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的若干重要问题探讨*

2016-04-14 23:06张雨强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普通高中问题

● 张 梅 张雨强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的若干重要问题探讨*

●张梅张雨强

摘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对促进学生发展、监测教学质量等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各省学业水平考试在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安排、理科实验及音体美考核、试题编制等方面做法各异。在比较各省做法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如考试科目、考试时间、与高考挂钩的3门等级考试及成绩的转换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实施;问题

在我国新一轮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蓝图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是重要环节,特别是把三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校录取总成绩的规定,使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1]我们发现,在以往实施过程中,各省市在考试科目、考试时间等重要问题上差异较大,某些环节亟需改进。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业水平考试的发展,需要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大程度发挥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实现学业水平考试的最终目的。

一、考试科目

(一)考试科目的类型

纵览各省市做法,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目前主要存在全部科目统考、选考、反向考试三种模式。

1.统考模式

统考是指全部高中课程都要纳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包括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2]只是各省在统考科目数量上存在差别。有的地区统考8门科目,如山西、陕西等,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有的地区统考9门科目,如湖南、吉林、内蒙古、北京等,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有的地区统考10门,如河北、甘肃等,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有的地区统考11门科目,如新疆、天津、四川等,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还有的地区统考13门科目,如上海,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技术。

2.选考模式

选考模式就是把一部分选择权交给学生,在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中,规定学生可以任选几门,如浙江省,语文、数学、外语是必选科目,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7门科目中任选3门。

3.反向考试

反向考试是指学理科的学生考文科内容,学文科的学生考理科内容。但是反向考试还包括全部反向和部分反向。

全部反向就是学理科的学生考所有文科的内容,学文科的学生考全部理科的内容。如海南、福建等。如海南省规定:在高考报名时选报文史类和艺术类的考生,需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科目的基础会考;选报理工类和体育类的考生需参加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科目的基础会考。[3]

部分反向就是学理科的学生同时选择文科内容和理科内容,学文科的学生同时选择理科和文科内容。如宁夏的“一理两文”和“一文两理”考试,文史类考生要参加“一文两理”的考试,理工类考生参加“一理两文”的考试。

(二)各种考试科目类型的利弊

1.统考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4]首先,全科统考可以覆盖所有科目,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最大程度保证学生不偏科,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检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所有科目,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业特长,从而更专注于特长学科学习;全科统考也可以增加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及专业的机会。其次,对学校来说,对所有科目进行统考有利于学校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管理,有利于更好、更全面地监测学校的教学质量。最后,对高校来说,能够有利于高校选拔真正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当然,对高中所有科目进行统考,首先势必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也意味着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学业水平考试的所有科目,从而可能会影响到对高考科目的复习;全科统考也会拉长考试时间,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及学生的学习进度。其次,对学校来说,需要花大量精力去组织考试、分散教学精力,特别是理化生的实验考核、音体美的技能考核,在考场安排、监考教师的分配会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同时,如何确保这些操作科目的公平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此,全科统考会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2.选考模式

首先,这种考试模式并不是所有科目都进行考试,考试科目较少,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其次,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这种做法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也可以激发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根据学生的选择,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业兴趣,从而采取针对性激励手段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因为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是由学生依据兴趣和学业特长来自主选择的,可以继续保持学习兴趣,对学生进入高校也是一种优势;而对高校来说,也能够录取到学有专长、更适合大学专业的学生。

另一方面,虽然考生只选择几门科目进行学业水平考试,但是由于学生群体众多,实际上所有科目都需要组织进行考试,因此,可能会增加省级考试部门及学校的考试组织压力。此外,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选择部分科目进行考试,对学生的考察不全面,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不能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监控。

3.反向考试模式

从正面来看,反向考试可以减少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它要求考试科目不同于参加高考的科目,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考试只考反向科目,考试科目减少,可以减少考试部门及学校的工作量,节约资源。考试时间持续短,对教学进度的影响不大。

但是,反向考试模式统考科目过少,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和高中教育质量。此外,由于教师、学生还是以高考科目为重,因此对防止文理偏科的作用也较为有限。[5]在目前“高考独大”的情况下,虽然表面上全部科目都学习,但是对非高考科目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不会太高。因为,从录取结果来看,学习非高考科目“既浪费了时间又增加了师生负担”。而学生学习上的“不上心”,自然会严重打击到非高考科目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专业认同感,长此以往,这种打击将是相关学科发展的致命伤。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是使学生努力学好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防止学生出现偏科而不利于全面发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用来检测、判定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其结果是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还是衡量一所学校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此外,开考全部科目可以督促学校切实履行教育的使命,改变高考不考的科目不认真教的局面。因此,普通高中学生理应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全部科目。

二、考试时间安排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如何安排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各地区的安排也不同。

(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安排情况

1.同一科目每年组织一次

同一科目每年组织一次,这种情况在全国大体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第一种做法是同一类科目每年组织一次,每次开考所有科目,大多安排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末。如辽宁省规定:考试每学年组织一次,2012年起,学业水平考试时间定为每年三月。学生在高中二年级必须参加所有由省里统一组织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试。[6]

第二种做法是同一科目每年组织一次,但不是同时开考,也意味着每年需要组织多次学业水平考试。如浙江省规定:各科目每年开考一次,1月开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6月开考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2.同一科目每年组织两次

即每年组织两次学业水平考试,每次所有科目同时开考,时间大多安排在每年1月和6月左右。如江西省规定:每年安排两次,时间在每学年上、下学期结束前(每年1月份和6月份),每次全省统考科目全科开考。[7]

3.本着修完一科考一科的原则来安排各科考试时间

即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后就可以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甘肃省规定:学业水平考试本着修完一科必修(或必修+指定选修)内容考一科的原则,学生在获得某一学科相应学分后,即可报名参加该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学业水平开考时间安排:高一年级下学期末开考信息技术;高二年级上学期末开考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高二年级下学期末开考语文、思想政治、外语、数学、生物。[8]

(二)各种考试时间安排的利弊

1.同一科目每年组织一次

一年组织一次,首先这样做会得到学生及学校的重视,能够为其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考试组织机构及学校可以有较长时间来进行考试准备,可以保证考试的高质量。最后,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但是,每年开考所有科目,学生需要在一年中学习并考试所有科目,极大地增加了教师及学生的压力,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

同一科目每年组织一次,但不同时开考,这样可以分散学生压力和一次备考的门数,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但对学校来说,每年组织两次,虽然考试科目减少,但是还要进行精心准备,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

2.同一科目每年组织两次

这种安排让学生的考试机会增多了,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但是,每年举行两次,会影响教学进度,学生准备考试的时间不充足,学生需要准备所有科目,会给学生造成时间不足的感觉。并且每次开考所有科目,会给考试组织机构及学校带来很大压力,并且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修完一科考一科

这样安排让学生不用再花大量时间复习,学完一门清一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压力,从而可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后续的考试科目。但是,这样做需要学校对教学计划做详细的规划,保证修完每门后可以顺利的进行本门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

三、理科实验操作与音体美考试

理科实验考试及音体美考试与基础文化课不同,其考核很难采取封闭性纸笔测验的形式来进行,而必须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与技能展示。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表现性评价的重视,其中能力表现标准、评价任务、评分者主观性、考试场地、评分人员等都是重要问题。

(一)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理科的实验操作以及音体美都属于操作性测试,首先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能力表现标准),明确规定考生的行为水平与相应等级,评分者才能据此进行评判。学科能力表现标准是指学生应当达成的基本能力、关键技能的目标规定,是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准则。它表明了当学习任务完成时,学生掌握某一学科能力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一般包括两能力表现说明(主要阐释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和用什么方式表示出其所了解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以及作业实例及评注(作业实例是用来说明设置的能力表现标准的;每一作业附有评注,阐明能力表现说明是如何体现在某作业实例中的)。[9]

(二)考试过程中的信度保证

实验操作及音体美考试本质上是一种表现性评价,不同于客观性评价。主要表现在评分者对评价标准的领悟与执行可能存在不一致,主要有评分者内部一致性和评分者间际一致性。因此在类似考试中,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评价偏见、保证公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可以请三个主考官对同一个学生进行评判,三者进行综合,得出最终结果。但是,这样做也有缺点,就是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及财力。第二是对参加监考的老师进行严格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及情感素养,培养他们客观公正的态度。不会因为自身原因而给学生高分或低分。当然,也可以采取多元概化理论等量化手段来控制此类问题。[10]

(三)考试的组织问题

首先是考试的场所问题。每所学校约有高中生几千人,但实验室却有限,而且每个实验室只能同时容纳三四十人进行实验考核。在这种条件下,实验考核等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还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更重要的是,长时间的等待会增加学生的考试焦虑心理。

其次,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纸笔考试只需要两个教师监考50个学生,但是实验操作注重的是操作过程,几个教师是不可能同时全面观察几十个学生的。因此,实验操作测试需要有充足的熟练掌握实验操作的教师,这样监考的人力资源就少之又少。

再次,为了避免实验操作测试的时间过长,可以选择本地区有条件的所有学校同时进行考试。但是,考场的过于分散会带来管理上的不便,导致某些紧急问题不会及时传达,从而产生一些公平问题等。

虽然理科实验操作及音体美考试会带来实践难题,但实验及实验操作毕竟是理科的基础,而技能测试更是检验音体美教学效果的最重要方式,而且这也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只知道原理或者操作要点却不能正确操作的高中生能真正学好理化生。

四、三门等级考试的操作

《教育部关于学普通高中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规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11]

(一)具体做法

尽管3门选考科目都与高考相挂钩,但沪浙两地做法不同:上海规定考生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历史、思想政治6门科目中进行选择,而浙江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并且这3门科目都设有加试题。上海分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只有在合格性考试通过的前提下,才能报考等级性考试,并且在科目报考次数上,上海的3门科目只能参加一次,而浙江的等级性考试与学业水平考试同时进行,只是对参加等级性考试的科目延时30分钟,并且允许每科最多报考2次,并且一年安排两次考试。两地的成绩都以等级的形式呈现,但是具体做法有所不同。上海根据有效考成绩的考生总数的相应比例划分等级,分为5等11级,每个等级差3分,满分为70分。而浙江以当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差3分,起点赋分为40分,满分100分。两地的成绩都是两年期内有效。

普通本科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及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六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提出少于3门的科目要求,学生满足其中任何一门要求,即符合报考条件。原则上普通本科院校应提前三年,即在学生进入高一时即公布科目要求。若高校没有提出科目要求,学生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

同时,浙江省、上海市都规定只要考生选考科目有一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内,就能报考该专业(类)。

(二)3门等级考试的利弊

三门等级考与高考相联系,但是三门等级考又不同于以往的“3+综合”。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与高考相挂钩的3门科目,使得高考由原来的“套餐”变为“自助餐”,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参加高考的科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发展。3门等级考中有1门符合高校的要求,考生就可报考,这样做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还能增加考生选择高校和专业的覆盖面,从而扩大考生的选择权。3门等级考试的成绩都以等级的形式呈现,每个等级之间相差3分,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保证成绩的区分度和可比性,使高校能够选出真正适合每个专业的学生。等级赋分法淡化了学习者的“间际差异”,弱化了评价的“筛选”功能。[12]由于3门与高考相关的科目由学生自己选择,这使得高中学校必须切实抓好高中各门科目的教学,促使教师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使教师可以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由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实施方法来看,对3门等级考试的操作是不同的。例如上海市,设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等级性考试要在合格性考试通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也就是说,学生既要参加合格性考试,又要参加等级性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有3门科目是既要参加合格性考试又要参加等级性考试,在组织考试方面会比较浪费时间。

五、三门等级考试的分值与转换

计入高校招生的3门等级考试的分值如何转换,这不止关系到三门等级考在高校招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着高中教学走向,更关系到教育公平问题。

(一)三门等级考试成绩的分值与转换

3门等级考的分值是多少、分值如何进行转换并计入高考成绩,浙沪两地做法不同。两地都是按等级赋分。浙江省选考科目每门满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差3分,40分为起点赋分。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考生除了需考必考题,还需考加试题。等级的划定以 “必考题+70分+加试题30分”得分为依据,按最接近的累计比例划定等级,第21等级比例不超过1%。

上海的等级性考试成绩以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为基础,每门满分为70分,按照等地呈现为A、B、C、D、E五等,分别占15%、30%、30%、20%、5%。计入高考的等级性考试成绩细分为5等11级,分别为A+、A、B+、B、B-、C+、C、C-、D+、D、E,分别占5%、10%、10%、10%、10%、10%、10%、10%、10%、10%、5%,相邻两级分差均为3分。A+=70分,E=40分。

(二)两种做法的比较

1.不同点及各自的利弊

浙江等级考试成绩每门满分为100分,而上海每门满分为70分。一方面看,上海三门选考科目占高考总成绩的比重会相对小一些,这样可能会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浙江省的三门等级考科目每门都有必考题和加试题,满分为100分,三门等级考试成绩占高考总分的40%,这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因为高考6科所占比重都很大。除了满分比较高外,还设有加试题,加试题的考试内容为既包括必修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考生的备考时间、备考内容相应增多,考试压力也会随之增加。但从另一方面看,满分100分,并设有加试题,首先这会增加学生对所有科目的重视程度,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会认真对待所学的每门科目,能够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其次这利于学生更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特长,利于学生为进入高校后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专业相关学科基础。最后,得分区间的增大客观上增加了考试区分度,也有利于高校选拔。

2.相同点及利弊

两地的3门等级考试成绩都不使用原始得分,而是先根据事先确定的比例确定等级,然后再为每个等级赋分。这样做虽然比直接使用原始分数稍微复杂,但恰恰正符合三门等级考试的特点。首先,三门等级考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主选择的,考生的选择多种多样,不同科目考试内容和难度不同,缺乏可比性,如果用原始分数给学生进行排名评价是不合理的,而等级赋分则能促进更大限度的公平。其次,采用等级制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淡化“分数至上”的观念,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正态分布,[13]并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同时,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并且通过比例确定等级,然后再为每个等级赋分,每个等级相差3分,这样做能很好的增加区分度,有利于高校招生。第三,不同科目实行等级分相对可比。由于每个科目的难度不一致,为了保证公平,需要采取等级赋分。等级分是根据事先确定并公布的各科相同的比例,起点分数一致,然后按考生的卷面得分划定相应等级,再按等级赋分,相同的等级赋予相同的分数,使不同科目的分数具有相对可比性从而保证各科之间的公平性。[14]

六、异地考生成绩认证

关于异地考生认证的问题,各省的规定基本一致,都规定由省外转入的普通高中学生,应将其同类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记录随其档案一并转入,没有同类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应参加转入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这样对于转学的考生来说,无疑是减轻了压力,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复习自己还没考的科目,保证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公平。

但是,每个地区的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难度不同,在考生本地可能难度较低,考生获得A等级,但是,在转入地可能相同科目的试题难度却较大,若在转入地参加同一科目,可能该学生只能得B等级。所以,如果学生所在地的试题难度比转入地的试题难度大,那么对转入的学生来说便会不公平,相反,如果学生所在地的试题难度较容易,这样就会对转入地的学生不公平。另外,每个地区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等级确定不同,如有的地区考生分数成绩排名前20%为A,B等级为前 20%至前 50%,C级为前 50%至前90%,D级为90%以后的考生,但是有的地区规定排名前15%的考生成绩为A等,前15%至60%的考生为B等,前60%至95%的考生成绩为C等,余下的考生成绩为D等。这两个地区对A、B、C、D等级的规定不同,因此,处于15%至20%的考生在前一个地区就可以获得A等,但是在后一个地区只能获得B等,学生有第一个地区转入第二个地区时,还是按照原等级A等,如果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相挂钩的话,肯定是A等的考生有更多的机会,这样会在高考录取过程中对第二个地区的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七、学业水平考试的专业化

(一)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专业化

1.命题依据:从课程标准到学业质量标准

命题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核心环节,它决定着试题的质量,也影响选拔功能的实现程度。[15]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习要求,因此,命题担负着及其重要的任务。通过查阅全国各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可以看出,各地对学业水平考试专业化的说明相当少。大部分地区在方案中规定命题的依据是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如青海省、福建省等;还有些地区除了按照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外,还要依据本地制定的《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及学校的教学实际。

学业水平考试是一种标准参照考试,主要检测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但是目前各省还没有确定自己的学业质量标准(学生学业成就表现)。课程标准中只是规定了学生学完知识内容后应达到何种程度,并没有规定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什么程度是哪一个等级,因此,直接根据课程标准来命题是不合理的。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描述的是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才可认定为达到哪个等第,即它定性地描述了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业水平。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紧紧围绕学科知识内容,并且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对试卷难度进行控制,从而进行科学化的命题。[16]伴随着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完成,相信这一情况会得到较大改善。

2.命题机构:促进第三方专业化评价组织与队伍建设

我国各省学业水平考试的政策制定、考试组织、试题编制都是由教育行政来组织的,命题队伍基本由有经验的一些教师、学科专家组成。由于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命题人员,对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的理解和试题难度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偏见,而且这些试题是没有经过实践检测而凭经验命制的,命题者主观判断上的差异很难保证其能够满足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的要求。[17]过分依靠命题人员的个人教育经验进行命题,容易导致出现教育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不匹配现象。[18]目前我国普遍缺乏专业的命题机构,试题专业化、科学性不强,这可能会导致很难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学质量。

(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难度预估

难度是试题的难易程度,是体现试题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合程度的量化指标。[19]但是,现实中的难度分析均是在考试后进行的,这可能会导致试题难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在考试前对试题难度进行预估,从而保证试题的难度、区分度维持在合适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查阅各省方案发现,几乎没有地区在学业水平考试前对试题的难度进行预估。试题难度预估在学业水平考试这一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试题难度进行预估,可以很好的了解试题的情况,可以避免试题过难或过易,在学业水平考试之前就能够了解试题是否适合学生,能否真正检测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很多,如:考试的目标水平、试题的数量及表达方式、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试题包含知识点数量、问题情境等。因此,命题过程要科学、规范,各章节的内容比例、题型的比重、分数的分配等要根据学业水平考试的标准确定量化指标。[20]同时要加强题库的建设。

(三)学业水平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学业水平考试是基于标准的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与课程标准、教学等调整一致。[21]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决定着考试内容的选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为了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学习程度,也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学业水平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要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业水平考试只有与课程标准一致,才能实现其评价的目的,从而更好的对学生、学校进行更好的质量检测。然而,许多地区的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与课程标准不一致,这样导致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EB/OL]http:// 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59/201412/1816 64.html

[2]钱道庚.基于现实与使命的扩张与超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刍议[J].大学教育科学,2014(3):12-14.

[3]海南省2008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基础会考实施方案.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 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5]李欣.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中美比较[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6]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辽教发[2011]1号)[Z].2011-1-8.

[7]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赣教基字[2009]25号)[Z].2009-5-8.

[8]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gsedu.gov.cn/Article/Article_9544. aspx

[9]美国国家教育和经济中心、匹兹堡大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译.美国高中学科能力表现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10]张雨强.基于标准的开放性学习活动评价初探[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2).23-26.

[11]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EB/OL]http:// 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59/201412/ 181664.html

[12]张雨强.开放性活动质性评价量表的开发与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6(4):40-43.

[13]郑若玲.学业水平考试:从考试到评价的新起点[N].中国教育报,2012-01-11003.

[14]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EB/ OL].http://gaokao.eol.cn/zj_5663/20140919/t20140919_1177711.shtml.

[15]孙乔,曾庆伟.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何以承载选拔功能[J].当代教育科学,2014(24).

[16]陶清澈.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3(7):90-91.

[17]王润,周先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的症结及其思考[J].教育探索,2014(10):40-43.

[18]张雨强.试论我国命题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途径[J].全球教育展望,2006(6):46-49.

[19]徐远征.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技术的初步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3(2):104-108.

[20]陶清澈.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3(7):90-91.

[21]雷新勇.我国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问题及反思[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1):4-9.

(责任编辑:张斌)

张梅/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张雨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高校招生录取的范式研究”,VZ15005。

猜你喜欢
学业水平考试普通高中问题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几点想法
普通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实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学科复习课的选题策略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