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治疗在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2016-05-09 12:03祁伯祥胡宝莉盛利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致残率头部脑组织

祁伯祥 胡宝莉 盛利平 商 磊 姚 红 朱 磊

江苏徐州市儿童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 徐州 221006

微创治疗在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祁伯祥 胡宝莉 盛利平 商 磊 姚 红 朱 磊

江苏徐州市儿童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 徐州 221006

目的 评价微创治疗在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给予微创治疗的49例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儿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给予保守治疗的48例同类患儿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治疗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率,改善患儿大脑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微创手术;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婴儿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是指婴儿出生8 d后由于缺乏维生素K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出血现象,其中突发性颅内出血是典型表现[1]。治疗方法是决定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中患儿预后的关键因素。我院在常规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3-01—2014-12于我院住院治疗的97例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儿为研究对象,男58例,女39例;日龄27~62 d,平均(35.7±10.6)d;病发至就诊时间1~3 d;均有不同程度贫血,针刺部位出血,血小板均正常,凝血酶原时间>22 s;头颅CT检查单纯脑内血肿29例,脑内血肿并发硬膜下血肿16例,脑内血肿并发脑室内积血18例,单纯硬膜下血肿34例;肝功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CGT)显著增高;常规检查:血红蛋白<60 g/L 11例,60~100 g/L 68例,>100~120 g/L 18例;CT检查示出血量20~40 mL,中线向对侧显著移位48例,侧脑室受压21例,其余为病灶周围局限性水肿;59例起病时伴有发热,余38例无发热现象;75例来自农村,22例来自城镇;97例患儿均无产伤史,单纯母乳喂养,有腹泻症状61例,出生后有明确预防性注射维生素K 2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9),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静脉推注维生素K,输注冷沉淀、红细胞悬液、血凝酶,止惊,并给予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应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等内科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微创治疗,具体操作:患儿头部备皮后,将其置于手术床上,头部固定,用特制穿刺针进行穿刺,根据CT成像及三维合成影像选择出血量最多的中心点作为穿刺点,避开解剖上的重要血管走行部位,根据CT及合成影像定好进针深度,碘伏消毒,0.5 %利多卡因局麻后进针,深度达到后拔出针芯,有血液流出时给予测压,持续引流直至不出血液时做相应调整,仍无血液流出时再次测压,穿刺针固定于头部,然后接上引流袋,虹吸高度定为6~8 cmH2O,引流12 h,无液体流出时拔出穿刺针,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头套固定,每天消毒1~2次,做好记录并做好监护。术后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维持水电平衡、营养治疗、病因治疗以及全身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等,待患儿出现吸吮发射后,进行母乳喂养。

1.3 定期随访 所有患儿均在治疗6个月后进行随访,内容包括体格发育和神经系统检查、头部CT检查及后遗症遗留情况。

1.4 疗效标准 (1)治愈:治疗2周后复查患儿头部CT,血肿完全吸收,脑组织无液化坏死改变,肌力恢复正常,神经系统体征消失;(2)显效:治疗2周后复查患儿头部CT,血肿大部分吸收,脑组织有小灶性液化坏死改变,肌力提高2级以上,神经系统体征显著改善;(3)有效:治疗2周后复查患儿头部CT,血肿部分吸收,脑组织有片状液化坏死改变,肌力提高不到2级,神经系统体征部分改善;(4)无效:治疗2周后复查患儿头部CT,血肿少量吸收,脑组织大片状坏死、液化或囊性变、形成脑贯通畸形等,神经系统体征未改善或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效果比较 [n(%)]

2.2 随访结果 随访6个月复查头部CT显示,观察组患儿血肿完全吸收,1例因病发至就诊时间为3 d,血肿压迫时间较长,治愈后遗留一侧肢体瘫痪;对照组4例放弃治疗后死亡,仅10例无脑组织损害改变,其余34例患儿均遗留后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观察组随访6个月头部CT结果和后遗症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随访6个月头部CT和后遗症情况比较 [n(%)]

3 讨论

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对患儿的生存质量影响严重[2]。据报道[3],维生素K缺乏的发病率为0.68%,由此引发的颅内出血高达75.8%,病死率高达12.5%。一般认为,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妇女饮食缺乏富含维生素K食物是导致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的重要原因[4]。通常情况下,来自于农村的婴儿出现晚发维生素K的比例要高于城镇婴儿。本研究中,75例来自农村,22例来自城镇,证实了上述判断。

目前,文献[5-7]报道,对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对手术治疗多持谨慎态度,但从临床结果来看,患儿预后较差,且多遗留后遗症。有研究主张,对于CT提示存在明显占位症状的患儿建议行开颅手术[8],但由于婴儿体质较弱,难以耐受手术治疗,临床效果不甚理想。婴儿期的脑代谢、脑发育均处于旺盛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代偿性[9]。因此,治疗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及时降低颅内压以消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非常关键。微创手术不仅能够迅速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对脑组织的创伤小,利于脑功能快速恢复。对于病情危重、不耐受开颅减压术以及内科保守治疗不理想的患儿,采用微创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微创手术需要注意几点:(1)手术时机建议选择在出血后的6~48 h;(2)术前定位穿刺务必要精确,穿刺针应该刺入血肿中心,手术抽取血肿需超过50%才能够达到降低颅内压、预防再出血的目标;(3)术后要积极预防并发症,如控制脑水肿,纠正出血倾向和贫血等。本研究中,采用微创治疗的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的致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微创引流清除血肿的实际效果要显著好于药物治疗,不仅降颅压速度快、疗效佳,特别适用于脑疝的急救。当然,对于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应以预防为主,除妊娠期补充足够的维生素K外,在新生儿出生后的1 d建议:足月儿肌注维生素K12.5~5.0 mg/次,早产儿1 mg/次,连用3 d;1月龄时再次肌注维生素K15 mg/次。如此能够有效预防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综上所述,微创治疗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率,改善患儿大脑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李皿,陈娥.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的防治[J].北方药学,2011,8(7):97-98.

[2] 李兴华,王国荣.儿科疾病治疗标准[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19.

[3] 王丽杰,孙莹,颜卫源.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10):946-949.

[4]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999-2 001.

[5] 王清江,郑之卿.临床小儿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07.

[6] 王向东,颉立文.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93例分析[J].甘肃医药,2013,32(1):55-57.

[7]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Fetus and Newborn. Controversies concerning vitamin K and the newborn.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Fetus and Newborn [J]. Pediatrics,2003,112(1 Pt 1):191-192.

[8] 吴寿和,郑海萍,谢柏年,等.创伤性颅内出血患者术中血压水平对术后脑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2):30-32.

[9] 黎淑芬,潘永晃,吴立平,等.微创手术治疗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疗效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4):566-567.

(收稿2015-01-10)

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KC15SH037)

R651.1+5

A

1673-5110(2016)07-0031-02

猜你喜欢
致残率头部脑组织
自动驾驶走向L4 企业头部效应显现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火箭的头部为什么是圆钝形?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
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并脑卒中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