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灵魂的子宫

2016-05-04 10:07李娟
出版人 2016年4期
关键词:姆妈刷子王安忆

李娟

“作家与故乡”系列第一辑共10册,精选了十位作家追忆故乡的文字,再现文人笔下的故乡记忆。书中穿插著名摄影家陆宗寅、卓雅、沈继光等千帧照片,读者沉醉穿梭于各位名家的故乡时,还可以从一帧帧专业摄影家的黑白照片中,窥得他们笔下故乡零星的模样和各家的世俗风情。

故乡是灵魂的子宫,冯骥才和王安忆的两本“忆故乡”就是两支安魂曲。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不是五光十色的闹市,不是冒险家乐园,也不是正在迅速发展的国际大都会。王安忆的上海,是在里弄深处的,调子低沉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她的文字有一种特殊的魔力,不露痕迹地带你滑入她一直守护的精神故乡,而你,也会享受做一个眺望她时光的观众。

王安忆对故乡上海的热爱:除了脑海中城隍庙容颜随时代的几经变换,还有对生活中极易被人忽略的细节的把玩和牵挂;除了对自己童年遐想的回忆,还有对街灯下的对弈者、收衣服的弄堂人家、社区花园享受闲情逸致的退休人士,甚至在上海打工的遍地民工的一份深情而细腻的关注;除了对上海女性体己的认同,还有她亲历的有豪华意味的“国泰电影院”和平民化的“淮海电影院”里小小“忧伤时代”的忠实记述,已被岁月的轻雾氤氲成梦境的少女故事,在王安忆的世界里一直鲜活如初。

如果说《王安忆的上海》像部五六十年代的黑白电影,遥远梦幻,让人可望又遥不可及;那《冯骥才的天津》因其笔下鲜活的人物,整本书读起来更像一出跨越时间的舞台剧,你明知自己是局外人,但也保留着因为太投入,而随时会冲上台进入其中的可能性。

冯骥才记述童年逛娘娘宫一篇,我读过不下十遍,每读眼睛都会湿润,“她是个尖头顶,扁长的大嘴,一头又黑又密的头发的女人,每天早上都对着一面又小又圆的水银镜子,把头发放开,篦过之后,涂上好闻的刨花油,再重新绾到后颈,卷成一个乌黑油亮、像个大烧饼似的大抓髻……”冯骥才对姆妈生动精巧的回忆让你很难作为一个事不关己的路过者,他笔下的姆妈不仅在你眼前,还会唤起深藏在你心里的属于你自己的那个“姆妈”,谁都有一个无论千山万水,总会被自己思念的哺育者,不是吗?

冯骥才笔下的故乡离不开对天津各行各业,本领齐天的能人的记载,有人才有家,有人才有故乡,正是对故乡人的回忆,这份故乡情才绵延灵动起来,观者也不自觉成了剧中人。

变戏法的快手刘: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谜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粉刷能人刷子李: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

故乡不仅属于童年,因其是个体生命的巢,所以成年后的远足和来来回回便都以它为圆心。视觉是有记忆的,嗅觉是有记忆的,忙碌的日子常会剥夺人思索的空间,但总有那么一种味道或那么一幅场景能瞬间把你拉回到熟悉的时空。你就那么走过去,静静与他对视,熟悉、安全又温暖。你越发欣喜并确凿地知道,就是它。喜出望外的你扭头再想与人诉说时,它又倏忽不见。作家的魅力就在于能把人类共同的知觉经验用准确的语言生气缭绕地再现,你仔细读完,心生想与知己相拥的谢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不管是生长的地方,还是精神的归处,那个守望我们也被我们守护的地方,是自己午夜梦回时最渴望回归的所在。

猜你喜欢
姆妈刷子王安忆
中秋
“新潮”的旧刷子
Look and Guess眼力大比拼
悲剧与救赎——谈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救赎之路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王安忆小说病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