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比较研究

2016-05-08 18:40郑蓝钦
关键词:比较图书馆

郑蓝钦

摘 要:本文以中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从教育方式、资金支持、空间设计、资源建设这四个方面对中外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进行了比较,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IC的建设与服务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比较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88-2

0 引言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为了满足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与用户的学习要求,创新了一种图书馆信息空间服务模式,即信息共享空间,并在国内外各大高校图书馆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IC的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相比而言,在发展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高校与外国高校的图书馆IC建设与服务之间的差距,进而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IC的建设。

1 信息共享空间的基本概念

Donald Beagle认为IC主要是指在整合数字的环境下,建立在一定的物理空间之上的一种专门提供服务和组织工作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美国教育委员会认为IC主要是指在图书馆中增加相应的资源、软件、计算机实验室等一些能够对图书馆进行访问的资源,将人员、资源以及空间全部都归纳到图书馆服务中去;而我国的学者孙瑾则认为IC主要是指由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建设的一种具有技术设备的一站式信息服务模式,着重强调共享与协调,并对用户的计算机能力和信息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目前对IC的基本概念,业界人士众所纷纭,但是大致的意思是相同的,即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是在图书馆的基础之上,将知识库资源、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等资源进行整合,并在相关的技术人员、指导人员、参考人员、多媒体人员等的共同合作下,为用户提供的一种一站式信息的服务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IC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首先,IC具有灵活性,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要求;其次,IC具有适应性,能很快适应不同的技术开发和环境的变化;再次,IC具有群体性,能够提供足够的协作群体活动范围;最后,IC具有普遍性,每个机器都配置了相应的软件与界面。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各个高校的图书馆服务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再加上用户的学习方法与信息行为在数字环境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需要重组馆藏资源和空间结构,并对信息、教学资源、交流资源进行整合,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在2006年时,我国便开始了高校图书馆的IC建设,并将上海师范大學、中科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等作为图书馆IC建设的示范点。

2 中外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比较分析

2.1 教育方式

图书馆IC的主要作用是设置一个与众不同的环境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促进交流、学习、研究和写作。从国外实践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IC与教育方式有着紧密的关系。这点从美国大学中可以看出,美国的大学没有统一的教材,一般都是由教师列出专业书籍、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相关的报纸等作为教材的辅助工具。如果学生没有读完或者只是阅读了一小部分教师列出的清单,就难以在课堂上参与小组活动,与同学进行讨论,更不用说完成课后作业和通过相关的课程考试了。而IC的建设受到了用户的广泛欢迎,其中咨询人员、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是IC成功建设的重要因素。而在我国各大高校里,学生不需要进行交流和讨论,只需要对教材进行熟读便可以通过考试,因此大众IC在我国的发展比较缓慢。

2.2 资金支持

图书馆IC的建设主要依赖于信息设备,因此这对计算机的软件配置、硬件配置、规模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而基础设施、技术、场地、软硬件购买和升级以及设备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条件。例如,Sheffield便计划投入一千五百多万的资金建设一座新的IC大楼;Calary大学则投入了两百多万美元对IC进行建设。根据IC建设的资金来源报告调查显示,其中有40%左右的资金来源于社会的支持,42%左右的资金来源于国家的专项拨款,剩下18%的资金来源于图书馆建设的专项运行资金。而我国的高校图书馆IC建设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但是由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有一定的限制性,并且我国各个高校将精力全部放在了科学教研之中,因此会将政府的拨款首先用于科研教学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高校的IC建设始终滞后于国外高校。

2.3 空间设计

当前,我国高校建设IC的方式主要有三类,第一,信息共享空间大楼,即把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成为一座大楼;第二,部门式,即在图书馆中设置一个专门的空间进行重新组建;第三,改造型,即在图书馆现有的参考咨询部、技术部以及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进行改建。但是由于空间和资金的约束性,我国的IC建设一般都采用后面两类方式。在国外,都将出入便利的一楼作为IC建设地方,并将学校空间和休闲空间融为一体,同时还建立了多功能的多媒体实验室。而我国却恰恰相反,将IC选择在高层,多媒体实验室的设置比较少等,且IC的会议研讨室只用作讨论和学习,根本就没有配置相应的大屏幕、计算机以及网络连接等。

2.4 资源建设

首先,在信息资源方面上,我国的信息资源有待完善。想要IC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就必须要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协作能力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Calary大学图书馆的IC建设初期便投入了两百多万美元用于购买和改善基础设施,并将大量的资金用于信息资源服务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我国,还是采用常规的电子阅览室,而这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资源不够丰富、种类不齐全、更新不及时等;对于计算机网络设备而言,我国还比较落后,虽然我国与国外相同都提供了电脑、复印机、刻录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但是国外提供的电脑有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两种,而我国只提供了台式电脑,这并不利于学生的使用;在智力资源建设方面上来说,我国的建设进程比较缓慢,我国的IC合作一般都是信息技术部门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而国外却是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馆员、学校的教师、计算机中心的IT专家等组成,力量阵容非常大,因此导致我国IC的建设缺乏强力的智力支持。

2.5 服务方式

在国外,各个高校图书馆IC都提供有小组学习预约服务、技术顾问、参考咨询以及网络服务等,有着相对一致的服务宗旨;而我国只提供了一些比较简单的服务,例如多媒体借阅服务;国外的部门合作具有广泛性,对用户开展的服务项目也比较丰富多彩,而我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并只注重于收藏服务、借阅服务、整理服务等。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外大多数的高校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IC网站,而我国却没有,对于我国而言,IC是从外国引来的舶来品,因此在服务层次、技术水平、计算机数量、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与外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 结束语

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是各个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方向,并且还会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通过对国内外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的分析比较,以及国内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的了解,使我们明白IC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以及用户的需求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国内各个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建设一个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动态的IC服务机制,尽量从最大程度上满足广大师生的不同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许金梅.国内外高校图书馆IC建设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8):23-26.

[2] 曾婷.中外高校图书馆Human Library活动比较研究——以美国阿肯色大学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2(2):66-69.

[3] 付雪平.浅议高校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基于中外高校的对比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5):75-76.

[4] 陈兴凤,王亚飞.中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比较与借鉴[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24-27.

[5] 林昱婷.中外高校图书馆开放模式对比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6):18-19.

猜你喜欢
比较图书馆
图书馆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