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之内棋妙无穷

2016-05-07 10:30孙颖华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6年3期
关键词:棋谱棋类规则

孙颖华

现今,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比例的增多,家庭成员结构的变化,溺爱型、保护型、否定型等不正当的教养方式,使得我们的孩子个性张扬、随意、叛逆、自我。可是当孩子进入到幼儿园等群体当中,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如:有时间的限制、按时吃饭、游戏、睡觉、自己收拾玩具等,可以说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然而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中大班幼儿来说,他们身上经常出现思想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而我们在走访小学教师时也了解到:不少幼儿进入小学后也是自由散漫,缺乏自制力,毫无规则意识。因此,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已经迫在眉睫,教师有必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良好规则行为。

棋类游戏是一种新颖有趣、简单易行的游戏形式,也是孩子所喜欢的活动,而且棋类游戏本身就属于规则游戏,幼儿在玩棋类游戏的时候,必须要遵守其中的规则,这对孩子养成规则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棋类活动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我们以我园的特色“棋类活动”为切入口,找出解决规则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主要弊端的对策与措施,探索新时代环境和形势下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新路子,以满足幼儿规则教育的新需求。

一、自制游戏棋谱,理解规则意义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时时处处有规则,规则是行为和活动的准则,我们自由的、有序的生活环境,是建立在相对的规则之上的。要让孩子遵守各项规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解各项规则。幼儿园的各项规则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灌输,反复地说教就能产生效果的,只有让孩子认同并理解各项规则的内容及内涵,他们才能自觉地去遵守各项规则。因此,我们在开展棋类活动时,注重让孩子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自己来设计、规划棋谱,从棋谱上起点、终点的设定、到棋谱中各项规则的确立都是由孩子来商讨确定。如:在棋谱《看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一起归纳商讨看电影时的注意事项:排队入场、对号入座、文明观影等,在制作棋谱时,他们依据这些注意事项,设定了规则,并将其用图片记录在棋谱上:排队买票——前进三格、做错座位——后退五格、节目结束观众鼓掌——再投一次等等,图文并茂的棋谱,激发了孩子对下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孩子自制的图文并茂的游戏棋,非常有利于他们对棋谱中的各项规则地了解,而对规则内涵意义的理解也在制作棋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入到孩子的心中。

二、开发趣味棋谱,萌发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当幼儿规则意识建立后,自然而然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发展了。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新《纲要》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下棋本身就是一种规则游戏,它因为有着挑战性、灵活性深受孩子的喜爱。为了发挥棋类活动最大的价值,我们想到了将棋类活动与孩子的生活相融合,开发了与孩子生活、学习、游戏密切相关的趣味游戏棋。如:在幼儿园,孩子吃饭有吃饭的要求:不挑食、饭菜吃干净、细嚼慢咽等,锻炼有锻炼的要求:快速排队、活动安全、动作有力等,学习时有学习的要求:认真倾听、积极发言、不与同伴讲话等,我们结合孩子一日活动的几个大环节,设计了“我会锻炼”“开饭啦”“大家一起学本领”等与孩子在园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棋;结合孩子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一些社会公共活动,设计了“看电影”“乘坐公交车”“我会过马路”等趣味游戏棋。多样、丰富的趣味游戏棋的开发,将孩子需要遵守的一些规则要求有效地融入在棋谱当中,让孩子在日常下棋的过程中,熟知生活中各种需要遵守的规则,知道规则对于我们生活的作用,从而萌发了规则意识。

三、注重交流评价,强化规则意识

中大班的幼儿正处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中,要让幼儿学会自律,必须让幼儿掌握判断是非的标准,强化他们的规则意识。而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地评价可以激发孩子对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孩子向着更高一层次的目标努力。因此,在棋类活动中,我们不仅引导孩子会下各类游戏棋,更注重创设条件与机会,让孩子相互交流与评价,通过孩子之间的交流与评价,一方面修改和完善游戏棋中的规则,另一方面,孩子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教育了自己,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如,班级内总会有一些规则意识形成较慢的幼儿,这些孩子在下棋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遵守规则的情况,导致同伴之间的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规则意识强的孩子就会强调下棋的规则,让对方明白应该怎样做,当对方依然不遵守规则时,就可以终止活动。此时的教师只需要做一个旁观者,留有空间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甚至可以将这个问题进行全班的讨论。这样,不管是规则意识强的孩子还是规则意识较弱的孩子,都能通过此次讨论,对各项规则更为了解,使孩子的规则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增强其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四、回归日常生活,内化规则意识

教育工作者对于规则的最终期望是希望规则能成为孩子行为的内部参照, 进而转化为孩子自觉地行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理解、练习、深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我们所设计的各种游戏棋,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缩小了的社会,孩子在一次次的下棋过程中,熟知、理解各项生活、学习的规则,但对于孩子来说,从棋盘过渡到日常的生活仍然需要一个过程,他们在棋类游戏中获得的知识以及习得的规则,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强化。因此,我们不仅仅单纯地开展棋类活动,更注重将棋盘上的规则引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如,班里总有一些挑食、用餐习惯不好的孩子,因此,当我们的生活棋“开饭啦”诞生之后,每每到吃饭的的时候,孩子们总会想起所下的棋,加上老师的鼓励和提醒,那些吃饭慢、桌面不整洁、挑食的孩子逐步有了转变。对于一些社会公共活动类的棋,我们邀请家长参与进来,将我们设计的“看电影”“我会过马路”等棋发放给家长,一方面让家长指导孩子下棋,另一方面,也让家长了解各项规则,为他们带孩子到社会实践中进行锻炼打下基础。学校、家庭双方面的协作、配合,使得我们的游戏棋最终落实到了孩子的日常生活,有效地将各项规则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

总之,规则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长期、反复地引导,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利用好我们的棋类活动,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反复实践,一定能使幼儿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并将各种规则不断内化为心中自主、自觉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猜你喜欢
棋谱棋类规则
创意地面棋(体育游戏)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左右十三步
二则
囚犯与棋谱
围棋神童吴清源
棋类游戏
棋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