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观音文化中的慈爱善孝,构建和谐社会
——以遂宁的观音传说为例

2016-04-13 14:45罗莹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遂宁观音禅师

罗莹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四川 遂宁 629000)

弘扬观音文化中的慈爱善孝,构建和谐社会
——以遂宁的观音传说为例

罗莹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四川 遂宁 629000)

在观音信仰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文化基因逐渐渗透其中,观音文化中国化特色日益显著。遂宁本土流传着诸多观音传说,可谓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巴蜀文化的灿烂篇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效弘扬观音传说的精髓——慈爱善孝,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遂宁;观音传说;慈爱;慈善;慈孝;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他说“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必须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凝练的表达,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基因,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而观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庞杂丰富,我们结合民间广泛的观音信仰事象,有效弘扬观音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对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2008年,经浙江舟山申报,“观音传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观音传说从民间的小故事登上国宝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雅之堂,文化地位大大提高。同年,四川遂宁市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命名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遂宁本土也流传着诸多的观音传说,可谓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优秀篇章。本文以遂宁观音传说为例,有效弘扬观音传说的精髓——慈爱善孝,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观音,是来自于印度佛教的一位菩萨。根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所说:“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1]“观其音声”是指观现世世界的一切音声,以救赎诸恼众生,所以称为“观世音”或“观音”。在印度的传说中,观音是一名男性,循声救苦、慈悲行善、普度众生是观音精神的核心。

在印度早期的传说中,观音首先是一位深通广大慈悲“善”神。印度佛教中的观音菩萨是由婆罗门教中的善神“双马童神”演化而来的。公元前7世纪,印度婆罗门教大约创建于这一时期,在他们所崇信的诸神中,“双马童神”(一对孪生的马驹)可谓神通广大,威力无边,据说可令瞎子复明、朽木开花、公牛产乳、不育妇女怀胎生子广为信众所崇拜。公元前6世纪,佛教崛起,他们反对婆罗门教,但对善神“双马童神”却乐意接纳,并将其人格化为“马头观音”。公元1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兴起,建构了更为庞大的神系,各种佛教经典更是神化诸路神仙与菩萨的功德和法力,其中深受苦难大众欢迎的仍是观音,观音信仰更是深入人心。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观世音菩萨很快又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有求必应的慈悲善神。特别是三国以后,许多观音经典被译为汉文,观音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观音信仰广播民间;宋元明清时期,观音信仰的世俗化、民俗化色彩愈加浓厚,出现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信仰局面。在观音信仰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传统美德逐渐渗透其中,观音文化的中国化特色日益显著。比如在印度佛经中“庄严显相”的观音被国人改造后,其显相丰富多彩,世俗化色彩非常浓厚,除了菩萨身以外,还有和尚、居士、医生、画师、书生、渔夫、渔妇、尼姑、村妇、乞丐等各种肉身显相;肉身显相也从早期的男性肉身逐渐演变为和蔼可亲的女性肉身。这些肉身显相都有相应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不少故事生动感人,广泛传唱,显示了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持久生命力。

在被称为“观音故里”的四川遂宁本土,流传着诸多关于观音的传说,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本土化特色。这些传说中比较富有影响力的是关于克幽禅师和妙善公主的传说。

克幽禅师(727-787年)是广德寺的开山高僧,俗名李文通,是唐中宗孙子、唐玄宗侄子,“克幽”是唐代宗给他的赐号。北宋赵嗣业的《克幽禅师记》记载了他因病出家、师从无相大师、修行得道的经历:“幼玩世典,有志于仕,而禄在佛,因以得疾,见猛焰相逼,遂发志出家,求无上道,应念火灭,疾亦寻愈。往依成都净居寺无相大师金和尚,师资道合,投针相契,就削发圆其顶,无相则授以心要,师亦灵报宿植,言下顿悟”[2]。克幽禅师深通佛法,后在遂宁广德寺开山阐教二十年,引入唐朝禁宫讲经说法两次,被封为“护国禅师”。明代杨名撰《广德寺碑阴记》载:“卧龙山有寺,自唐克幽禅师始,然尚浅隘,宋元以来,渐以充饰。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东川节度使杜济,礼请禅宗克幽(无往)大师来寺阐教,迄今近一千三百年。”[3]

克幽禅师学佛有道,神通广大,是一位为民解厄的慈悲大师。赵嗣业《克幽禅师记》曾记奇异事:“大历戊午(778),建中大旱,井泉枯竭,师遥指寺之西北隅往视卓锡,焦崖水涌,众赖以济,今谓‘圣水井'。”[2]克幽禅师手之所指,焦崖涌泉,解救百姓,这是一件奇事,更是一件善事。佛教弘扬的是“慈悲”精神,拔出众生诸恼,追求利乐众生。克幽禅师这一善举无疑就是“慈悲”精神的具体体现,深受民众敬仰。

克幽禅师在广德寺坐化圆寂后,另一奇异之事又显现。唐武宗灭佛后,广德寺破败为废墟,克幽禅师灵塔下陷成为水池,据赵嗣业《克幽禅师记》载:“天复年间(901~903),相国琅琊王公简,见一僧立府庭,遣人逐之,至池所而没。发掘其地,得异骨如金色钩锁相连,其教谓之‘菩萨骨'也。”[2]从锁骨观音马郎妇的传说来看,“黄金锁骨”已是菩萨化身的文化符号,克幽禅师灵塔下陷的水池现“金色”异骨,于是人们认为克幽禅师就是观音的肉身显相。正因如此,广德寺在经历唐武宗灭佛后,“乃复建塔藏之,并兴其寺,而五色圆光现谷中,人以谓观音化身,即于塔之侧创一堂,塑像庄严,以表其事,谓之‘圣观音',往往晓色开霁,日出雾升,团为圆相,布为五色,观者堵立,自见其形现光相中云。”[2]之后,克幽大师作为观音的显相在广大民众心里得到进一步确认,相关记载颇多,如宋代佛教典籍《景德传灯录》记载:“克幽正元初入寂,红云亘天,地铺银色,观音圣象仿佛其中”[4];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载:“广利禅寺,国朝为广德寺,开山克幽禅师,相传为观音大士化身也”[5];清乾隆版《遂宁县志》载:“克幽禅师,广德寺开山第一和尚,相传系观音大士化身”[6]。克幽大师就是观音,现存于广德寺的善济塔就是克幽禅师的肉身塔。塔上刻有诗句:“池涌瑞莲观自在,塔藏金骨显克幽”。紧挨善济塔而建的是观音殿,殿内供奉的“观音”实质是克幽禅师塑像,殿前牌匾高悬,上书“活菩萨”三个大字。遂宁有民谣:“广德寺菩萨灵,克幽禅师男观音”。充满传奇色彩的克幽禅师,被广大信众和历代皇帝公认为是观音的肉身显相,广德寺也因此得到唐、宋、明三朝皇帝十一次赦封,是川中著名的观音道场。

如果说克幽禅师是观音的男性肉身显相,那么妙善公主姐妹则是观音的女性肉身显相。如果说克幽禅师在民众心中是大慈大悲之“善”神,那么妙善公主姐妹则是“孝”的典范。百善孝为先,在遂宁本土的观音传说中,妙善公主姐妹首先是“孝女”形象,是弘扬和传承孝道文化的民间载体之一。关于妙善公主姐妹在遂宁民间流传最广的故事当数“火烧白雀寺”“姐妹观音三分道场”“断臂救父”“滴泪成井”等[7]。“火烧白雀寺”“姐妹观音三分道场”主要是讲述观音三姐妹修行的过程:传说上古时期,一支神秘的西域部落举国东迁,落脚在水草丰茂的涪江中游遂宁城南的龙坪乡一带,建立了北厥国。北厥国国王妙庄有妙清、妙音、妙善三个女儿。三个女儿聪慧美丽,却不愿尊父命出嫁,而是终日在北厥寺诵经礼佛。妙庄王屡召不回,冲冠一怒,火烧北厥寺,熊熊大火映入如来慧眼,佛祖点化了葬身火海的三姐妹,三姐妹得道而成为观音菩萨。后来,三姐妹奉佛祖旨意,分别在遂宁广德寺、灵泉寺、南海普陀山修行悟道,普度众生。三姐妹虔诚向佛、矢志不移、永不放弃的执著精神至今为民众所津津乐道。遂宁有民谣:“观音菩萨三姊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唯有三妹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山”。“断臂救父”、“滴泪成井”是前两个传说的后续传说,充分体现了观音姐妹之“孝”。“断臂救父”是传说后来妙庄王染疾病重,医生处方说要亲人手眼做药引,妙善公主遂舍自己手眼,治愈庄王。佛主悲悯,赐千手千眼以妙善,以之为度化众生之工具,即“千手千眼活菩萨”。民间信众深感公主之“孝”,故事广为传唱,“千手千眼活菩萨”更是被民众顶礼膜拜。“滴泪成井”又是另一传说,亦说庄王病危,远在南海修行的妙善千里迢迢赶回遂宁,邀约大姐、二姐一起在东山(灵泉山)为父亲诵经祈福,打坐七七四十九天后,父亲的病情却并不见好转。三姐妹悲痛万分,泪如泉涌,滴入黄土,立化为泉井一眼。三姐妹取泉送庄王饮,庄王果大病痊愈。此泉井在今灵泉山顶大雄宝殿观音坐前,泉水甘甜清冽,终年不涸,朝拜者到此必求一饮,称为“圣水”。

在遂宁民众心里,三姐妹就是观音。之后关于三姐妹“普度众生”的善事也层出不穷。如三姐妹救助遂宁的传说,据说在遂宁大旱之年,大姐妙清引来长江之水,二姐妙音引来黄河之水,三姐妙善引来南海之水,解遂宁大旱之厄,解救百姓于苦难。又据康熙版《遂宁县志》记载:南宋宝佑元年(1268年),宪宗蒙哥率大军攻打四川,元帅纽磷率四万军马沿涪江而下增援合川,途经遂宁时遭到遂宁守将扬大渊的阻击。传说当时扬大渊率领的三万军民被纽磷大军围困于灵泉山二十多天,缺粮少水。扬大渊命士兵就地掘井,连掘六井却滴水不见。夜里,扬大渊梦中受观音的指点,叫他五更之时于灵泉山顶新插杨柳处掘井,见碑即可见水,众生方脱苦海。扬大渊按照指点掘井,果然见一石碑,上面刻有北宋苏轼的手迹“七泉”二字。士兵们抬出石碑,甘泉喷涌,军马饱饮甘泉,士气大增,席卷蒙古大军[8]。另外,民间关于观音送子、甘露治病的传说也较多,体现了观音对社会大众有求必应、拔苦予乐的济世情怀,她们也是深受民众膜拜的“善”神。

关于观音三姐妹的传说在遂宁本土还有很多,都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与精神。如“观音柏”、“观音三眼井”传说便是友善、和睦的象征。传说三姐妹化泉救父后,分手回各自的道场,临行时三姐们依依不舍,拥抱而泣。后来,在三姐妹的分手之处,长出一株柏树,柏树长到近一米时,便分为三根桠枝生长,这就是著名的观音柏,是三姐妹友爱情深的象征。遂宁有相应民谣广泛传唱:“一根树儿三根桠,三根桠儿向上拔,大姐二姐和三姐,眼泪落地发了芽,长成柏树出门下,千年牵手不分家。”此观音柏在灵泉山顶大雄宝殿之下。“观音三眼井”是指在灵泉山半山腰的梵音亭侧有井三眼,每眼井间距不到一米,但奇异的是井中水深浅不一,据说这是观音三姐妹道行深浅不同的象征。其中最深的井终年泉水滴答,声音清脆悦耳,另两井却寂然静默。于是人们想象,那是道行最深的妙善公主在给两位姐姐娓娓讲述佛法。泉水滴答,梵音悠远,三姐妹和睦相处、悟道修炼的画面,唯美而温馨,也为信众所神往。

综上所述,从遂宁本土的观音传说看,融汇着我国长久以来的各种传统文化与美德,表达着广大民众向善向美的朴素愿望。这些传说既体现了观音对民众大慈大悲的博爱精神,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与感恩精神;既体现了虔诚向佛的执着精神,又体现了姐妹情深的友善与和睦精神。如果说观音佛法无边、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慈悲精神与文化品格是中国民间观音信仰持久内驱力的话;那么遂宁本土的观音传说则更倾向于世俗化的道德与人格完善,慈、爱、孝、善统一一体,使观音形象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更具有广泛传唱的亲和力和持久传承的生命力。

遂宁本土的观音传说内涵丰富,以其特有的文化张力对民众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民间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民间这些生动感人、世代相传的观音传说,所展示和张扬的不外乎就是要引导民众去改善自己的道德心理和人格精神,去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比如民间的老百姓总是口口相传,讲述着观音的传说,传唱着观音的民谣,目的就是要警醒自己、教育子女和规劝他人积德行善,乐善好施,团结友爱,和谐发展,共谋福报。这些传说对引导民众向善向美起着不可忽视的教化作用。又比如一年一度隆重的香会节,更是对观音文化、观音精神的一种民间演绎和集体展示,具有更强的群体教化效应。在遂宁,民众认定观音在遂宁出生、出家、得道。有民谣《观音坐莲台》:“观音菩萨在遂宁,二月十九子时生,六月十九得道行,九月十九莲台登”。于是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次香会节异常隆重,来自川、陕、甘、青、藏、云、贵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善男信女前往灵泉寺、广德寺朝山晋会,川流不息,经年不衰,每年达百万之众,盛况空前。对于信众而言,他们朝拜观世音,实质是对观音孝顺友爱、慈悲行善、济世救民的观音精神的一种敬仰,也是对平安、健康、友善、和睦、和平的朴素表达与殷切向往。

因此,观音文化与精神对于促进民众积德向善、和顺友爱、文明和谐,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睦、世界和平,维护良好的生态与人文环境,解决人们的精神危机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和谐文化的民间载体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发挥观音文化中慈爱孝善这一精髓的作用,努力打造慈文化、善文化、孝文化,以助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王文元.佛陀如是说[M].上海: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 2013.

[2][北宋]赵嗣业.克幽禅师记(广德寺碑帖文献)[Z].

[3]四川省遂宁市《广德寺志》编纂委员会.广德寺志[Z].1988.

[4][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M].成都古籍书店,2000.

[5][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清]田朝鼎,周彭年.〔乾隆〕遂宁县志[Z].

[7]王金星,等.遂宁文化概论[M]学苑出版社,2014.

[8][清]张鹏翮.〔康熙〕遂宁县志[Z].

Promote the Loving Kindnessand Fi lial Piety in the Guanyin Cul ture, and Builda Harmonious Society——Taking Suining's Guanyin Legendas an Example

LUOYing
(Sichuan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 lege,SuiningSichuan629000)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ization of Guanyin belie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cultural genes gradually penetrated into it, an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yin culture beca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Suining spreads a lot of Guanyin legend, which is a splendid chapter of Bashu culture, and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effectively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the legend of the goddess of mercy

Ecology; Suining; Goddess of Mercy;Kindness;Piety;Harmonious

G127

A

1672-2094(2016)06-0037-04

责任编辑:周哲良

2016-10-20

该文是遂宁市社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观音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遂宁观音民俗文化源流与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3SA0050)的研究成果之一。

罗莹(1974-),女,四川遂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遂宁观音禅师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挥桨逐浪观音湖 龙舟竞渡展雄风
遂宁地区健康成人外周静脉血PLR参考区间的建立
遂宁高新区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观音(七绝)
观音乘凤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