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之收获

2016-04-26 11:03王燕芳
关键词:目的

王燕芳

【摘 要】 初中学生对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十分熟悉,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两个科目的学习方法,对于物理这样一门新学科,学生会有一定陌生感。物理有其不同于语文和数学的特点,因此教学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三门学科间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在特殊的教学环节中,物理教学是可以参考学生学习语文和数学的方法而进行设计的,而任何科目的教学,都要在师生交流的模式中完成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问则是教学交流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提问方法将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成败,物理这门课也不例外。

【关键词】 物理教学设计;目的;设计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分析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笔者发现,在教学方法及课堂提问的环节上,结合语文和数学的学科特点来设计能较好的效果:

一、参考学生学习语文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和提问

初中物理课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物理量,对于这些物理量,课本往往会给出一个定义,这些定义实际上是多年来人们认为最能简洁地描述一个事物或一个量而约定俗成的描述方法。在一堂课的开始,这些物理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必须理解“它们”以后,才对“它们的规律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并将结论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有的物理量是可以直接根据教材定义而引入和理解的,这就可以借鉴语文教学中理解词汇和段落大意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例如:在八年级第六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涉及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关于“相互”的理解十分重要,此时可以设计对学生的提问为“你知道相互一词是什么意思吗?”,若是学生一时形容不出来,可以进一步将问题转化为“在生活中的哪些情景你用过相互一词?”此时学生一定能回答出很多涉及“相互”一词的例子,进一步举例“相互帮助是什么意思?如果我帮助了你,你没有帮助我,这是相互吗?”学生回答以后,再递进到提问“怎么来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呢?我用手掌施加了一个力作用在墙面上,墙面会对我的手掌有一个相互作用的力吗?”。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后,能对重点词“相互”深刻理解,再加以其他方式的引导,但凡今后提到“力”,学生都能联想到力的产生一定是两个,这两个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力”。

再例如:在第九章第六节关于“能量”这一概念的理解,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能”这个字进行联想:生活中什么是“能”?生活中听说过哪些“能”?最后再由学生对“能”这个文字的理解入手,进一步提出物理学中关于“能量”的定义,从而推进教学。

二、参考学生学习数学解题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和提问(主要适用于习题课典型例题的分析)

初中物理学会涉及到许多公式,一个公式常由几个已知物理量组成。已知几个物理量求出式子中一个物理量就是公式的运用,公式的运用都会有一个生活背景,一次求解,实际上就是一次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而学生在面对题目情景中出现的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不知从何入手的解决的状况,原因往往在于没有建立解决计算问题的物理逻辑模式,有的同学甚至是对公式的理解及相关单位和换算的记忆不够深刻,所以往往看到计算题就放弃。

以下面例题为例,笔者认为学生剖析典型例题时可以从以下步骤进行设计和提问:

例题:大象的质量是5000kg,每只脚底的面积是600cm2。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教师提问:

(1)我们要求的是什么物理量?物理学中该物理量用什么字母表示?其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求压强,用大写字母P表示,单位是帕斯卡,即Pa

(该设问目的:这样的提问既使得对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的学生复习巩固一遍,又让掌握得不够牢固的学生重新加深熟悉程度)

(2)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板书:P=?)

学生写出:P=

(3)要计算压强,必须要有哪两个物理量?

学生回答:大象对地面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

(4)题目给出压力大小了吗?追问:怎么求?

学生回答:可以先求出重力,由于大象站在地面上,通常地面是水平的,所以大象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大象自身重力。

(5)题目告诉受力面积了吗?

学生回答:一只脚底的面积乘以四就是受力面积

(6)求压强时,受力面积的单位有要求吗?是什么?

(该设问目的:此环节是学生易出现疏忽的环节,强调公式中已知物理量的单位和所求物理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所以该题中通过提问从而提醒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学生回答:有,是平方米

(7)现在知道了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压强怎么计算?书写过程有没有什么要求需要规范?

学生回答用:压强公式P=计算,并回忆计算题规范的书写方式。

此过程类似于学生数学中,运用已知公式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步骤,通过这样的引导,相信学生会很快把握这种看似“陌生”而又“熟悉”分析问题的方法。

初二的学生,学习数学至少七年,已经形成了运用数学公式解决数学运算的逻辑思维,而物理作为一门新学科,他们的第一感觉是陌生,于是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学会把握规律和方法,从而发现原来学习物理和学习数学有许多相通之处,尽快的和物理这门学科“亲近”起来,消除对物理原有的“陌生感”。

需要补充的是,笔者认为,运用已知公式,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然而有的学生会出现看到问题,有了解决思路却不记得公式了。每个学生的记忆能力有所差异,很多时候,学生刻意记住的公式,只要一段时间不用就忘记了,这应该还是在于新课教学中,对于引入公式之前所做的铺垫,以及引导学生加深对公式本身的意义的理解时的方法不够到位,以至学生未深入理解就开始对公式进行死记硬背,最终出现容易忘记的情况。因此,新课教学中要更多的从公式本身的意义出发,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每个公式的意义所在,这样才能牢牢把握公式的内涵,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意义所在,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总之,笔者认为,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尤其是学习能力的长短,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来学习物理,从而在段时间内消除对物理学科的陌生感,最终使他们真正热爱物理,带着浓厚的兴趣踏上物理学科的探索之路,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猜你喜欢
目的
普通高校舞蹈学基础钢琴教学现状与目的研究
小学阶段乙肝防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途径
探析建筑岩土工程的勘察及其施工处理
明辨动机和效果,解构当政者的权力博弈及政策取向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外语测试的作用和目的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