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

2016-04-28 04:51杨培源何永斌张荣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6年11期
关键词:输入量失血性性休克

杨培源 何永斌 张荣

修文县人民医院 贵州修文 550200

限制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

杨培源 何永斌 张荣

修文县人民医院 贵州修文 550200

目的:分析限制液体复苏方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所在医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4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干预组,采用限制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急救处理。同时选取同期4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法,对2组患者死亡情况及液体输入量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死亡例数为1例,对照组死亡例数为6例,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液体输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复苏后血乳酸值、碱剩余值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出现明显差异(P<0.05)。结论:及时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开展急救,并对其液体复苏使用进行有效限制,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控制体液输入量,值得临床推广。

限制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

【引言】

创伤失血性休克属急诊临床常见病症,所在医院在为此类患者开展临床救治时,逐渐采用限制液体复苏方式,取得满意疗效。现选取满足治疗条件的创伤性休克病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所在医院4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干预组,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16-53岁,平均年龄(32.56±2.41)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8例,高处坠落伤8例,摔伤3例,其他3例。与此同时,根据特定比例选取同期4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33.04 ±2.3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0例,高处坠落伤5例,摔伤3例,其他4例。所选病例均满足创伤失血性休克相关诊疗标准[1],且2组临床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患者家属对临床诊疗情况知情,研究内容及病例收集满足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标准,病例主要排除标准为:(1)合并器质性病变及严重感染者;(2)无法定监护人者;(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其他原因导致无法配合临床诊疗工作者。

1.3 处理方法

所选病例入院后,均及时开通静脉通道,同时对患者采取液体复苏方法进行急诊治疗,实施中心静脉置管,保证患者循环功能,对患者血气指标、血压、呼吸等进行监测。干预组患者初期及时输入复苏液体,保证晶/胶比例控制在2:1或3:1,观察患者收缩压情况,若回升至70mmHg,对输注速度进行控制。有效限制液体的输入量。也就是说,不急于稳定血压值。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法,所有患者均及时进行补液处理,保证补液治疗的及时性与足量性,直至收缩压水平≥100mmHg。

1.4 评价指标

对2组患者死亡情况、液体输入量、治疗前后血乳酸值、碱剩余值等进行比较,做好准确记录和详细分析。

1.5 数据统计

本研究涉及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值检验,当P值<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情况比较

干预组死亡例数为1例,死亡率为2.38%,对照组死亡例数为6例,死亡率为14.29%,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此同时,干预组液体输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抢救情况及液体输入量比较

2.2 其他指标比较

液体复苏处理前,2组血乳酸值、碱剩余值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液体复苏后,干预组血乳酸值、碱剩余值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乳酸值、碱剩余值等变化情况比较(±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乳酸值、碱剩余值等变化情况比较(±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血乳酸值(mmol/L) 碱剩余值(mmol/L)干预组(n=42) 3.85±0.20 22.62±3.58 -9.21±1.54 24.62±4.06对照组(n=42) 3.89±0.22 14.24±2.14 -9.36±1.50 16.27±2.23 t值 -0.924 7.521 -0.624 6.846 P值 0.234 0.000 0.315 0.000

3 讨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应及时采取必要方式进行抢救,早期性比较适宜的液体复苏方式,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抢救效果。但是,若未对液体复苏进行合理控制,则会加重出血及休克症状,并对患者循环功能、呼吸功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应剂量对液体复苏使用量进行有效限制,从而避免血液稀释,防止出血加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液体输入量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组治疗后血乳酸值、碱剩余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温振杰[2]在其临床著作《高渗盐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常规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比较》中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证实,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能够明显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与本研究相关结果基本相同。

总而言之,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限制液体复苏,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控制体液输入量,减少并发症及治疗风险,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1]陈原兵,李斌,周爱国,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4(01):135-137.

[2]温振杰,刘建凌,陈军.高渗盐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常规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5,22(15):10-12.

R605.971

A

1672-5018(2016)11-318-01

猜你喜欢
输入量失血性性休克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综合护理应用效果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电流互感器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基于集成检定法的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输入量与尿量比在深Ⅱ度烧伤患者休克预防性补液中的应用分析
探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急性失血性休克肾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β受体阻滞剂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