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不可忽视的几种传统观念

2016-04-14 10:36○田
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主观因素贫困人口农民

○田 刚

精准脱贫不可忽视的几种传统观念

○田 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1]。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成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最难攻的山头。对于如何实施精准扶贫与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2]。措施必须针对问题,下药必须找准病因。中共中央、国务院虽然开具了“特色产业脱贫、劳务输出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加强教育脱贫”等扶贫治贫脱贫“药方”[3],为全国上下凝心聚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举措,但就基层打赢脱贫攻坚战而言,还需进一步从主客观方面问诊把脉,以便结合实际,瞄准目标,冲锋上阵。

就造成贫困的原因而言,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诸如历史背景、经济基础、交通条件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主观因素主要是农民自身积极主动争取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在对客观病因把脉开方的同时,不能忽视农民自身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外因,主观因素是内因,必须内因外因一起抓,以内因驱动外因,协同推进脱贫工作。否则,脱贫可能会事倍功半并且昙花一现,脱得了一时脱不了一世。笔者以为,在农民自身主观因素方面,以下八种传统观念对农村脱贫有着巨大制约和阻碍。

一、崇拜鬼神、听天由命的成败观

几千年来,宗教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农民。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一些较发达地区的人们逐渐趋于理性化,但在地处边缘、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农村,农民信神、拜神的迷信思想仍然普遍存在。他们信奉“听天由命、靠天吃饭”,在他们的文化心理和思想意识中,有天神、地神、有“天公大人”。春种秋收,与年成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他们认为“犁田不如逢年”,风调雨顺,天公作美就丰收;运气不好,天公不作美,就听天由命赔本。农村寺庙大多香火旺盛,农民大多有求神拜佛的“雅兴”,他们逢年过节在家中堂屋“香火台”前跪拜,以求来年丰收;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则集众敲锣打鼓到庙堂里跪拜,以求东海龙王恩赐一场及时雨。就这样,他们不去作科学预测、科学耕种、科学救治,而认为自己的饱暖饥寒、吉凶祸福取决于天意。

二、安贫乐道、小富即安的幸福观

由于受自然经济传统生产方式的长期影响,贫困地区农民的需求愿望极其低下,生产不是为了交换,而是“种田为饱肚、养牛为犁田”,他们常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只要“仓里装得饱,锅里能开舀”,足矣。一些农民往往是“八点钟起床,九点钟吃饭,十点钟上山,下午两点钟收班,中途还要抽几袋旱烟”,最后还自诩为“勤勤恳恳,只吃两餐”。在笔者选取贫困山区3县256户农户的调查中发现,有52%的家庭“寅吃卯粮”,其中有45%的农户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在访谈中,有的农民认为“我们农村人就这个样子”,还自我安慰道“要知足常乐”。这样,低需求导致他们安贫乐道、消极无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最后是劳动效率低下,生活一天不如一天。

三、安土为本、眷恋故土的乡土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贯彻落实,集体土地使用权下放到各家各户,农民更是把土地视其安身立命之本。一方面出于天天与土地打交道所产生的“恋土情结”,另一方面出于对吃穿住行等生活来源之经济依赖,他们不愿离开土地,生怕失去土地,更不允许别人“夺取”土地。农民安居故土的这一习性,导致了地缘上的封闭性,使农民置自身于孤立的封闭状态中,成为安土为本的“井底之蛙”。很多农户即使缺乏劳动力,宁可使土地荒着也不让权他人耕种。这种“恋土情结”导致许多地方出现“有地的没人种,有人的没地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地尽其用的实现和规模经济的发展。

四、耳听为虚、唯我是用的价值观

受传统文化教育、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最本分、最务实”,没有应验的事不做,超出经验之外的话不信,一切均以“耳听为虚,唯我是用”作为尺度。下乡干部带给他致富信息,他说“怕骗”,不信;农技人员带给他新技术,他说他种了几十年地,都没见过这种种法,不用。就这样,讲信息他们不听,给技术他们不要,他们只知日复一日地念着祖辈传下来的那段“种田经”耕作于自家那一亩三分地。这种不信科学、只讲经验的耕作方式,致使土质因施肥不当等因素而退化。结果是逐年减产,根本谈不上增收,农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低下。

五、读书无用、挣钱为要的教育观

农村地区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教育落后,一些农民对子女的观点是“反正都是回家种田,不如趁早出去挣钱”。很多家庭特别是孩子小学初中成绩不好的,根本不愿送子女上高中、读职校,大多选择把子女赶出去打工,有的甚至才十二、三岁,初中还没上甚至小学都没毕业就被“逼”出家门挣钱去了。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74亿[4]。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文化的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个百分点[5]。可见农村劳动力“教育贫困”程度还很严重。由于知识的贫乏,这些孩子出去钱没挣到,学习反而被耽误,回家又跟着父母开始念“种田经”。这种文化素质低下的劳动群体,往往难以接受新的东西,缺乏劳动技能,只能凭经验办事。结果是一代一代地不重视知识,一代一代地穷苦下去。

六、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生育观

中国传统生育观念对农村影响根深蒂固。诚如恩格斯所言,“传统是一个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6]。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正成为历史前进的障碍。在很多农村贫困地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尤为突出。他们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姑娘”永远是别家的,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靠,必须要生个男娃娃,“生儿子才能传宗接代”。于是,他们面临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处罚于不顾,铤而走险四处躲生都要有个儿子。有了一个还不算,为了香火兴旺要两个、三个;为了“人多好种田”要四个、五个。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即每100名出生女婴对应115.88名出生男婴[7]。虽然实现了自2009年以来的连续第六次下降,但离103至107的正常范围还有很大差距。出生性别比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农村家庭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躲生超生男孩所致。长期以来,这种生育模式成为思想意识沉积下来,世代相传。结果是孩子多了,本来贫困的家庭难以养育其成才,导致更加贫苦,形成一种“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

七、君权至上、绝对服从的等级观

中国农民因为受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君权至上”的“犬儒主义”思想。他们认为当官的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只有服从。这种“奴民性格”使他们对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也漠然视之,致使很多农民失去了“新生”、脱贫的机会。比如,每年都有大量扶贫款项下放到农村扶持贫困人口,但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却偷梁换柱给本不需扶贫的“关系人”,真正贫困的农民得不到救济。如果这些贫困农民自身救济意识强一点,摒弃“上边说什么算什么”的传统等级观念,积极争取捍卫自身的权益,有可能就会利用有限的“救济金”作为“资本积累”,使自己走出贫困,但他们因为信奉“绝对服从”的理念而与扶贫使者擦肩而过。

八、平等均有、贫富共生的分配观

平均是农民的基本心态,“不患寡只患不均”成为很多贫困山区农民的分配观念,邻里间都富有、都贫穷则相安无事,“你富我穷”则定生矛盾。看到别人的庄稼比自家的好、别人家的牲畜比自家的肥壮、别人穿的衣服比自己的漂亮,他们不是深思其原因,更多的是只知“眼红”。要想平均分配给自己不可能,便通过破坏、偷盗等手段将对方与自己“拉住一样齐”。这种典型的嫉妒症,造成了邻里矛盾恶化,社会秩序混乱,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农村经济不是向好发展,而是雪上添霜。

从以上传统观念对农村脱贫的影响来看,农民自身主观因素对脱贫的影响不亚于客观物质条件的影响。让“精神脱贫”推动物质脱贫,要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发挥意识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8]。作为基层党委政府,要通过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组织党校、行政院校、讲师团等宣讲团队深入农村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实现农民观念上的根本性转变。作为帮村扶贫的党员干部,不仅要积极为农民寻找致富门路,创造致富条件,还要帮助他们更新观念,树立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增强他们战胜贫困的“内生动力”[9]。通过党委政府搭建宣教平台和帮村扶贫干部加强思想教育等方面立体施治,多措并举,方能有效摒弃广大农民致贫返贫的传统观念,激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积极性,帮助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有效推进脱贫工作的有效实施,尽快实现广大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共奔小康。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4.

[2]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2015-11-2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1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经济日报,2015-2-27.

[5]张玉春.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的困与解[J].决策,2015,(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胡浩.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六连降[N].新华每日电讯,2015-2-4.

[8]谢卓芝.习近平“三农”思想述要[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9]黄苇町.经济脱贫离不开“精神脱贫"[J].当代贵州,2012,(4).

(作者单位 中共清镇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田莺歌)

猜你喜欢
主观因素贫困人口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国家投资项目投资超概算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制约新加坡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基础的主观因素探讨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