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池州学院为例

2016-05-05 07:06胡鹏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胡鹏

(池州学院商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池州学院为例

胡鹏

(池州学院商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级应用型外经贸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构建“平台+模块”式的课程结构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双语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并积极引入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贸易出现一些新特点,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外包日益活跃,文化贸易迅速增长。外经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随之越来越高,诸如知识面广、外语水平高、抗压能力强、有团队精神、熟悉外贸网络平台等。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有必要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本文以池州学院为例,主要阐述池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做法,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环节再造及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讨论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厘清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学者们做了较多探讨。有学者指出,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1];有学者强调要突出“高级应用型特色”[2];还有学者强调了面向“开放型中小型企业”的就业定位[3];也学者从人才的规格属性方面对国贸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诸如: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就业竞争力强等特征[4-5]。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于“高级应用型”,其“才”要有用、够用,突出应用性;其“人”要心理稳定、意志坚强,有责任心和团队精神等,突出“普适性”[6];人才培养方面要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的专业知识,可持续发展能力强[7]。考虑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池州学院实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了解互联网+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现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具备经济分析能力、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互联网贸易拓展能力或金融投资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经济分析、金融投资与贸易实务、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体现了人的普适性和良好的文化素质;“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了解互联网+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现状”等强调了综合的专业知识特征;“具备经济分析能力、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互联网贸易拓展能力或金融投资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经济分析、金融投资与贸易实务、经营管理等工作”则突出了应用型定位。应该说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既符合池州学院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也迎合了当今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为了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对应上面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应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能力分解为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并据此构建“平台+模块”式的课程结构体系,将全部课程设置为3大课程平台,如图1所示。

综合能力平台包含“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适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通识能力”五个课程模块。前四个模块的课程大多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开设的课程。通识能力模块的课程则是我校针对“应用型”定位所开设的特色课程,包括“大学生科学素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大学生德行素养”、“大学生劳动素养”以及“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等。综合能力平台相关课程、尤其通识能力模块课程的开设是为了突出“人”的“普适性”,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图1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专业能力平台由“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三个课程模块组成。该平台的课程是为了实现学生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及体现学生的高级应用型定位。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主要是一些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在此模块,我们将一些理论性太强、太抽象,应用性较低的课程如“政治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删去,补充应用性强的课程如“专业认知实习”、“SPSS软件应用”、“电子商务”等。专业专长能力模块分为两个方向:互联网贸易方向和金融投资方向。互联网贸易方向的设置是迎合当前国际贸易网络化发展的需要。金融投资方向的设置则是为了迎合我国金融开放以及拓展学生就业就面向的需求。专业应用能力模块是在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和专业专长模块的基础上开设的。该模块的课程主要为实践类课程,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包括“创业策划与实战”、“ERP沙盘模拟综合实训”、“国际贸易模拟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课程。

能力拓展平台相关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多方合作、内培外引,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多方合作”是指校地、校企、校协、校校“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具体来说,通过校地合作使本专业教师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承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课题,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从地方经济管理部门引进兼职教师,不定期为学生开设一些专栏或讲座。校企合作方面,派遣本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让专业教师具有企业一线经营管理的经验;同时从部分合作企业中,聘请一些行业专家到校为学生讲解企业经营实务。校协合作主要指学校与协会之间的合作,主要是聘请协会的专家到校教学,指导青年教师。校校合作更多的是师资共享,目前本专业已经与省内多所院校实现了师资共享,如安徽大学、铜陵学院等。

“内培外引”则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内培”是指校内培养,如通过“博士工程”培养学科带头人,通过“双师工程”培养技能型教师,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帮扶制”等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外引”是指外部引进,如通过“银发工程”将部分省内、乃至国内的已退休专家引入我校,成为本专业的青年教师导师;通过“柔性引进”将一些行业专家引入专业课程等。

目前,池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助教2人,“双师型”教师4人,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3人。另有兼职教师11人,其中5人来自高校,3人来自政府经济管理部门,3人来自外贸企业。这种专兼结合、专家与行家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4 培养环节再造及教学方式改革

4.1开展双语教学,增加外语训练环节,提升学生外语水平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并能够运用英语书写诸如外贸函电、产品说民书、商业计划书等商业文书。因此,各个院校大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在“大学英语”课程之后开设了诸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听说(或外贸英语口语)、“外贸函电”等课程。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及其应用能力,本专业一方面积极推挤双语教学,将“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单证”等课程逐渐改革成双语课程,在双语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制定详细的授课方案,起到课程组织者的作用,课堂的讲学则由学生自主完成,以此来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在课外增加英语训练,要求每个学生自大二起,每学期阅读一本英文原著,每学期看一部完整的美剧,以实现对学生跨文化思维的训练。

4.2改革教学过程,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专业不断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构建了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学分占总学的比例高达29.5%。第1学期开设专业认知实践,让学生到外经贸企业实习一周,让其了解外经贸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和外贸业务的具体流程和岗位设置等。第2至6学期的开设专业基础实践,主要是一些课内实践和单独的实验类课程,如“电子商务概论”的课内实践可以让学生熟悉跨境贸易的常见电子商务平台以及跨境贸易的基本操作,“SPSS软件应用”则可以让学生在学完“统计学”后掌握统计软件的具体应用,“国际结算实训”、“外贸单证实务实训”、“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训”、“报关实务实训”等课程则在相关理论课程之后开设,通过模拟软件让学生熟练并掌握相关业务流程和操作。第6-7学期的开设专业专长实践、专业应用实践和毕业实习。其中,网络贸易专长方向开设“网上零售实现”和“跨境电商实训”,金融投资方向开设“商业银行经营实训”和“证券投资实训”。专业应用实践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在实验室实现外贸业务全流程操作以及企业经理管理的全流程控制,主要包含“国际贸易模拟综合实训”、“ERP沙盘模拟综合实训”等。

4.3大力开设第二课程,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为了契合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本专业积极开设第二课堂。让老师带着学生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有企业工作或挂职经验的教师、“双师型”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参加诸如“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ERP管理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等赛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创业策划与实战”、“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素养”等课程与第二课堂相呼应,并开设创新学分和社会实践学分,以保证第二课堂落到实处。

4.4积极引入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

现代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和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9]。以生为本就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为此,我们积极推行分层教学,实行前期统一培养与后期专长培养相结合,前期注重基础理论传授,后期强调实践技能、团队精神培养。改革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推行项目式、研究式、体验式学习,综合运用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空间,一方面压缩课时总量,为学生留出更多的可支配时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努力将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建设成为网络公开课,同时积极尝试将实习实训软件开放,供学生课后自主操练。

参考文献:

[1]何解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研究及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2):146-147.

[2]芮桂杰.一般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0,10(5):37-40.

[3]罗双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9(6):45-47.

[4]赵静敏.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8(10):3-4.

[5]郭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4(5):168-169.

[6]胡建,宋克慧,彭庆文.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与改革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0(3):34-38.

[7]雷明全.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06-107,117.

[8]陈立乾,高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即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2014,30(2):270-272.

[9]李方.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91-97.

[责任编辑:束仁龙]

作者简介:胡鹏(1981-),男,安徽广德人,池州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振兴计划项目(2013ZDJG15S);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委托重大项目(2012jyzd13w);池州学院教研项目(2012jyxm015);池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13XZLBZ45)。

收稿日期:2015-11-10

DOI:10.13420/j.cnki.jczu.2016.01.03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6)01-0140-03

猜你喜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校政企多向嵌入合作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当前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