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6-04-13 20:22宗继光杨頔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122
关键词:青年教师理论政治

宗继光,杨頔中国医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122



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宗继光,杨頔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122

摘要

关键词

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发源于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培训国统区知识分子担任新区干部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学习运动的经验直接演化成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1953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指示》是这一制度形成的标志,其主要目的和功能是对知识分子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核心是政治观和意识形态教育。

根据2014年教育部最新发布统计数据,我国高校教师45岁(不含)以下人数108.42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七成以上。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代表着中国新生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理论水准。其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质量。

本文从梳理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现状、问题与成因入手,发现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状况并不乐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对策。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2012年4月,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与价值取向调查研究”课题组对省内16所高校的二百多位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政治态度的测量。调查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存在突出的政治冷漠现象,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渠道、对政治活动缺乏信心和兴趣,进而导致对政治活动冷淡、漠视和厌恶。随州职院课题组以“实证研究”和“扎根理论”为指导,以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校近三年引进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校青年教师总体上态度端正,拥护党的领导,忠诚教育事业,具有敏锐的事业眼光和主人翁责任感,但个人基本情况差异性大,部分青年教师中存在着政治意识趋向淡化的现象,部分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辅导员工作倾向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教书育人职责与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职责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指出,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一些地方和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不多、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两个课题组的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当前高校对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抓得不紧,学习状况不容乐观,这与《意见》中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迫在眉睫的判断相一致。因此,高校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牢牢把握住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敏锐度与鉴别力,让他们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者。

二、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造成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现状的原因必须从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分析入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高校青年教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巨大变化,社会分化、利益多元化和思想的多样化,这种空前的多元状态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一时难以自安。信息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促进了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也给高校青年教师带来了理想信念上的困惑,比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政治意识迷茫,理想信念缺失等。青年教师因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缺乏深度了解,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和较多的出国留学经历,使部分青年教师易受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缺乏认识和深度思考,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最高理想出现了动摇,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颓废,三是教师的价值观出现了腐化。

(二)高校青年教师受到多重压力的挤压

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廉思领衔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高校青年教师是高压人群,72.3%的受访者直言“压力大”,其中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来源于工作和生活,主要表现为科研任务重、教学任务多和经济收入低。高校普遍将职称和职务晋升与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报课题项目数等量化指标直接挂钩,因其与收入息息相关,因此科研压力居于首位。高校教师不仅入职要求高,而且“铁饭碗”的格局已经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被打破,有的高校实行“非升即走”或“非升即转”制度,晋升职称几乎成为青年教师的头等大事。

(三)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配套机制不完善

高校教师实行公开招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是报名的先决条件,但往往缺乏细致的政治考察配套机制。学校在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上重学生、轻教师,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往往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七不准”为主,这只是对高校教师的底线要求。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党群部门的务虚工作,而行政管理部门不参与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激励考核机制不健全

学科建设事关高校排名,因此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只注重教学科研成果,强调学历层次、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等级等指标,激励政策上更注重科研成果,对政治思想素质等所谓的“软件”条件要求少且笼统。学校考评体系对青年教师的价值引导存在偏差,使得青年教师一心重业务、科研的发展,而普遍存在轻视自身政治教育的现象。

高校管理者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客观要求不严,再加上青年教师的生存压力较大,主观意愿不强,且忧患意识不足,让他们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之下更无暇顾及政治理论学习。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对策建议

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个性在形成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活跃性和易变性,在思想环境日趋复杂的当代社会,多元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每时每刻在冲击着他们,因此必须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

(一)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意识形态执行力

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统筹安排。严格执行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和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思想动态调研工作,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对重大政治活动的看法和建议,妥善合理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联系青年教师制度和青年联合会制度,加强对青年教师激励、关怀、帮扶。切实把思想政治素质列为青年教师人员引进、职称评聘、出国遴选的首要指标,对有错误思想倾向的及时教育,对拒不接受教育的应当予以处理,情节严重者要依法解除聘用合同,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确保青年教师队伍的纯洁。

(二)加强文化建设,发挥大学文化凝聚力

大学文化是“大学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体系,是从深层次制约和支配“大学人”的个体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大学运行以及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具有价值导向、情操陶冶、心理建构、行为约束、集体凝聚等作用。袁贵仁认为:“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高校出身、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教师紧紧团结在一起,只有取得心理上的认同,才能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氛围,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创新学习方式,增强理论学习吸引力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创新学习方式,如增加社会实践环节,这对于出校门学习进校门工作的青年教师而言,鼓励他们参与“志愿者服务”、帮扶弱势群体、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活动,有利于提高责任感和公益心;定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邀请知名党建专家就社会热点问题做专题报告,帮助青年教师了解国情校情、正确把握形势;选树青年教师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积极吸引优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等,还可以开展红色旅游、加强新媒体传播等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吸引力。

(四)提升媒介素养,提高媒体信息鉴别力

媒介素养是指认识媒介、评价媒介、运用媒介的能力。在当今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中,媒介素养已经和科学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政治素养一样重要,是现代社会公民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尤其理工科院校对这一概念相对陌生,缺乏对媒介全面客观的认识。高校青年教师平时工作、学习以至娱乐都离不开网络,网络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信息难免会影响其判断。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媒介素养,让他们养成正确地解读信息、批判地利用信息、有效地发布和传播信息良好习惯,既利于其个人成长,又利于净化网络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和政治立场,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在纷繁复杂的新时期确保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永葆社会主义高校的政治本色。

[参 考 文 献]

[1]陈杰,肖阳.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溯源[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

[2]陈华.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冷漠及其隐忧[J].理论视野,2014(1).

[3]刘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

[4]韩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困难的成因及其破解办法[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4).

[5]黄贵森.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三维教育体系初探[J].科教文汇,2015(10).

[6]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责任编辑:武 亮)

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牢牢把握住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敏锐度与鉴别力,让他们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者。

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宗继光(1983-),男,山东东营人,中国医科大学校报编辑部编辑,硕士;杨 頔(1981-),女,辽宁本溪人,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构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的研究”(项目编号:GXDJ2015-B066)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6-04-2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