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对比分析

2016-04-28 04:50邓鹄秀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6年11期
关键词:胃酸消化性抑制剂

邓鹄秀

成都市高新区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成都 610212

浅谈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对比分析

邓鹄秀

成都市高新区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成都 610212

目的:针对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20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然后随机的将患者分成治疗ABC三组与对照组,且A组采用抗酸剂治疗;B组采用胃酸分泌抑制剂治疗;C组治疗方式为强化保护因素药物的使用;对照组治疗方式为简单护理,无需西医药物治疗。待三个疗程后比较效果。结果:患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经过抗酸剂、保护因素药物、胃酸分泌抑制剂的使用治疗后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胃酸分泌抑制剂治疗效果最佳。结论:针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疾病治疗中,通过使用胃酸分泌抑制剂治疗的方式取得的效果最好。因此,该型西药值得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中广泛推广使用。

胃酸抑制剂;消化性溃疡;抗酸剂;保护因素药物

引言:消化性溃疡疾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疾病之一,此类疾病主要在患者的胃等部位发病。患者一旦患上该疾病,将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为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本文将针对西医不同方法治疗该疾病的疗效效果进行研究。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20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诊断标准以《中西医临床消化学》依据,发现收治的患者均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然后通过胃镜检查发现患者不是活动性出血、幽门梗阻;接受尿素酶实验余组织染色检验后,患者结果呈阳性;患者在治疗前未曾用过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各大脏器官功能正常。经详细检查发现,患者多数患有十二直肠球部溃疡、胃溃疡、复合溃疡疾病。患者年龄均在16~75周岁之间,病程在0.5年~8年之间,然后随机将患者分成20人的对照组与每组60人的治疗A、B、C组。所有参与调查的患者在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中均无明显差异,且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式:采用简单护理,不进行药物治疗,与治疗组三疗程结束后共同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病情物好转迹象,部分有恶化趋势。

治疗A组:患者采用抗酸剂治疗疾病。A组患者在进食前1小时用药,每日4次。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2周,医师应该用胃镜对患者胃部进行检查,于胃窦距幽门约3cm处取胃窦黏膜2~4块,所有标本都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涂片染色法检测 HP。治疗前后都应对患者进行血尿常规、肝功等状况检查,并做好数据记录与用药后数据波动变化。结果:参与治疗的 60例患者服药3个疗程后有40人的胃溃疡完全消失,溃疡面缩小1/2以上的患者有14人,仅有6人上存在部分溃疡面,由此可知该药物具有治疗效果。

治疗B组:患者采用胃酸分泌抑制剂实施治疗。为提高胃溃疡治效果,也可以使用可以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实现胃部止痛与胃部细胞修复、中和胃酸等作用。常见的药物有阿托品、胃欢等。此类药物用法为餐前1小时及睡前1小时各服药1次。在服药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口干舌燥、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因此在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做好药物控制。本组患者的溃疡的范围在0.5~1.2cm,治疗时给予奥美拉唑40mg,注射用头孢美唑钠1g,每日用静脉滴注一次,连用7d,最后检查发现28例患者溃疡消失或疤痕形成,1例患者溃疡面缩小50%以上,且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极高,只有1例未完全根除。由此可以发现胃酸抑制剂药物可以取得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疗C组:患者采取保护因素药物治疗的方法:本组患者使用三钾二枸橼络合铋药物进行治疗,此药物可在酸性环境中与蛋白质结合,在溃疡创面形成保护膜,对胃部进行保护,同时此药物还可对幽门螺旋杆菌起到抑制作用。患者可在用餐前服用该药物,每日3次,连续服用三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服药后,本组50位患者的胃溃疡创面全部消失,溃疡面减小1/2以上的有4人,其中8人未能彻底治愈,由此可见该药物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分析

所有患者治疗效果以《临床医药实践》疗效标准为判定准则: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溃疡消失;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溃疡面积减小;③无效:患者症状无减轻或加重,溃疡面积无减小或扩大。(显+有)效/(显+有+无)效*100%=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收集的全部数据都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使%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若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2 疗效对比

2.1 四组疗效对比

在治愈总有效方面,治疗 ABC三组均高于无效的对照组,且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详见表1。

表1 四组治疗有效率比较结果

2.2 不良反应分析

在治疗三组中仅有2例出现恶心、皮疹的不良反应症状,而对照组中有5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0%与 25.0%,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且P<0.05,数据差异具有可比性。

3 结论

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与幽门螺杆菌存在直接关系,鉴于消化性溃疡存在反复复发等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采用胃酸抑制剂治疗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性溃疡疾病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中,可以广泛使用胃酸抑制剂类药物进行治疗。另外,为了巩固治疗效果,患者应该积极进行脾胃调理,从而提高治疗后的效果稳固,避免疾病复发。

[1]张虎.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3(17):3497-3497,3500

[2]朱茜,李水凤.康复新液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系统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08):1075-1077

[3]原永升.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3(24):4787-4787,4790

R573.1

A

1672-5018(2016)11-106-01

猜你喜欢
胃酸消化性抑制剂
你了解消化性溃疡吗?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常觉得胃酸烧心,五种食物可以调理
中草药来源的Ⅰ类HDAC抑制剂筛选
凋亡抑制剂Z-VAD-FMK在猪卵母细胞冷冻保存中的应用
胃溃疡不宜少食多餐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59例
磷酸二酯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