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之歌》中“朗桂私通”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016-04-13 08:01张成军

张成军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国王之歌》中“朗桂私通”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221116)

摘要:“朗桂私通”是丁尼生《国王之歌》的重要事件,文章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朗桂私通是《国王之歌》的主导伦理结,其影响贯穿全篇,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巴林兄弟之死、佩里斯的逆反以及圆桌骑士的放纵堕落等,是亚瑟王朝衰落、圆桌骑士团分崩离析的最重要原因。朗桂私通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危害,既与他们二人的伦理身份不无关系,更与人之斯芬克斯因子密切相关。

关键词:《国王之歌》; 朗桂私通; 文学伦理学; 伦理身份; 斯芬克斯因子

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作品,寻找和解构文学作品中的伦理结(ethical knots)和伦理线(ethical line)是十分重要的。伦理结是文学作品结构中矛盾与冲突的集中体现,其构成伦理困境,揭示文学文本的基本伦理问题。文学文本中的伦理结被伦理线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构成文本的整体伦理结构。聂珍钊教授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中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发现伦理线上伦理结的形成过程,或者对已形成的伦理结进行解构。”[1]文学伦理学批评通过对构成文学文本的伦理结进行解析,从而接近文学文本、理解文学文本。本文即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对《国王之歌》中的“朗桂私通”伦理结进行解析。

一、“朗桂私通”伦理结

《国王之歌》(IdyllsoftheKing)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代表诗人丁尼生最富雄心的作品,长达一万余行,被有的学者誉为英语语言中“四五部毋庸置疑的伟大长诗之一”*参见罗森伯格(J. D. Rosenberg)的《卡米洛特的陷落:丁尼生的〈国王之歌〉研究》(The Fall of Camelot: A Study of Tennyson’s “Idylls of the K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P, 1973, p.1)。在论著的首句,罗森伯格即说道:“《国王之歌》是我们语言中四五部毋庸置疑的伟大长诗之一”。著名的丁尼生研究学者格林(J. M. Gray)也认为,《国王之歌》与“《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仙后》、《失乐园》、《序曲》、《指环与书》并列为英语中最经久的长诗”。See J. M. Gray, Thro’ the Vision of the Night: A Study of Source,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in Tennyson’s “Idylls of the King”, Edinburgh: Edinburgh UP, 1980, p.137.。在《国王之歌》里存在着数条伦理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亚瑟王国秩序的建立与破坏。这是长诗的伦理主线。这条伦理主线串联了数个重要的伦理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朗斯洛与桂尼维尔的私通,这可谓《国王之歌》的主导伦理结。

桂尼维尔和朗斯洛是亚瑟王传奇里的著名人物。桂尼维尔是亚瑟王的王后,卡密利亚德国王之女,“整个不列颠最美丽的女人”[2](P163);在《国王之歌》里,亚瑟王视其为生命,对之满怀深情。朗斯洛则是亚瑟王的第一圆桌骑士,“骑士之花”;在《国王之歌》里,他同时又是亚瑟王最亲密的朋友,当初就是他代表亚瑟王前往卡密利亚德迎娶桂尼维尔。二人本是亚瑟王的两大支柱,亚瑟王对他们可谓无限信任。*在《国王之歌》的开卷“亚瑟到来”中,亚瑟王与朗斯洛“在死亡之地立下了永不死的爱之誓”,亚瑟王说道:“人之诺是神圣的。任世界如何变化,我信任你至死。”(682)在同一卷,亚瑟王和桂尼维尔“在基督的神坛前立下不朽的爱的誓言”,亚瑟说道:“你的命运就是我的。任机运变幻,我爱你至死!”(691)在莫俊德揭发前,朗桂私情早已是个公开的秘密,但亚瑟王对之似乎一无所知。学者们对此曾有各种猜疑、解释。笔者认为,亚瑟王此前对之确不知情,因为他过于信赖朗斯洛及他的皇后,坚守了他曾立下的誓言。但不幸的是,后来二人竟发生了恋情,并最终私通。这期间,二人尤其是朗斯洛,虽然有过痛苦挣扎,有过犹豫彷徨,有过深深自责,但最终并没有斩断情网,而是长久保持着私通关系,以致王国内除国王外,尽人皆知,成为了亚瑟王朝一个公开的秘密。

二、朗桂私通之危害

传统的《国王之歌》研究结论认为:亚瑟王朝陷落、圆桌骑士团分崩离析盖因朗桂私通。*参见瑞尔斯(Clyde L. Ryals)“《国王之歌》主人公的道德悖论”(“The Moral Paradox of the Hero in Idylls of the King”,ELH,1963.01),文中指出:“对《国王之歌》传统的阐释是亚瑟王国的陷落是因为朗斯洛和桂尼维尔之间的通奸关系。”这虽有责之过甚之嫌,并遭到了当今一些学者的质疑。但若说朗桂私通是亚瑟王朝陷落的最重要原因,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是符合文本实际的。诗人本人即曾说:“朗斯洛的大罪逐渐毁坏了(sap)圆桌骑士团的基础。”[3](P497)这里“朗斯洛的大罪”,即指朗斯洛与桂尼维尔的私通。纵观《国王之歌》,有多处直接展现或间接暗示了朗桂私通的恶劣影响。

在“桂尼维尔”卷中,亚瑟王对桂尼维尔如此说道:“你与朗斯洛犯下了可耻的罪行;特里斯坦和伊瑟的罪行接踵而至、紧随其后;然后,其他骑士仿效我的这两位最强大的骑士,——从有魅力的人中挑选丑陋的榜样——,也犯下罪行,直至那些令人厌憎的我的心灵的对立面大行其道。”*See Christopher Ricks, ed., Tennyson:A Selected Edition, Harlow: Longman, 1989.瑞克斯编注的丁尼生诗歌版本是目前最具权威的丁尼生诗歌版本,它不仅是丁尼生诗歌文本的一个可靠来源,而且包含广博的文本注释、简要的评述和背景信息等,被誉为“伟大的版本”和“令人惊奇的壮举”。本文所引《国王之歌》里的诗句均出自其版本,译文由笔者自译,以下随文标出页码,不再一一加注。这里诗人通过亚瑟王之口明确指出了朗桂私通的巨大危害。在“最后的比武大会”卷中,特里斯坦则明白地对他的情人、康沃尔王后伊瑟说道:“如果我们的爱有罪,我们有皇室的依据”。这里“皇室的依据”即指皇后桂尼维尔与首席圆桌骑士朗斯洛的私通,可见朗桂私通与特(里斯坦)伊(瑟)私通的关系。在“桂尼维尔”卷中,桂尼维尔亦说道:“我就是那个恶人,她毁坏了国王浩大的规划和意图”。这里皇后本人亲口承认了她与朗斯洛私通所造成的巨大危害和负面影响。当初圆桌骑士杰润特之所以匆忙将妻子伊尼德带离亚瑟王宫,就是害怕伊尼德受到皇后桂尼维尔这个坏榜样的影响。至于接下来巴林兄弟之死,佩里斯的疯狂与逆反,及特里斯坦的放纵堕落等,则直接与朗桂私情相关。

巴林是个脾气暴躁、行为鲁莽,但却立志向上的真诚骑士。为了去除自己的缺点,以符合一名优秀骑士的标准,他暗暗将第一圆桌骑士朗斯洛作为学习的榜样,“常常徘徊在他的周围”,观摩、学习他的骑士风度;又将“淑女的典范”皇后桂尼维尔作为崇拜的偶像,把她的皇冠刻在自己的盾牌上,“注视它,记着她——忘记我的暴躁和暴力……获得新生”。然而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巴林无意中瞥见了桂尼维尔和朗斯洛幽会的情景,他起初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接着听了加伦的暗示、嘲讽,尤其是随后在林中听了薇薇安“言之凿凿”的解说,顿觉天昏地暗,信念全失,只见“他嚎叫一声跃起……把盾牌掷在地上,脚踩在皇冠上,把它践踏得一塌糊涂,然后扔到林中杂草里”。尤其不幸的是,巴林怪异的嚎叫,被潜伏在那里等待“林中恶魔”出现以将其除去的圆桌骑士巴兰——他的亲兄弟——听到了,巴兰以为这就是他苦苦追寻的对象,于是走上前,与之恶斗起来。直至二人血流遍地,奄奄一息……这最后的一幕既悲哀又感人:弥留之际,他们的头盔被摘下,二人惊异地发现,对方竟是自己最亲爱的兄弟!但没有任何怨言,巴兰吻了一下巴林受伤的额头,悲痛地说道:“哦,巴林,巴林,我欣然为了救你而死,但却给你带来了死亡……”巴林喘息着,断断续续向他叙说了事情的由来;巴兰听后则告诉他:加伦是个撒谎者,薇薇安则是个放荡的女人,“她住在森林里……在地狱的入口和他相会、调情……他们的生活是污秽的,他们的嘴巴也是;他们撒了谎。我们的皇后和我们自己忠诚的母亲一样纯洁”。最后,兄弟二人怀着纯洁的信念,“一起进入了永眠,两人紧紧拥抱着对方”。

这是极其感人的,兄弟二人至死都在呵护皇后的纯洁,为她的清白而辩护;同样感人的是,兄弟二人的真情。但同时,这也是极悲哀的:兄弟二人至死维护的对象并不清白。

佩里斯的经历也是悲剧性的。他本是一个单纯真诚的骑士,朝气蓬勃。他也将桂尼维尔视作偶像,视作纯洁高贵女性的典范,把自己的梦中情人比作桂尼维尔。他曾暗自对想象中的情人说道:“你像桂尼维尔一样纯洁和美好,我将用我的长矛和剑使你闻名世界。”但后来他却得知皇后桂尼维尔和首席骑士朗斯洛竟暗中长期私通,加之著名圆桌骑士高文可耻地背信弃义,使他对亚瑟王朝及圆桌骑士团的美好想象破灭,他所怀抱的崇高骑士理想瞬时倾覆了……不久后,原本纯真无邪、朝气蓬勃的佩里斯骑士一变而为荒淫无度、醉生梦死之徒,甚至另立朝廷,与亚瑟王朝对抗。

特里斯坦,可谓第二圆桌骑士,曾是一名“优秀的”(goodly)骑士、著名的“谦恭有礼者”,虽然他和伊瑟发生私情并非完全是受了朗桂的影响,但后来他变得厚颜无耻,却应该说是与朗桂私情相关。在最后的比武大会上,特里斯坦赢得冠军,在向观众致意时,他竟公然说:“看,今天我的美丽女王不在这里……”这显然违反了当时骑士比武竞技的规则:将奖品献给在场的某位女士。而且此言亦等于在某种程度上公开了他与伊瑟的私情。因此有人窃窃私语:“礼貌已然死去。”就此,丁尼生本人曾作注道:“特里斯坦,这位谦恭有礼者,已经失去了他的谦恭礼貌,因为朗斯洛的大罪在逐渐毁坏圆桌的基础。”[4](P926)

此外,学者们均未注意到朗桂私通与骑士们去追寻圣杯之间的关系。其实,前者可谓后者的原因之一。亚瑟宫廷里第一个声称见到圣杯并鼓动其他骑士也要亲见圣杯者——帕齐发尔之妹,最初就是因“宫廷的丑闻,违背亚瑟王和圆桌的罪行,与通奸者们奇怪的嘈杂声,击打着她修道室的格栅”而渴望看到圣杯。这里“通奸者们”的魁首当然是朗斯洛与桂尼维尔。后来,骑士们发下誓言纷纷去追寻圣杯,大家都极其悲痛,皇后与朗斯洛并辔行在大街中央,哀号着,大声尖叫着:“这种疯狂降临我们身上都因我们的罪!”这里的“我们”一般被理解为:泛指大家。其实它亦可理解为:特指说话者桂尼维尔与其情人朗斯洛。当初正是因为桂尼维尔与朗斯洛发生私情,才使得亚瑟宫廷通奸流行,“罪恶爆发”;骑士们出于净化自身罪孽,以获得救赎,于是才纷纷踏上追寻圣杯之途。朗斯洛可谓其中的典型代表。对于追寻圣杯之意图,他本人曾这样说道:“我和他们一起立下誓言,仅希望若能够触到或看到圣杯,它们就可以被分开了。”这里“它们”指的是他的忠诚、高贵和骑士精神与他的通奸罪行,二者缠结在一起,他亦曾想分开它们以扬弃之,但自身却难以做到。于是才踏上追寻圣杯之旅。由此可见,朗桂私情与骑士们追寻圣杯存在着密切关系。追寻圣杯的结果是:大部分骑士丧命途中,仅有一小部分返回,且“憔悴、疲惫”。显然,追寻圣杯也是对圆桌骑士团的一大重创。

综上可见,朗桂私情确实对圆桌骑士团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确是亚瑟王朝陷落、圆桌骑士团分崩离析的罪魁。

三、伦理身份·斯芬克斯因子

人的身份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存在的标识,人需要承担身份所赋予的责任与义务。“由于身份是人独有的特征,因此人的身份就是伦理身份。”[5](P264)在文学文本中,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相关。

在《国王之歌》里,朗桂私通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危害性?

首先,这与二人的伦理身份相关。在长诗中,桂尼维尔身为亚瑟王后,集尊贵、威严、美貌于一身,是骑士心目中的圣玛利亚,名媛淑女的楷模。在众人眼中,可谓完美的女人。朗斯洛是亚瑟王的首席圆桌骑士,并为亚瑟王所亲自授封,同时是其最信赖的朋友,武功超卓,彬彬有礼,乃“骑士之花”。总之,二人是亚瑟王朝除国王外最重要的人物,是万人瞩目的中心,是骑士淑女们效法的榜样、偶像,本应洁身自好,对亚瑟王忠诚不贰,表率天下。这也正是人们对他们的期许。因此,巴林们做梦也没想到心中的两尊偶像之间竟然有着最为人所不齿的奸情……偶像瞬间坍塌了。偶像的坍塌,其影响可想而知。故各种乱伦悖理的行为接踵而至……因此,在长诗最后部分亚瑟王对桂尼维尔数落道:“你与朗斯洛犯下了可耻的罪行;特里斯坦和伊瑟的罪行接踵而至、紧随其后;然后,其他骑士仿效我的这两位最强大的骑士,——从有魅力的人中挑选丑陋的榜样——,也犯下罪行,直至那些令人厌憎的我的心灵的对立面大行其道。”

这是朗桂私通产生巨大破坏性的一个原因。其实,若往深处挖掘,还可发现问题更根本的层面:众骑士之所以受朗桂私通的影响而纷纷堕落,实根源于人之斯芬克斯因子。聂珍钊教授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一文中指出:“人是一种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组成.”[6]二者处于斗争状态,此消彼长。人性因子的核心是理性意志,它借助理性意志的指导,约束和控制兽性因子中的自由意志,让人弃恶从善,避免兽性因子违背伦理规范。当受到道德指引时,人性因子得到彰显,它控制着兽性因子,此时人表现为一种伦理的存在。如果丧失道德指引,漠视伦理规约,人性因子就会被抑制,兽性因子便会占据上风。这时人就会走入歧途,从而引发伦理混乱,甚至伦理犯罪。在《国王之歌》里,当有亚瑟王的规约和权威、有朗桂的高洁榜样屹立时,兽性因子得到有效的道德指引,人性因子占据上风,它牢牢控制着兽性因子。这时“所有人的心灵暂时变得纯洁”。亚瑟王朝也因而一派欣欣向荣。但是后来当皇后桂尼维尔和首席骑士朗斯洛发生奸情时,骑士淑女们心中的偶像坍塌了;而且由于二人长期保持着私通关系,从而为众骑士淑女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亚瑟王的权威也因此受到极大削弱。人们开始丧失道德指引,于是兽性因子便活跃起来,不再甘于受人性因子的控制,并进而占据上风。人欲横流,伦理混乱。长诗中,特里斯坦向他的情人说道:“我们能爱就要爱。”终于置社会道德于不顾,“公开”和马克的王后金发伊瑟私通。步踵特里斯坦之后,其他骑士亦纷纷将伦理规约抛诸脑后,纵身跳入欲望的泥沼。

综上可见,朗桂私情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危害,与斯芬克斯因子密切相关,实是兽性因子占据上风的结果。

四、结语

其实,整部《国王之歌》亦可视作一首隐喻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冲突斗争的长诗。在长诗中,亚瑟王即人的理性意志与人性因子的化身,圆桌骑士则是自由意志与兽性因子的象征。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之间的冲突形象地展示了人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的矛盾斗争。其实在长诗的结语《致女王》中,丁尼生本人亦曾说道:这个古老的故事,“暗示着感官(Sense)与心灵(Soul)之战”。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来看,“感官”即喻指兽性因子与自由意志,“心灵”喻指人性因子与理性意志。*聂珍钊教授在《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中指出:“心灵即理性意志,肉体即自由意志。体现兽性因子的人体感官能够产生强大的欲望和情感,即自由意志”。长诗最后,亚瑟王朝悲剧性的结局则展示了自由意志力量的强大与难以控制,同时亦昭示了自由意志完全脱离理性意志的可悲后果。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12-22.

[2]蒙茅斯的杰佛里.不列颠诸王史[M].陈默,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Gray, J. M., ed.Idylls of the King[M].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4.

[4]Ricks, Christopher, ed. Tennyson:A Selected Edition[M]. Harlow: Longman, 1989.

[5]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6):1-13.

An Ethical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rnication Between Lancelot and Guinevere in Idylls of the King

ZHANG Cheng-ju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The fornication between Lancelot and Guinevere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ennyson’s Idylls of the King.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ffair from an ethical literary perspective. The fornication between Lancelot and Guinevere is the leading ethical knot in Idylls of the King, whose influence runs through the long poem. It gives rise to the death of Balin brothers, the revolt of Pelleas, the degeneration of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 and so on. So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 of the fall of Arthur Dynasty. The reason that the fornication between Lancelot and Guinevere causes so large harm is both related to their ethical identity and related to Sphinx factor of human beings.

Key words:Idylls of the King; the fornication between Lancelot and Guinevere;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ethical identity; Sphinx factor

中图分类号:I5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6)02—0099—05

作者简介:张成军(1977—),男,山东滕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08);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国王之歌》的伦理叙事研究”(15XWR014)

收稿日期: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