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2016-04-13 20:22王艳欣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锦州121000
关键词:高校学生辅导员管理工作

王艳欣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锦州 121000



试论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王艳欣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是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必要工作。但是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及新时代背景下各领域的发展变化,高校学生管理也涌现出一系列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从侧面显现出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滞后。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高校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分析高校学生问题出现的原因,认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探讨及提出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体制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也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审视与分析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与前提。

(一)高校学生人数增多,管理难度加大

高校学生人数增多,管理难度加大。1999年,为解决社会上相关的现实问题,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政策提出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高校扩招虽然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关消极影响。高校管理难度加大便是其中显著的一个。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多,无论是全国性著名高校还是地方高校的学生种类也变得繁杂起来,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领域,有不同文化及生活背景的学生开始汇聚到一起,面对新的管理模式及生活模式,容易给部分同学带来“心理压力”,进而使高校学生管理的形势更加严峻。2013年3月,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因琐事对同寝室的同学黄洋产生不满,于是投毒并最终致其死亡。该案例体现的便是随着高校学生种类的多样化,高校管理模式没有与时俱进而产生的悲剧。

(二)高校学生工作梯度不合理,经验管理型人才缺乏

高校学生工作梯度不合理,经验管理型人员缺乏。审视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的管理幅度往往很大,例如,沈阳师范大学辅导员的管理幅度平均来讲大约是每名辅导员带将近300个学生,很多辅导员同时还从事自身学业深造工作,要兼顾的事情很多,压力很大,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最终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这便是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显著弊端之一。除此以外,很多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并没有与管理相关的学习经历,在其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难免缺乏科学性与专业性。地方高校现在招聘辅导员一般都要求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但是其中也不乏在职修读硕士学位的辅导员,其专业性与经验无疑都是十分欠缺的。

(三)校园环境日趋社会化,管理难度加大

校园环境日趋社会化,管理难度加大。随着高校的开放性办学,将高校对全社会进行开放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给高校的管理带来很多不利。高校开始更多的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越来越像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变化。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分的活跃,就业方式及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高校学生们思想活动日益增多,选择性、巨大差异性日益增强,问题也随之产生,例如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女大学生明码标价求包养事件、多名女大学生失联等令人痛心的事件。而这些事件明显与校园环境的社会化密切相关,是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下的产物。除此以外,高校内部的环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大学生就业机制的逐年变化,固定学制向弹性学制的转变等。这一系列的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加以保障,而目前与之相应的机制和办法无疑是空白的。

(四)学生管理目的不明确

学生管理目的不明确。目前部分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常常出现对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不明确的情况。学生管理的原则应是:“教育是根本,管理是手段,服务是基础”,学生管理模式中的职能可分为三大类,即:教育型职能、服务型职能与管理型职能。其中教育型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的根本性职能,服务型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的基础型职能,管理型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的必要性职能,而在学生管理的实践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常常出现偏重管理职能而忽视了教育职能与服务职能的现象,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以至于学生工作者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只是单纯地将学生作为被管理的对象,过分强调学生整体的统一性而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需求,最终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扶贫解困、就业指导等等诸多方面。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只有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一,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学生人数的增长,高校内部改革的逐步深化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并且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只有不断创新,贴近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优化管理资源,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现状。

第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是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学生管理是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行为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活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观念受其影响,都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学生个体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学生的个性更加张扬,更加关注自我。在这种形式下,学生管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意识,不断地进行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够加强和促进学生管理效率,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增长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而要造就和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学生管理是教育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除此以外,学生管理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管理创新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为适应变化发展的形式,在继承传统管理模式优点的基础上依据现代管理科学及前沿管理理念创造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的过程。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鼓励全员参与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全员参与的大管理观是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所有的教育行动都是在其相应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树立正确的学生管理理念是进行管理实践的前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而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求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把学生当作是管理的核心。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深入了解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的需求,把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在管理实践中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除此以外,应树立全员参与的大管理观,不能单纯地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作是相关行政人员的工作,应强化学校党政各部门和单位的育人和管理意识,充分调动学校内外各方力量和各方面人员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建立起以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与学生工作队伍为主体,校内各部门、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学生干部、生活区管理人员齐抓共管,将管理、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配合的学生管理新格局,从而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

(二)整合学生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学生管理队伍是学生管理的主体力量,是学生管理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他们的素质、能力、层次结构等与大学生的管理状况直接相关,并且关系到学校的改革、发展及稳定。因此,加强以辅导员为主体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第一,实现辅导员数量与学生数量的合理配备。高校辅导员数量不足是当前部分高校都存在的共同问题,只有首先实现辅导员与被管理学生的合理配备,才能使辅导员更全面的对学生进行管理,更及时的发现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并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决。

第二,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从个体思想状况看,大多数辅导员的思想不够稳定,对思政工作的认识存在不足,工作热情不够,责任感及使命感较差。并且部分教师只是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临时工作,随时准备着为获得更好的职位而努力,这种现象在部分三本或专科院校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刚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看到老辅导员晋升困难,更是准备随时抽身离开。这就造成其工作劲头不足,对待工作缺乏热情与创新。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等多主体共同努力,一方面高校应为辅导员的进修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且健全辅导员奖励机制;另一方面,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三,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强化服务学生的观念。学生管理人员应从思想上和作风上彻底改变作为“管理层”的错误观念,认清管理学生是为学生服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真正热爱学生,要有民主的意识,面对个性多样的学生,要坚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尊重学生在学术上及学习生活上的不同观点,使学生乐于接受自己的管理方式,最终促进学生学识的提高的身心的健康发展。除此以外,应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对推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等献计献策。

(三)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大环境,更是一种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等进行正向的引导。

学生管理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无形中受到正向文化的影响,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通过硬件环境和软件氛围两方面进行构建。第一,高校应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使校园内的景物及建筑的布局达到审美和教育功能的统一,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在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让健康、活跃、富有创新特色的校园文化充满校园。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推动大学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例如,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除此以外,还可以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技能或娱乐活动,在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同时,促进大学生谋生技能的提升。让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校园文化最大程度的发挥其育人功能。

(四)建立以服务为主的学生管理体制

明确学生管理的目的,建立以服务为主的学生管理体制是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

无论是教育职能、管理职能还是服务职能,高校都应从广大职工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人性化的管理,树立学生第一的思想,充分保障学生的权益。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在对其进行服务与教育的过程中适当地使用管理手段,使学生的服务工作、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实现融合,在学生工作中有意识的对其进行正向引导,形成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统一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在学生管理的实践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到真正热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的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呈现出较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针对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但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正在逐渐改善,新的学生管理思想与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应用,最终将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复旦投毒案[EB/OL]http://news.sina.com.cn/c/ 2013-05-03/151027017763.shtml.

[2]张冠鹏.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吴正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4]滕怀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8.

[5]孙翔玲,贾天辰.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6]陈建波.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1).

[7]杨雪冰.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05.

[8]苏维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责任编辑:武 亮)

随着教育及各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管理涌现出一系列新的问题,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已日渐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高校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分析新形势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问题,认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力求提出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模式,促进相关工作科学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王艳欣(1977-),女,辽宁锦县人,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

收稿日期2016-04-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辅导员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