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文化传播机制形成路径及其形式*

2016-04-23 01:31李建秋夏光富
关键词:创新发展

李建秋,夏光富

(重庆邮电大学 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400065)



手机文化传播机制形成路径及其形式*

李建秋,夏光富

(重庆邮电大学 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400065)

摘要:手机被称为“带着体温的媒体”。从朋友、同事、家人之间的人际传播,到单位、地区、国家的群体传播及全球传播,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正式进入了主流媒体序列,重构了各种文化、社会、政治体系内外媒介传播的权力关系。手机媒体技术与传播形态主要体现在媒介形态创新和使用形式创新两个方面,手机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普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交方式和消费方式,带来了文化传播的丰富和繁荣。充分的用户基础、快速的技术创新、网络的安全治理、全媒体的深度融合将使手机发展成为最具竞争力、最有传播效果的主流文化媒体。

关键词:手机文化;传播变革;创新发展

手机作为媒介因其传播信息的重要性而被人们称为“第五媒体”。可是,在十多年前,谁也想不到模样笨重、被戏称为“大哥大”的手机会演变为外形时尚小巧、文化个性突出、综合服务和娱乐功能兼而有之的强势媒体。手机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正在成为社会进步与文化创新的巨大推动力量,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科学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它对扩展与开放社会交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正产生着其他媒体无法比肩的重大影响。

一、手机文化传播的历史走向及其特点

保罗·莱文森曾提出传播媒介发展的“三分说”,即“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三个发展阶段和传播形态。莱文森认为:自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以来,在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都是“旧媒介”,即“第一代媒介”;“新媒介”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第二代媒介”;而“新新媒介”则指产生于21世纪初期,因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而带来的“第三代媒介”,特别是手机媒体的普及。 “新新媒介涵盖以前新媒介的原理”,“使其用户对新媒介有一定的控制权,用户可以决定何时何地去获取新媒介提供的文本、音频和视听”[1]。移动互联网特别是手机媒体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1987年,作为个人移动通信工具的模拟信号手机在美国被制造出来,即世界上“第一代手机”,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的飞跃发展, “第二代手机”数字手机开始了由个人通信工具向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性跨越,再到“第三代手机”、“第四代手机”(3G、4G)的出现,手机传播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表情符号、消费购物、在线支付等多种媒介功能为一体,堪称一种多维传播媒介,成为传统媒介甚至新媒介从未有过的可以进行“无限传播”的“新新媒介”。手机传播的革命性变革不仅带来了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文化构成与交往方式,也革新了人们的大众传播理念。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上网的规模已达5.57亿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5 672万人。在即时通讯领域,CNNIC分析称,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首超PC端,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5.88亿,而手机即时通信网民数为5.08亿,较2013年底提升了5个百分点。CNNIC还认为,实时通话类即时通信未来将冲击传统运营商通话业务。从目前媒介生存状态来看,在互联网使用者中,手机网民占的百分比已经相当高,绝大部分互联网使用者依靠手机上网;从未来一段时间的需求来看,其发展趋势应该是,我国互联网发展和网民增长,将主要依靠移动互联网特别是手机媒体的发展与创新来拉动。显然,手机传播从朋友、同事、家人之间的人际传播,到单位、地区、国家之间的群体传播和全球传播,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从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手机成为媒体文化传播平台和社会经济应用平台的极其重要性。回顾过去十多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们看到,自2004年以来,各网络服务商、通讯供应商、各类媒体纷纷提供线上线下的手机娱乐服务,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漫画、手机红包等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且迅速发展。手机正在成为提高社会和谐水平和个人娱乐的强势工具,是人们愉悦心情的“润滑剂”,具备娱乐传播的贴身性、双向性、快捷性和延伸性等特点。2015年春节期间风靡的手机抢红包现象,实则是手机传播即时性、文化多元性和娱乐丰富性的显著体现。

2014年至今,手机用户上网的时间大幅度延长,手机通信的4G终端普及力度不断加强,手机上网的流量资费逐渐降低。据工信部发布的2014年5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仅仅是2014年1至5月份,中国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就达171.9M,同比增长44.7%。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7.01亿G,同比增长52%,每月的户均手机上网流量为149.9M,同比增长86.2%,比2011年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多出33%。每天产生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平均为468万G。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5.9亿G,同比增长94.2%。到4G时代,手机传播已经能支持高质量的文字和视频在网络上的阅读和观看,网络下载速度可达100M/s,上传速度可达50M/s,是3G网络的5到10倍。在移动阅读领域,那些在3G时代因带宽、流量而被限制的应用,比如云存储服务、移动电商、Web、App、手机游戏、视频分享、大型文献APP、微信、手机打车、手机发红包等,都变得容易而轻松。手机媒体在技术创新的支撑下,以多媒体传播的方式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一对一和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张构成相对复杂但使用相对简单的传播网。与此同时,今天的手机还可以配合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互动,实现“全媒体”传播的新局面。“从一个大众媒介的角度来说,这些工具为更加小众但是更加精准定位的受众群体获得精致的媒介内容提供了更大范围的选择。”[2]

相对于从前文化传播的“权力话语”之高高在上的态势,在手机媒体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平民媒体”是其独特的文化传播现象,表现了全民参与的事态观察、信息提供、错误修正,导致了传播的层级消解,极大地制约和消弥了在文化信息传播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等级、偏见和误差。现代人可以适时适地利用随手可得的手机媒体打造自己相对独立的传播平台。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与手机“平民媒体”相近的表述,如草根媒体、自媒体、私媒体、公民媒体、独立媒体等,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手机媒介文化的全民参与性、独立传播性与层级消解功能。这不仅仅形成了新的传播构成方式,还促使社会产生新的传播生态环境和创造出新的文化发展形式。概括地说,手机的发展轨迹从“以技术为王”到“以渠道为王”再到“以内容为王”,从“集体化传播”到“碎片化传播”再到“智能化传播”,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正式走入了第一媒体的序列,超越广播电视成为占据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最主要媒介。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传播方式的变革,都为社会生活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大大改变了以往公共与政治信息传播被“特权阶层”垄断的历史与现状。近十多年来,手机文化传播从实用通讯到今天的社交与经济平台,其平民性、草根性、非线性、去中心化更是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科层制”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各种文化、社会、政治体系内外媒介传播的权力关系。可以这样说,现代公民社会首先在手机文化传播上被建构起来,并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巨大变革。

二、手机媒介形态的主要创新形式与途径

手机媒体技术与传播形态创新,主要体现在媒介形态和使用形式两个方面。前者以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形成了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媒介形态,后者则以网络媒介形态为支撑,衍生出手机报纸、手机短信、手机微信、手机文学、手机视频、手机电视、手机游戏、手机广播、手机消费理财等文化传播实现形式。其中手机报纸、手机短信、手机文学、手机广播已经有好几年的使用历史,它们因传播形式的成熟而被大家熟知和广泛使用。新出现的手机文化传播形式如社交微信、移动视频、大型游戏、消费理财等则方兴未艾,是手机文化传播今后的主要应用形式与创新途径。

(一)社交微信

风起云涌的微信是目前手机人际与社交传播的新形式,微信的“扫一扫”、“摇一摇”等功能成了人们的口头禅。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了一款传播功能强大快捷,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发布信息、即时社会交往并建立广泛“朋友圈”的通讯应用程序即“微信”。“微信”在技术上支持人们通过手机快速发送信息短信、新闻图片、视频画面,支持语音和文字聊天,并以其零资费、多功能、种类全、方便快捷等优势迅速获得了广大用户的好评,它“病毒式”的传播特性,实时交互信息的能力使得用户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近,让人们建立起新型的人际社交关系,大大满足了人们个性表达的渴望和文化丰富性的需求,带给广大手机用户新的移动沟通体验,并扩展了他们的朋友圈。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6月发布的《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至2014年5月,我国已有6亿微信用户,中国的新媒体已进入“微”时代。目前,已经有超过20种版本的微信语言,微信的个人用户覆盖率多达200个国家和地区。自2013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微信公众账号潮涌似地增长了200多万个,目前微信的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主要的使用方式是即时信息传播、消费理财行为及社交“朋友圈”的互动交流[3]。在今天,借助微信,手机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平台,成为一个自媒体甚至全媒体,交际化、草根化、平民化、随意化、娱乐化、虚拟化、精准性是手机微信传播的重要表现内容与形式特点。

(二)移动视频

手机移动视频目前正在走向成熟与丰富。2004年3月,被称为“中国手机视频娱乐第一门户”的空中网,在国内首次通过手机视频全程直播美国的第78届电影奥斯卡颁奖典礼。在4G网络带来的智能手机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手机应用技术及文化传播功能逐渐发达与完善,由此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移动视频用户。2014年,手机视频用户规模和使用率仍然保持增长态势,用户在PC端收看视频节目的比例持续下降,而手机端的比例则不断上升。截至2014年12月,71.9%的视频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网络电视特别是手机视频融传统电视和移动网络为一身,其共享性、智能性和可控性等迎合现代家庭和移动人群的娱乐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个人娱乐模式和文化传播通道。手机视频的另一种方式就是目前流行的“随手拍”或“自拍”。“随手拍”是指用手机随时随地进行他者拍摄和自我拍摄,目的是进行图片或者视频的新闻传播及利用手机视频的休闲娱乐功能。“随手拍”是web2.0时代兴起的一种集成化、开放化、灵活化、个人化的社交服务方式和新闻报道方式。随手拍下所见事物,拍下自己的行为和表情,便可即拍即发各类信息,短期内遍布整个网络,基本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随手拍”方便快捷、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又注重拍摄者的自我体验和独特见解,每一位用户都可能成为众多社会、文化事件的“活动摄像师”、“第一记者”或者“新闻分析家”。这极大地增显了个人意识、文化情趣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不断带来文化传播、休闲娱乐、新闻报道、信息资源分配方式的巨大变革。

(三)大型游戏

手机游戏目前正在成为传媒娱乐业的主要品种之一。有调查显示,在世界各国发展最快的就是手机游戏市场,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了其他无线增值服务。目前,随着我国手机游戏市场遍布城乡,游戏的网络环境不断改善,相关技术平台也在开发与创新中,手机游戏已从早期的嵌入式发展到近年来的短信游戏,再到今天的Brew游戏、Symbian游戏、Wap游戏、Java游戏及用户之间实时进行的大型互动游戏等,手机用户逐渐体会到游戏的互动性和文化娱乐性。5G技术的创新推出,移动互联网络的全面技术革新,届时用户在手机上的所有娱乐需求将成为可能,游戏体验也更加丰富多姿。手机用户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打开手机玩一把、娱乐一阵,享受手机游戏带来的无限乐趣。在2014年初举办的游戏开发者大会上,还出现了大型虚拟游戏产品,如Oculus VR推出了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可以让游戏者进入情景体验式的游戏环境之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12月的调查显示,近两年来,手机游戏异军突起,带动整体网络游戏使用率逆转增长。手机游戏的爆发式增长在2014年上半年达到最高峰,下半年开始逐渐进入洗牌期,而在2015年延续这一趋势的同时,手机网游的份额将进一步扩大,且2014年游戏主机的解禁政策使得手机游戏成为新的市场焦点。如今,手机游戏不仅仅具有娱乐性,甚至可以成为娱乐化的社交工具。“游戏已经成为手机应用标准配置。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手机就是——‘全民游戏机’。”[4]今天,手机游戏已经成为“新新人类”传播与娱乐的至爱,他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游戏进行休闲娱乐、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

(四)消费理财

有专家指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原有的传统市场正在演化为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虚拟市场将得到快速发展。虽然虚拟市场未必能取代传统市场,电子商务未必能取代传统商务手段,但两者并行的局面则是大势所趋,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必然走向。”[5]如今,手机用户只要拥有移动支付功能,就可以带着手机到各个商业网点去消费并且进行手机支付,许多手机还有额外的消费资料管理功能,如证件管理、消费支付、手机打车、手机银行等。对于手机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理财、商业行为及金融管理,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形象:“出门四件套:‘伸手要钱’——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这句话形象地诠释了手机传播在消费理财、商业行为与金融管理中的重要性。随着iOS(苹果手机操作系统)与Android(安卓手机操作系统)的崛起,智能手机的移动消费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014年7月,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显示,中国利用手机进行商业购物和金融理财的消费者已经成为网络消费最多的群体,“2013年中国通过手机支付完成的购物额已经达到2 140亿美元,这一数字有望在2015年翻两番”[6]。在各个电商销售网络上,基于手机微信的商城逐渐兴起,如商品查询、体验、选择、订购、货币支付与结算等,消费者只要通过手机微信平台,随时随地就可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也由此为整个商业与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商机。最近,微信在商业功能上还建立了表情商店,让用户在商业消费体验上更为清爽和直接。显然,作为现在非常热门的社会交往和信息传递工具,手机微信也成为全球商业发展中重要的商业购物、消费理财、金融管理的平台,进而对传统的商业消费与金融模式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及革命性发展也逐渐地被显现出来。

三、手机文化传播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4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大会上,专家们指出:移动互联网正在加速向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深度渗透。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化传播网络对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经济与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而全面的影响,现已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社会转型的催化剂,对社会发展有非常宏观、十分全面的渗透和改变[7]。显而易见,十多年来,手机的应用及其发展对文化发展和传播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的文化交流已经离不开手机,手机已成为影响人们行为和思维、推进文化创新、改变社会生活的主力军。对于手机文化传播形态的发展与创新,笔者分析认为,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最具强劲推动力。

一是近年来手机网民的高速增长为手机文化形式运用与丰富建立了充分的用户基础。2014年,中国网民手机应用进入了大爆发期,手机微信、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应用用户快速增长,已经成为第一大上网应用手段。随着2015年4G网络全面铺开,手机信息产业被进一步激活,其传播形态也将焕发勃勃生机。

二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发展模式的技术创新、创意迭出,未来像5G高速网络的创新研发、智能手机革新、使用多功能化(如显示空气质量、实时监控污染物或过敏原、应用到医学领域、可穿戴等)、NFC近场通信和蓝牙Key等新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以手机为载体的传播形态的革新和发展。

三是政府更加重视移动互联网安全。“我国在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方面,刑法制度设计已经先行一步,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的建立健全也在进行之中。”[8]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于2015年2月成立,旨在全力打造安全上网环境、投入更多资源开展互联网和手机运用的治理工作,消除手机网民传播信息与多领域运用的安全顾虑。

四是全媒体的深度融合使手机成为更为强势的媒体。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把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工作正式提上社会经济发展日程。《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把移动互联网发展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打造现代传播体系。这将会进一步推动以手机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的建设、普及、丰富和多样化。

从本质特征上说,手机作为文化传播工具,是建立在大众文化的根基之上的。同样,任何世界性的传播机构在不断拓展和创新自己的媒体传播形式时,都以自已国家和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为基础,逐渐建立起并且不断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播机制和传播方式。唯有如此,手机文化传播的功能与效果、手机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才具有长久的活力和强大的功能。手机作为传播媒体在科技进步的支持下,正在运用自己独有的传播形态、崭新的传播形式与灵活的传播机制与其他媒体进行竞争。因此,对手机作为媒体的传播文化和传播机制等进行研究,无论对于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媒体的传播过程来说,还是对于以手机通信发展和文化传播为代表的数字媒体产业创意和经营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

[2]查尔斯·斯特林.媒介即生活[M].王家全,崔元磊,张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70.

[3]中国新媒体进入微时代 中产玩微信草根玩微博[EB/OL].(2014-06-25)[2015-01-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5/c_1111312978.htm.

[4]雨辰.手机游戏开发类图书能否引出新爆点[N].中华读书报,2014-04-09(17).

[5]颜维琦.网购,网购[N].光明日报,2010-09-29(9).

[6]调查显示:中国人更乐于用手机购物[N].参考消息,2014-04-11(15).

[7]鲁大智.移动互联网正成为社会转型的催化剂[N].中华读书报,2014-06-25(23).

[8]刁胜先,周璐,谢文彦.论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民法规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8.

(编辑:李春英)

Formation Path of Mobile Culture Propagation Mechanism

LI Jianqiu, XIA Guangfu

(SchoolofMedia-Arts,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Abstract:Mobile is often called “The Media with human temperature”. The Mobile Internet which is mostly formed by mobile phones has promoted to the fifth position of Media. It reconstitutes the power relations of media propagation for multiple culture, society and politic systems. Mobile media technology and propagation forms are mainly reflected by the innovation of media form and usage. The constant innovation and popularity of the usage of mobile culture has changed the way of human thinking, socialization, and consumption to a great extent. Moreover, it brings the prosperity of culture propagation. The sufficient of user base, rapi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network security mechanisms, and omnimedia integration will lead mobiles to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culture media which is mostly competitive and propagation effective.

Keywords:mobile culture; propagation revolu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8268(2016)01- 0118- 05

DOI:10.3969/j.issn.1673- 8268.2016.01.020

作者简介:李建秋(1956-),男,重庆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与新闻传播研究;夏光富(1962-),男,四川绵阳人,教授,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基金项目: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手机文化传播机制研究(2013SKZ1210)

收稿日期:2015- 03-26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