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曹操游仙诗中的生命焦虑意识

2016-05-04 06:38罗静妍
俪人·教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游仙诗焦虑曹操

罗静妍

【摘要】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其中近三分之一为游仙诗。当下学术界对这些游仙诗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曹操信不信天命、他的游仙诗是否具有价值与积极的意义,但目前尚未得出较为一致的观点。本文将结合前人的研究,试图着眼于曹操的活动心理,分析其游仙诗的生命焦虑意识。

【关键词】曹操 游仙诗 焦虑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专权,政权更迭频繁,乱世中民不聊生。加上党锢之祸,沉重地打击了当时的儒家学者和文人士大夫,传统儒学逐渐失去对士人的约束力,代之而起的是道教和佛教思想。在此时代下,文人士大夫是惆怅迷惘的,内心的焦虑程度亦可想而知。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除了创作抒发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之外,曹操还写了一部分饱含思想的游仙诗。据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载,曹操的游仙诗有七首:《秋胡行》二首、《精列》、《气出唱》三首及《陌上桑》。1在这些游仙诗中,体现出曹操处于乱世的焦虑意识。

一、价值的焦虑

所谓价值焦虑,包括因人生追求受阻或人的价值观念受到威胁而产生的紧张不安、无所适从的焦虑心理。曹操的价值焦虑,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前,曹操为无法实现功名而伤感和焦虑,这可在他的诗歌《善哉行》找到依据。后来,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渡之战,在军事上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建立起当时最具有实力的集团。可以说,在建安元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面对现实价值的选择,曹操并没像当时的士人那样感到焦虑和迷惘。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战败,给原本还沉浸在北破乌桓、统一北方胜利中的曹操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使他再次陷入焦虑当中。而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游仙诗中。

且看《秋胡行》其一: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负揜被裘,似非恒人。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沈吟不决,遂上升天。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正而不谲,辞赋依因。经传所过,西来所传。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2

此诗作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西征张鲁时,曹操时年六十一岁。仅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首讲述上山求仙访道的诗歌。诗中一开篇就极言上散关山的道路十分难行,“牛顿不起,车堕谷间”,以致“意中迷烦”。但同时,曹操对于真人所说的游历名山、遨游天地却“沉吟不决”。不知未来该何去何从,曹操内心焦虑不安,遂“长恨相牵攀”、“惆怅以自怜”……

学者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中提到,“疑畏之念既阻于中怀,性命之理未达于究竟。游仙远想,实系思心。人生本可超然,上智定怀此愿。但沉吟至今,终恋世途……入世出世,不能自割”,3这些话直指出曹操不决的是“出世入世”。因无法抛下俗世超然入仙而“长恨”、“惆怅”,这体现了曹操的价值焦虑。

在《秋胡行》其二中,则更能看出曹操的价值焦虑,及其产生的惆怅与苦闷。且看此诗的部分节选: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关。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愚,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泛泛放逸,亦同何为!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4

不难发现,诗人的情绪可谓是跌宕起伏,在价值选择中徘徊,在“进趣”与“放逸”之间进行选择,最终导致的是“戚戚欲何念”,从而走向焦虑。

二、死亡的焦虑

死亡,必然会引起人的焦虑,且由于人生短暂引起的死亡意识也会引起人们的焦虑。在游仙诗中,讲述的主要内容是求仙访道,羽化而登仙;追求的境界是逍遥独立与长寿不老。这在曹操的游仙诗中同样有所体现,其中亦可看出曹操对死亡的焦虑。以下对曹操的游仙诗《精列》进行着重分析。

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志意在蓬莱。周礼圣徂落,会稽以坟丘。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5

学者张可礼在《曹操曹丕曹植集》中品评这首诗时提到,“诗的主旨不在游仙,而是抒写了曹操由于生命的短暂而生发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其中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对长生的幻想,有对生命短暂的无奈。”6在这首诗中,曹操的确借助拜访仙道,表达了一种光阴流逝,时不待我的感伤和无奈之情。读此诗时,乍一看让人觉得曹操最终的心境应是走向明朗,他的焦虑与担忧也被疏解,尤其是那句“君子以弗忧”更是对前文“何为怀此忧”的肯定。但其实并不然,诗中接着还写道“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可见曹操深感时光流逝,自己已到暮年,生命短暂。这种对死亡的焦虑,化作成挥之不去的伤感与无可奈何的惆怅。

三、小结

曹操,虽说成为三国中最有实力的诸侯,但是他身边依旧是危机四伏,充满权谋和诈术,他的内心是十分孤寂的。这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呈现在曹操游仙诗中是一种悲凉之情。在游仙诗中,他用“戚戚欲何念”道出了东汉末年士人阶层在乱世中面对价值选择和光阴流逝、暮年已至的焦虑与叹息。诗中在对神仙世界中美好场景描写的背后,交织着失意,孤独,焦虑,死亡等旋律,细细品读,可谓是“跌宕悲凉”,印证了钟嵘《诗品》评曹操的“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一点评。7

【参考文献】

[1] 逯钦立辑较.《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夏传才注.《曹操集注》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3] (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 《曹操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张可礼,宿美丽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 [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6] 张朵,李进栓注译.钟嵘《诗品》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7] 孙明君.《汉魏文学与政治》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 金业焱.论曹操的焦虑心理及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1.

[9] 许晓晴.游仙诗与曹操的心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猜你喜欢
游仙诗焦虑曹操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郭璞《游仙诗》现存篇目考论
——兼与赵沛霖先生商榷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乐府游仙诗研究综述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论曹操游仙诗之成因及主题
郭璞《游仙诗》思想情感构成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