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经典”开启名著阅读之门

2016-05-07 18:09许晓颖
关键词:红色经典名著阅读教学方法

许晓颖

摘 要:“红色经典”阅读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精神价值的需要,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读“整本书”,展现宏大的叙事背景;群体阅读,发挥阅读的“场效应”;立体阅读,促使学生真正走进名著;以读促写,同步提升读写能力。

关键词:红色经典;名著阅读;教学方法

“红色经典”泛指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也传承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2014年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提出,要“为学生推荐表现中国人民为了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历史作品,有效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这不仅反映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精神价值的需要,同时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就以我校采取的一些实际做法为例,谈一谈引导学生阅读“红色经典”的过程与方法。

一、读“整本书”,展现宏大的叙事背景

早在1941年,叶圣陶就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明确提出了“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1]的主张。“红色经典”阅读,尤其要采用“整本书”阅读的策略,让学生在完整的历史语境中感受一个时代的革命情怀。

《红岩》是传统红色经典小说,也是我校初中语文组为学生推荐的第一本“红色经典”。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作为学生名著阅读的起点,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符合我们“作品一定是健康的,美的,可以带给孩子正能量”[2]的选书标准,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这本书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特色较为契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节选自《红岩》的课文《狱中联欢》,讲述了渣滓洞里革命者与敌人的斗争。然而,这不足1800字的节选,远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狱中革命英雄的乐观向上、英勇坚韧。只有真正走进《红岩》整本书的情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连特务都感到“乐在其中”的“乐”字有点刺眼,为什么革命者会讽刺敌人用机关枪“保卫”他们的“安全”。有学生在自己的读书随笔中写道:“最近读《红岩》,一翻开书,尽是精彩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好像一下子就被空降到了60年前的重庆。”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是“长征组歌”单元,收录了《七律·长征》《老山界》《草》等经典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坚定、乐观。然而,当学生捧读王树增的纪实文学《长征》,却仿佛跟随红军的脚步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真切感知到每一场战役背后的惊险与艰难,深刻感受到每一个普通的红军所带来的精神震撼。除了《红岩》《长征》,我们也让学生整本阅读《抗日战争》《野葫芦引》《黄河东流去》《解放战争》《林海雪原》等系列作品,让学生从丰厚的文字记录中感受近代革命的风潮,体会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的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

二、群体阅读,发挥阅读的“场效应”

场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学科。我们认为,在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一个复杂的信息交流环境,即“阅读场”。所谓“场效应”,即群体阅读对个体的知识吸收、外部的教学交流所具有的积极影响。[3]我校在备课组系统探究的基础上,在整个初中阶段都开展了“红色经典”的阅读活动,每个年级统一向各个班级推荐相应的书目,每个班级同步开始对同一本书的阅读。这样,“阅读场”就从一个人扩展到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初中阶段。学生们同读一本书,同谈一本书,同写一本书,这样就营造了一个强大的“阅读场”,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期待,并吸引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阅读行为。正如于树泉、吴凌在《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阅读是美丽的,一个班的阅读是绚丽的,一个年级、一个学校的阅读是壮丽的。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共读一本书,这会形成一个多么庞大的‘场!”[4]

对于41万字的《红岩》,一些从未完整读过文学著作的学生曾感到巨大的压力,但当整个班级、年级都开始阅读的时候,这些学生也在课堂之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中获得了巨大的阅读欲望。一旦捧起书来阅读,对于“整本书”的畏难情绪就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越发强烈的读书欲望。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读书随笔中,将《红岩》称为“一本永远不会下架的老书”,认为《红岩》不但要读,还要重读,常读常新。就这样,阅读的“场效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往往刚刚读完一本书,就急切地让老师推荐下一本。有学生坦言自己的阅读经历:“回眸过去的一年,竟然读完了十三套共十八本书,其中有近半都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要知道,我上小学时连茅盾文学奖都还不知道呢!”还有一些学生不仅读完了老师推荐的书目,还自己主动寻找好书,并推荐给老师、同学,比如王树增新近出版的三卷本《抗日战争》,就是学生发现,主动向老师推荐的。

三、立体阅读,促使学生真正走进名著

“红色经典”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传播样式,除了经典作品的再版重印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借助视觉影像时代的媒介工具。比如《红岩》,作为一部由回忆录改编而成的长篇小说,在出版发行之后曾有多个版本的影视戏剧改编作品,这也为我们引领学生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采用了立体阅读,即“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书面材料的阅读方法”[5],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我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介绍《红岩》写作背景的《〈红岩〉档案解密》和当代学者解读《红岩》解读的文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走近真实的先烈原型;其次,我们向学生推荐老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及电视连续剧《红岩》,让学生通过影视视频资源感受《红岩》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对英雄先烈具有更深入、更生动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为电影、电视剧的特定片段改写剧本或重新配音,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融入他们对英雄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对作品更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读原著、读背景材料、看影视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来直观感受作品的内涵。比如,在学生阅读了《红岩》原著之后,我们推荐学生参观重庆渣滓洞遗址;在学生阅读了《四世同堂》之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作品中“小羊圈胡同”的原址“小杨家胡同”;在学生阅读了抗战文学作品之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卢沟桥抗日纪念馆等。这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参观,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作家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也让学生真正走进了作品的历史语境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四、以读促写,同步提升读写能力

读写结合是语文写作教学的传统手段之一。在引领学生阅读“红色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坚持读写结合的做法,让学生通过自由写作读书随笔来分析作品,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个性理解。

以《红岩》为例,七年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书中的英雄形象,但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随笔中的个性阐释比比皆是。比如,有的学生分析人物在特定故事情节中的伟岸形象:成岗被捕时的凛然从容、江姐受刑时的镇定眼神、齐晓轩就义时的壮烈英勇……有的学生分析人物在故事情节中传达的坚定声音:有学生写渣滓洞中的滴血声、挖墙声、机关枪轰鸣声,并说“这都是革命烈士‘信念的声音”;有学生写狱中新年时的欢歌笑语,并说“她们在院坝戴着镣铐跳舞,那是怎样的一种舞蹈?在沉重的脚镣当当的伴奏中、在刺骨钻心的疼痛中,我听到的是不屈的呐喊和永恒的誓言”……有的学生写狱中朗诵《囚歌》的场景:“不要那屈辱的自由,不要那羞耻的苟活,我们都渴盼着——光明的烈火燃尽罪恶。让永恒的生命,化作涅槃的凤凰”……除了从具体的人物分析作品,也有学生从主题、手法的角度深入分析作品,以较为宏观的视角谈阅读感受,同样写出了精彩的读书随笔。

在学生完成读书随笔的基础上,各班定期印发读书随笔范文,通过阅读课、讲评课,教师与学生共同赏析、评论学生的读书随笔,让学生在品读中更深入地解读作品,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比如在品读《红岩》读书随笔时,他们很快能够看到范文中各具匠心的写作角度、脉络结构、文采语言、文体特色等。在生动的课堂交流里,学生们会对一个标题品头论足,会对其中的一个词语玩味不已,会对其中的细节侃侃而谈,也常常会对文章中的观点较雌论雄、争论不已。比如,一学生的读书随笔《微光》就曾在班级里引起热烈的讨论,这篇随笔描写了《红岩》中的无名英雄,并将他们喻为汇聚成熊熊火炬的微光,值得永远的敬仰和纪念。读完这篇随笔,学生们看到了题目“微光”的新颖巧妙和写作角度的独特,又特别赏析了全文使用的比喻手法以及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同时,还有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及中国文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传统……

我们认为,在“红色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双重效果。

如今,以《红岩》为代表的“红色经典”阅读已成为我校名著阅读活动中的突出特色,展现出我校倡导名著阅读的具体做法和阶段性成果。学生在捧读“红色经典”的同时,也逐渐打开了名著阅读的大门。我们坚信,只有有了这样的精神补钙,才能够让我们学生的精神底色多一点敬畏,多一点崇高,多一点厚重,多一点真善美,多一点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204.

[2]于树泉.读书比什么都重要[N].光明日报,2014-12-2(14).

[3]胡斌武.提高课堂教学场效应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1):53.

[4]于树泉,吴凌.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序.

[5]苏玉添.读书的艺术[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3:206.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红色经典名著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智取威虎山3D》多元类型的杂糅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
“红色经典”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验研究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