地域相邻的生态园区,如长三角区域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就应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探索园区在区域方面的合作与联盟。

1.建立跨区域的园区联盟领导小组,统筹园区的战略联盟与合作

生态园区内部本身就涉及到众多企业、众多管理主体和管理部门,跨区域的生态园区牵涉面更宽泛,因此,为了更有效地统筹跨区域园区的战略联盟与合作,首先应在宏观层面上,以区域的中心城市为龙头,建立由省市政府领导挂帅、省市相关管理部门组成的跨区域的园区联盟领导小组,负责各区域园区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的联动。

2.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建立跨区域的共建共管协调机制

各地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要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创新管理体制,探索跨区域的共建共管协调机制。在园区建设硬环境和软环境方面,区域的中心城市优势显著,中心城市要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不断传授给周边的生态园区,同时,周边的园区应主动对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与扩散。

3.建立跨区域合作的利益分享机制,明确合作主体利益分配关系

利益分享问题是跨区域园区联盟与合作的核心问题,因此,应在“实现共赢”的原则和前提下,建立包括区域园区合作项目产生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以及统计指标中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节能减排指标等相关内容的利益分享机制。

4.创新合作方式,建立跨区域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进行区域层面的园区合作时,除了领导层面的统筹协调外,具体实施和操作更多的体现在微观层面,因此,应创新合作方式,建立园区共生系统的规划、基础设施的联建、信息集成系统共享、资源要素的整合、园区运营管理体系的共建等多种长效合作机制。

(二)推进管理主体多元化,建立园区一体化的产学研运作机制

国家生态工业园应顺应国际趋势,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一体化的产学研运作机制,管理主体应从以政府和科研机构为主向政府引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战略转变。

1.以园区主导产业为核心,设立产学研基地,建立“生态工业园孵化器”

各生态工业园区要抓住生态环保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源头、人才源头和市场源头,要以园区主导产业为核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强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研发与合作,注重培养、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企业。

2.借鉴国外产学研模式,创新运作机制

目前国内的产学研模式主要采取建立联合创新平台、实行“学工交替”及“高校+政府+企业”、共建大学科技园等模式。而国外主要依靠启动国家科技创新计划、建立产学研合作组织、构建产学研合作目标、加快制度建设等模式和手段,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10]。生态工业园作为企业技术的集聚地,在产学研的运作机制上,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创新运作机制。

三、生态工业园的运行机制

生态工业园总是处于不断的运行之中,若想保持稳定有序、持续协调发展需要以下机制支撑。

(一)共生机制

通过共生机制,使生态工业园中各系统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协作,共生导致有序,多样导致稳定,各系统组成部分协同进化,相得益彰。

(二)循环机制

生态工业园是依靠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连续稳定的输入输出且质、量动态平衡来维持的其良性运转的。循环机制强化了生态工业园区物质能量,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回收再生、多重利用,通过持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充分提高效率。

(三)适应机制

生态工业园区各系统组成部分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相互依存,相生相克,即合作,又对抗。生态

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2~12.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7.

[3]杨巧蓉.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困境与应对[J].山东社会科学,2014,232(12):161~169.

[4]马晓国,李宗植,张玉春.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好实现形式[J].生态经济,2014,(12):59~61.

[5]耿海斌.从五位一体看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J].当代经济,2013,(3):72~73.

[6]周敏.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园[J].科技智囊,2007,(11):38~53.

[7]朱丽,孙理密.生态工业园生态效率评价——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1)36~42.

作者简介:廖敏,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生态建设、农药残留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皖北地区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模式的研究”(KJ2013B294)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6)02-003-02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
基于知识的智能指挥决策运行机制及其支撑技术研究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互联网支付时代完善收银审核运行机制的措施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EPC项目物资谈判采购运行机制的创建与实践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研究
检察机关业务运行机制面临的难题及解决之道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