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误区

2016-05-11 06:07孟凡强
党政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误区

○ 孟凡强



走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误区

○ 孟凡强

2 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同志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缺乏全面理解,导致出现种种认识误区,这必然会影响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贯彻落实的力度。因此,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须下大气力在全社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的宣传,尤其要抓好执政党党员干部的学习,使党员干部把思想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中来,走出种种认识误区,不断提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

误区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今后仅注重供给侧而对需求侧实行紧缩

其实,供给与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要素,正如钱币的正反两面,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不能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主流视角正在从关注需求拉动转向同时强调提高供给效率,其实质就是为市场提供更加有效的商品,增加有效供给,以更好地满足需求,进一步扩大内需。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单纯从需求方面下功夫,靠需求管理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的效果在明显递减,已不能有效提升消费水平。只有在注重需求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供给领域,才可以通过增加有效供给进一步刺激需求扩大消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只注重供给而对需求实行紧缩,用供给代替需求,而恰恰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为需求开辟新的道路,进一步为增加需求服务。不能因强调了供给,就认为要忽略需求,供给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有效地满足需求。因此,“需求侧”“供给侧”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是有所侧重,两者应当长短结合,顺势发力,才能有助于推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误区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不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而回归完全自由市场经济

传统的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之所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造成滞涨局面,就是政府过多地干预了经济生活。解决滞涨问题之道,就要反对政府干预,加强市场经济作用,回归萨伊提出的“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理论。因此,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不要政府作用而回归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供给学派在现实生活中的翻版,这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非常有害的。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无论是“里根经济学”还是“撒切尔主义”,在推行供给学派理论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并没有完全取消,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在不断加强;而在实践中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一旦放松,必然带来像国际金融危机那样的严重问题。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绝不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放弃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合理的政策选择区间内,政府通过推进和深化改革提高供给效率,从而有效化解潜在风险。与需求侧管理相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是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宏观调控。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就是要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上述五大重点任务。

误区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仅仅在要素供给方面进行改革

事实上,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日报》在七论经济形势中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包括各种要素的供给和制度的供给等在内的一系列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的完整体系。目前,在供给方面我国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供给侧体制性障碍非常突出,诸如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意识、政府管理体制、财税制度、金融制度、养老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等问题。要突破消除供给侧体制性障碍,绝非仅仅依靠要素供给方面改革所能克服。只有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依靠动力转换,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养老制度改革和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等,才能多点突破消除供给侧的体制性障碍。同时,还应按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通过这五个方面来解决供给侧改革的具体问题。

误区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时之策而非长远之计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性发展的政策,在“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将处在一个突出位置上,将为中国经济未来的行稳致远、健康活力发挥重要作用。从实践方面看,在我国实施多年的以刺激需求为主的政策逐渐失去作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已经触底,未来再延续需求管理收益不高;而作为与需求端相对应的供给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则日益凸显,可以纠正之前的资源错配和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由以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转变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供给、需求“两手抓”,并将更加突出、注重以改革促 供给。可以说,从“需求侧”转为“供给侧”,这个转变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长期战略,而绝非一时之策。

误区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很快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的一切问题

这种简单化、轻易化、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成“万能灵药”的观点显然也是一种认识误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涉及到的问题和改革举措复杂多样,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带来种种阵痛,特别是政策实施与效果显现常常出现明显滞后,而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也有个不断完善、发展的问题,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推进就可以很快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的一切问题的想法,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提出供给侧改革方案需要五个“搞清楚”,正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这就要求在工作方针上要坚持“持久战”,在战术上要打好“歼灭战”,立足当前,立刻行动,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唯有如此,才能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日益提高,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得以全面提升,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和障碍得到根本解决。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泰安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张 敏)

改革与开放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