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

2016-04-23 16:01李圣峰
科学与财富 2016年5期
关键词:启发式问题意识中学生

李圣峰

摘 要:建立在主体性人本观基础上的启发式教学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启发式;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各种方法,创设一种引导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宋代朱熹对此解释说:“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3]我国最早系统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学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三原则,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答”,[4]时至今日,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等等。[5]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实质在于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充分挖掘其思维潜能。因此,启发式教学是一切教学方法的灵魂,是人类教育追求的理想范式,研究和探索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语文教学现状:没有问题是大问题

在中小学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低年级学生都抢着提问、回答问题,场面非常热闹;中高年级学生上课时,学生回答问题时多是相互推诿,就没有低年级那种活泼场面了;在往上则直接没人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表示疑问或是回答问题了。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时间的增加,学生们就越来越没有问题了呢?难道他们都把老师所讲授的内容都理解、掌握了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经相关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没问题”是发现不了问题。一是自己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又不善于思考,所以发现不了问题;二是一开始脑子里充满了一些形形色色的问题,但在长期“你讲我听、你写我记、死记硬练”的环境下,压抑和挫伤了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就再去想问题;三是被动地进行学习,也就谈不上发现问题了。

第二种“没问题”是不敢问问题。许多学生害怕提出问题不当,教师态度冷淡甚至粗暴,或遭到同学的嘲笑,产生了胆怯心理,就形成了有问题不敢问的情况。

第三种“没问题”是问题太多,不知问什么好。由于知识链条已经完全零散、问题越积越多,自然不知问什么好。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问题”就是“有问题”,而且还存在大问题。发现不了问题,说明能力水平有问题;不敢问问题,说明自己的学习态度有问题;而“不知问什么好”,那是问题成堆,就成大问题了。

可见,没有问题才是目前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教师没能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情境与氛围,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敢质疑、不会质疑、不善于质疑。

2 启发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为了改变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一现状,在实践中应科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2.1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勇于展现自我、表达自己。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精神愉悦,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而教师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下启发提问,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1.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是“太阳”,学生是“月亮”。教师高高在上,绝对权威;学生唯唯诺诺,死记硬背。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以致学生变得不敢说,不敢想,进而不会思考。关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即要求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自己自主地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教师应该是学生世界友善的使者,以友好、平等的态度去启发、引导学生,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以欣赏的目光启发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甘情愿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积极行动起来。也只有在这样融洽和谐、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破学生上课不敢说、不愿说,回答问题也总要揣摩老师意图的尴尬局面。

2.1.2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根据孔子的观点,只有在“愤”和“悱”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启”与“发”的最大功效。因此,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踊跃思考、敢于质疑。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下架子,敢于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树立“能问倒老师是学生的进步”、“能难到老师的学生是好学生”的教学观念。其次,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眼光鼓舞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然后再给予启发指导。最后,教师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对在思考、提问和回答问题过程中的学生,提供“无批判性气氛”,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做出判断。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质疑的能力,“闻道有先后”、“弟子不必不如师”,只有在这种平等和谐的质疑氛围中,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相长”。

2.2 培养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问题意识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有问题就意味着会对现状对现实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才会进而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像一棵树苗抽出一片嫩芽,假如给他们以阳光、雨露,它就会抽枝展叶,开花结果。相反,讥讽与斥责的态度,就如同冰刀霜剑,只会使稚嫩的生命枯萎凋零。所以,教师要有“闻问则喜”的品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创造性的探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激励学生主动的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往的教学中,讲授为主,教师很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几乎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课堂上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久而久之,学生好问的本能,就这样被一点一点扼杀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2.2.1 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通过在学习中设立的一系列有难度的问题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就知欲望,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学习求知气氛。”即以问题为驱动而创设的学习情境,把问题作为“刺激”因素,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问题环境中,目的是营造一种质疑、探究、讨论、互动的学习氛围。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有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活跃,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形成问题情境,只有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并能够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兴趣的思辨性的问题,才能形成问题情境。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激发兴趣的原则、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则、启发学生自省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

2.2.2 抓住“愤”与“悱”的发问时机。“愤”与“悱”出自《论语·述而》,孔子所谓的“愤”与“悱”,即学生形成的内在认知冲突,是由于以前掌握的知识或实践活动的方法,不足以解决新的问题。这种状态,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怀有极大的兴趣,能主动探求答案,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取得学习的最佳效果。教师只有这样恰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才有助于形成问题意识。比如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时,学生们听过很多的“主义”,就是没听过“拿来主义”,很好奇,也很疑惑。此时提问,学生就很有探求的热情。所以敏锐地抓住这样的时机,更有利于营造问题情境。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从四个方面把握启发的时机:一是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有一部分答案但不完善时,教师可以进行启发;二是当学生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心情兴奋,跃跃欲试,但尚没有答案时,教师可以进行启发;三是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虽一时不能回答,但有回答的决心和信心时,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四是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无法“突围”时,教师可以及时进行启发。

准确把握启发的时机,是成功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捕捉学生的心理状态。当学生发愤求知、努力钻研、积极思考、百思不得其解而感到困惑、急于解决而尚未弄通时.教师应适时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2.2.3 延伸课堂,贴近生活。学生身边的很多现象、细节,大家平日里看在眼里,想在心上,把它们作为素材,运用在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中,这些切身的体验,很容易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对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学校教育作为学生今后生活的引导,不可能为学生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除了教给学生方法外,还需要将问题延伸到生活当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7]所以,在提出问题时注意能力与实际生活的接轨,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其现实意义。

例如在教授“积极面对挫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如下情境:“得知自己考试考差了,老师和家长都严厉批评你,有的同学还嘲笑你,你会有哪些心里感受?你又会怎样去处理?”这样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此外,引入社会热点问题,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结合社会现状,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学生对此比较了解,也很乐于参与这样的讨论,所以做题时得心应手,会有许多很好的想法。将问题延伸到学生熟悉懂得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思想都涉及到人的本质观和教学观的问题,对它们的看法是衡量各种教育、教学思想的根本标准。苏格拉底从“理性的人”出发,强调“理性主体”的人本意义,强调理性主体是致知成德的根本所在。因此,教学的主体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判明启发式教学的标准之一。启发式教学在具体课堂中的科学运用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积极探索的学习能力,这不仅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更是每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闫世乾.谈谈孔子的启发式教学[N].中国教师报,2003.

[2]路冬梅.新课程语文教学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3]田大琼.《浅谈启发式教学[N].黔西南日报,2008.

[4]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5页.

[5]朱昌流.论启发式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7年.

[6]郭胜道.让学生进入思考的世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第267页.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8]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60-169页.

猜你喜欢
启发式问题意识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陈美琴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启发式教学在《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中的应用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