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大学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2016-04-14 02:10袁慧
教育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年书目入学

文/袁慧



新视界·XinShiJie

怎样给大学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文/袁慧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都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入校前后开展书目阅读活动。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也有类似举措,即“同一本书”活动。这个活动有很多独具匠心的地方,可以为国内高校的新生阅读活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只读一本“与众不同”的书

各个专业的老师都会给学生布置参考书。类似“北大清华教授推荐必读书”在市场上始终畅销。但长长的一串纵贯古今、包罗万象的书单,往往令人望而却步。书单收藏了,书却读得很少。据笔者所知,国内有的高校也给所有的大一新生在入学后发放《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据说,这是美国最畅销的大学新生教育读本之一,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哈佛大学人手一册,全球销量过百万的大学红宝书”。有的学校为了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认真阅读,要求全体学生在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每人提交一篇读后感,并且占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是一本很好的入学教育书,所以大多数学生对其评价很高。但是,相比之下,UCLA“同一本书”活动有一个特点更值得人们思考,那就是推荐书必须“与众不同”。

任何一本推荐书,一定是已经在市场上公开发行的出版物,而不是为哪一个学校或哪一届的学生特别创作的入学读本。但是,为了体现“同一本书”是专门为UCLA新生量身定做的入学礼物,UCLA对书籍进行了特殊加工:在书的封面印上专门标志“UCLA的‘同一本书’:共同阅读,倾听世界”;扉页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名、作者和出版社,而是“UCLA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以及校长专门为本书写的推荐信。这些特殊的设计力求使“同一本书”与众不同,即使其他人在市场上也可能买到同样的书,但是他们的书一定没有这些“私人订制”的标志。不仅UCLA的全体新生能够由此获得与社会上其他人不同的身份认同,而且每一年的“同一本书”都会更换,每一届的UCLA新生因此拥有了属于自己“这一届”的独特标志。这就是“同一本书”活动所蕴含的身份认同及精英意识。

相比而言,《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恐怕缺乏这种身份自觉和精英意识。尽管学校推荐的也是一本优秀的入学教育书,但是“哈佛大学人手一本”的推荐理由背后,恰恰缺乏的是对自己学校文化乃至国家文化的自觉认同。市场上随处可见的畅销书并不会给大学新生带来精英意识的体验,也不会有助于同届学生产生“这一届”的共同经验。相比之下,UCLA的“同一本书”尽管也是畅销书,但是在细节方面的包装和再加工,却充分彰显了学校对自己校园文化的自觉认同和积极构建。

哪些书被UCLA推荐了

前文所说的《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是一本帮助学生熟悉大学生活的书,很必要。然而,UCLA的“同一本书”的主题不是大学生活,而是社会人生。

该活动始于2009年,至今已经有六本“同一本书”。这六本书不是深奥的哲学著作或严肃的政治著作,而是小说或漫画。

2009—2010学年的“同一本书”是《山外有山》(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讲述的是哈佛医学院毕业的法蒙医生,在海地及世界其他贫穷地区治病救人的故事。

2010—2011学年的“同一本书”是《泽图恩》(Zeitoun)。该书讲的是一个家庭富裕的叙利亚裔美国人泽图恩的故事,本书试图通过讲述他们一家人在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灾难中的经历,揭示出他和家人因叙利亚身份所遭受到的社会歧视。

2011—2012学年的“同一本书”是《永生的海瑞塔·拉克丝》(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这本书讲的是著名的海拉细胞的故事,揭示的是“永生”细胞背后隐藏的种族歧视和医学伦理问题。

2012-2013学年的“同一本书”是《另一个摩尔》(The Other Wes Moore)。本书讲述的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的两个同名同姓的男孩的不同人生轨迹。这本书试图揭示,都市中贫穷的黑人社区往往被人们隔离甚至“遗忘”,黑人少年们只能在充斥着犯罪、毒品、暴力的环境中成长,辍学和未婚先孕情况也很常见。

2013—2014学年的“同一本书”是《佩德罗和我》(Pedro And Me)。这本书讲的是第一个敢于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上公布自己的同性恋和艾滋病人身份,并成为艾滋病教育者的古巴裔美国人佩德罗的人生故事。

2014—2015学年的“同一本书”是《杰基·罗宾森》(Jackie Robinson)。讲的是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人球员的故事。

六年时间的“同一本书”的关注点,都不是聚焦于大学生活辅导,也没有抽象的哲学论辩和政治宣传,而是通过不同的人生故事,特别是平民英雄的故事,传递UCLA的核心价值观——尊重、责任、正直、服务、卓越,并希望促进学生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反思。

“同一本书”并不回避社会矛盾,其中四本书的主题都与种族歧视相关。将自己国家历史中不光彩的一面揭露出来,不仅有助于让人们感受到今天社会公正的来之不易,而且有助于今天的大学精英也就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反思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人生规划,避免过去的错误,构建更好的社会。事实上,只有批判,才有发展。敢于正视自身的历史,敢于批判自己的错误,才是真正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表现。相比之下,《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这类大学入门辅导书在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就显得单薄了。

每年的“同一本书” 如何诞生

世界经典著作浩如烟海,每年新出版的书籍不计其数。面对来自多元文化背景和具有不同成长经历的大学新生,选出一本能够被他们欣赏并对他们有所启发的书,并不容易。UCLA“同一本书”的选择,采取的机制是“民主集中制”。任何人都可以登录“同一本书”的主页,推荐心目中的“同一本书”。当然,推荐者需要填写一些具体信息:所推荐书的名称、作者、出版时间、页数等,并说明推荐理由及这本书是否有助于构建UCLA社区共同体,比如与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是否匹配等,此外还需提供真实的推荐者的个人信息。

据了解,UCLA的“同一本书”活动每年大概会收到30至40本推荐书目,2014年的“同一本书”《杰基·罗宾森》(Jackie Robinson)就是从34本推荐书目中挑选出来的。UCLA会为此组成一个由教师、职工、学生参与的专门委员会,来具体讨论确定最终哪一本书将成为一届UCLA新人的入门书。由于是通过委员会推荐的方式挑选,所以老师最喜欢的书和学生最喜欢的书可能是不一样的,但老师们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讨论,师生互相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互相启发,最终通过投票决定。开展这项活动六年来,老师们最喜欢的书是《永生的海瑞塔·拉克丝》(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而同学们最喜欢的书是《佩德罗和我》(Pedro And Me)。

选定的书应该在什么时间发给学生,也是需要特别重视的。UCLA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就能够拿到这本书。试想,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拿到一本“与众不同”的,印有自己学校校徽、校训、校长亲自作序推荐的小说或漫画,学生的阅读兴致一定很高。

学校这么做,就是希望所有的一年级新生在开学前的暑假阅读这本书,在入学后的“欢迎真正的UCLA人”的活动中,互相分享阅读体会。这一活动由住宿助理组织,学校鼓励教师和职工一起参与讨论。校方认为,通过共同的主题,新生不仅能够学习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知识,而且能够在讨论中理解和分享不同的视角,形成一个精神共同体,思考他们在社会中将要扮演的角色,并由此开始相应的行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学年书目入学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届星火学年
入学面试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入学第一天
本刊邮购书目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