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人之本

2016-05-08 18:40黄传翔
关键词:家庭孩子

黄传翔

摘 要:孝,是德之根。一个家庭,血脉相连,子孙绵延。好的品质,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朱熹曰:忠孝持家远...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才会爱他人。孝,是德的具体表现。个人而言,是品质,是礼貌,是修养;社会而言,人人讲孝道,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文明。和顺,和睦,和谐,就能汇聚无穷的力量,调动社会更多积极的因素。家,就能兴旺发达!国,就能繁荣富强!

关键词:孝;教育;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 G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94-2

《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论语.为政》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能,何以别乎?”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韩非子.忠孝》:“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是对孝更深层次的诠释。

从以上古之圣贤对孝的论述,知道孝:一曰:养乐;二曰:尊亲;三曰:改变家庭贫困面貌。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孝”,有更直接的解释:孝,老在上,子在下,意喻,双亲老了,需子扶之。俗话说:积谷防饥,养子防老。就是这个道理。尊亲,就是顺从父母意愿,不执拗。即使父母建议不对,也不要硬顶撞,更不能羞辱父母。事后交流沟通,做耐心地说事摆理工作取得一致的看法,统一思想与行动。帮父母担劳,分忧,解决困难,让家庭生活好起来,让全家快乐起来,是最有意义的,是大孝。

孝的典故,枚不胜举。虞舜:《尚书》载:舜“父顽,母嚚,象傲,克偕以孝,蒸蒸乂不格奸。”汉文帝刘恒,也是一个有名的孝子,在封地代州,母子相依为命,伺奉老母,日月膝下听诲;为帝时,每日下朝都要来问候母亲。若母有恙,他便每次亲尝汤药,喂之。这样的例子,就是在我们的身边,也时常可以看到。

过去,家祖宗祠也有孝的规定。若子对双亲不养或虐待,族长会传其到祠堂:训斥,裸缚,杖责...并令其“整改”,以观后效。

孝,分为大孝与小孝。所谓大孝,就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谋福祉,做贡献;小孝,即为家庭流汗出力,养亲尊亲,友善兄弟姐妹,改善家庭生活。百善孝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汉武帝时,就有举孝入仕的制度。以后一直延续...今天,我们每年都有评全国道德模范。即是对“孝”者,“德”者的肯定与表彰。

孝与悌。悌,讲的就是社会秩序,规范行為,有利于安定和谐。先有父母,后有兄弟姐妹,再到有国家。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长幼有序,行为规一,礼数周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孝悌,也是文明礼貌的具体化。今天,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年龄不同,地位不一,岗位各异,都要尊重他们,称呼上,按辈分或职务称呼;在礼仪上,要礼让谦和,尊老爱幼。

孝与忠。忠,就是竭心尽力,尽心尽责。在家为孝,在国为忠。按制度办,按规定办,不唯上,不唯亲,做事不偏不倚,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对自己工作负责。岳飞,职业:元帅,职责:保境安民。当时,北方大片领土失陷,二帝被俘。收失地,迎二圣,就是他的职责。赵构为帝,重私心,恋帝位,恐岳迎回二帝。几度阻岳北伐,甚至下十二道金牌令岳撤兵...帝惧,恨,岳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忠臣,史册留英名!人民永远赞!而秦桧,善揣圣意,迎帝心,喂私欲,保己荣华富贵,根本不顾国家民族利益与百姓生死。最终:奸臣,遗臭千古!

忠,就是忠于自己的事业,以国家民族广大民众的利益为第一要素。不是唯己之私欲。若上者,有私,违背了国家民族大众意愿,损害其利益,他就不能代表“组织”,或“全体”只能代表他个人,自己。不顾国家民族利益,不分是非,不辨曲直,惟命是从,轻者,是愚忠,重者是奸,助纣为虐。常言道:孝门出忠臣,中华有背梁。

孝与义。义,就是事宜之。所谓宜,就是合符道义,是正义,即正能量,就应该践行,百死而不回。义,是对不公,不平所做的抗争反应。有时,往往要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献出生命。义,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正电子,是人们对“恶”的第一反应。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前进发展的方向。只有一个人有孝心,爱心,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仁,才会全力去维护这种“祥和”,而一旦遇到“丑”、“恶”的东西,才会反击。若人人讲义,社会必安,天下必宁。今天,党中央的反腐,就是铲污土,切毒瘤,强身健体,风清气正,也是为“义”撑腰举旗呐喊。

孝的教育,是无止境的。今天,孝的内容更为丰富,外延更广。其中,思想品德,精神文明就是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年轻一代,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尤为迫切。我们做家长的,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起榜样作用。我们既是孩子的父母,同时也是父母的孩子。我们对待父母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润物细无声啊!

所以说,孝的教育我们要抓早抓紧,从日常生活的琐碎做起。尊重孝敬父母,不但要“听话”,更重要的是行动。知道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艰辛,为他们学习成长,倾注了心血。让孩子们做力所能及的生活“小助理”,洗洗菜,扫扫地,晒晒衣,整理整理自己的卧室、书包。与大人一起,边学边做,父母,边做边教。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加深双方的理解与感情。做得对的,肯定,错的,指正。饭桌上教子,户外散步成“朋友”,若孩子出现不好的苗头,要严厉批评,绝不护短。如与同学打架,要讲透理,《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错了要赔礼道歉。要敢于承认错误,负责人。这样,从细微入手,从点滴做起,“孝”就不知不觉融入血液里去了。习惯好了,行为端了,人人爱,做一个好孩子,难道不是很快乐的吗?

现在,很多家庭,就一个孩子。在对孩子教育问题上,往往重成绩,轻品德,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过于溺爱,不断地满足他们的物质诉求,明知是不合理的,也不拒,孩子甚至对父母吆五喝六,任其所欲。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以我为尊,老子第一,心胸狭,私欲重,难与人相处合作。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家庭与社会,都是不利的,大了,犯错犯罪,是父之过啊!要正确引导与教育。青少年,正处于身体与思想成长期,性格没有定型,思想不稳,易反复,同时,也易栽培,好塑型。教育要常抓不懈,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多正面引导,批评也要讲方式方法。用身边的人与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品德的教育也不能放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孝的宏扬与批评。

孝,最初是母孕子、哺子、有恩、子成,应回报。代代相承,天经地义。这是自然的情感与道义.若统治者,将这自然的“孝”加于天下万民:臣孝君,民忠君。这就不好说了。一者,君恤民,百姓自然拥戴,若君不为百姓着想,甚至压榨百姓,却要求百姓忠君,难矣。致此:古人提出“君为轻,民为重。”因此统治者必须为广大群众谋福祉,而不是做高高在上的皇帝老爷。而父母也不是一言九鼎,应尽哺育之责,成长之责。父母老了,丧失劳动力,子必须赡养,并尊亲重亲。这才是合乎道义的好传统,好家风,真孝道。汉初,孝就成为治国的理念,以“孝治天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毋庸置疑,西方文明的人权平等思想,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人对绝对的“孝”,提出过批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统治者高压下的政治。“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愚昧、愚忠、盲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观,这是本能的,固有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若错的,也要服从,执行,那就是违心的,也是没有人性的。

如何纠正强者的过失呢?《诗经·大雅·民劳》就有:“民亦劳止...”这是最早的文字记载的“谏”。可以肯定,谏,应该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就有的。

谏就是规劝,提意见,提批评。古有言官,御史,他们就是行使这样的职责。但在“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高压政治的帝王时代,谏,很难起到什么作用,更多的是摆设。家庭父有错,又如何谏呢?《论语·里仁》:“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谭嗣同提出:“父子,朋友也。”这更符合现代人的观点。是的,父有错,子也可以纠正,但必须是善意的,诚恳的。孝的继承与发扬,要批评的继承,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扬弃。要理性的,科学的吸取,合乎道义,文明,进步。做到古为今用,外为中用,不断修正,补充与完善。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她植入华夏沃土,精心培育,开花结果。一代一代传承发扬,家兴国强,中国梦,就能实现。

猜你喜欢
家庭孩子
家庭“煮”夫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恋练有词
熊孩子爆笑来袭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