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音乐

2016-05-12 21:06
音乐爱好者 2016年4期
关键词:记谱马尔科协奏曲

《BBC音乐》

BBC Music

2016年2月号

《记谱法简史》是一篇非常优秀的音乐史梳理文章。它从三世纪写在一张莎草纸上的赞歌说起,进入十二世纪宾根(Hildegard von Bingen )时代,这位神奇的女性是帮助实现完美音准(perfect pitch)的关键人物;十三世纪后,节奏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十五世纪的世俗音乐更强调自由度和戏剧性;十六世纪,我们迎来了相对精准的器乐记谱标准,然而一般乐迷不会料到,即便到了记谱法较为完善的十八世纪的亨德尔时期,谱子上的许多必要元素仍会被略之不顾——如表情、响度或颤音记号都不太齐全,这也反映出在巴洛克音乐的实践中,自由度依旧很大;十九世纪是强调精准的时代,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拉赫玛尼诺夫的《肖邦变奏曲》,杂志给出配图,每一小段的演奏表情都被拉氏齐备标注,可谓苦心孤诣;而到了二十世纪,乐谱则重新成为了想象力的天下,抑或说,那是作曲家和演奏者合作耕耘的一方田园,瞅瞅约翰·凯奇的钢琴曲就知道啦!

约翰·亚当斯,这位卓尔不群的美国作曲家对全世界影响广泛且深远,但他一直拒绝被归类。亚当斯的歌剧选题常植根于当代事件,或对一些古老神话进行“现代加工”,故而往往会引起争议。杂志首推他的四张唱片:《震教徒之环》《小风琴》《尼克松在中国》和《得道在大苏尔》(The Dharma at Big Sur),而名气更大的《原子博士》则不在名单之列。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6年2月号

弦乐评论名家波特(Tully Potter)执笔,侃侃而谈苏联的一代小提琴名家柯岗(Leonid Kogan)。他勾勒出了柯岗一生中的几个重要节点:1934年,他第一次听到海菲茨的演奏,心醉神迷;1941年,在莫斯科首次登台;1947年,成为布拉格大赛的(并列)第一名,演奏曲目是卡伦·哈恰图良(阿拉姆·哈恰图良之侄)的奏鸣曲;1951年,在接到斯大林命令后十天参加比利时的伊丽莎白女王小提琴比赛,以一曲帕格尼尼协奏曲获得冠军;1955年的他步入事业巅峰,竟在莫斯科的一个乐季里上演了十八首协奏曲。在波特的眼里,柯岗最上乘的演奏除了那些俄系协奏曲,还包括了德奥的室内乐作品;若在DVD中挑选,他觉得,最佳的非那一枚1976年纪念肖斯塔科维奇(七十冥辰,即刚刚逝世一年)的现场音乐会莫属!在肖氏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里,“柯岗庄严得像小提琴家中的王侯!”

当代作曲家栏目聚焦奥地利人采尔哈(Friedrich Cerha),他今年已然九十高龄。采尔哈最知名的成就可能是整理、重新配器了贝尔格《璐璐》的结尾,不过按杂志提议,采尔哈的乐队作品《镜子》(Spiegel)才是他对先锋音乐更重要的贡献。作曲家的人生经历起伏错落,如战时虽入伍,但两度离岗,据他回顾,那是一段堪比小说情节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指挥家尼科莱·马尔科(Nikolai Malko)出生于乌克兰,是苏俄时期的指挥巨人,但如今却被一定程度地遗忘了。他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的学生,执掌过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往后看,他还培养出了穆拉文斯基等人。马尔科的录音向来少见,即便有也多为俄系作品。最近,来自BBC广播库存的老录音在Lyrita厂牌下重获发行,让人欢欣雀跃。唱片收录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七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和全套《斯拉夫舞曲》,以及他棒下不多见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至今市面上仍无第二套能比Lyrita新片更全面地记录着被人冷落的马尔科伟大艺术的唱片。

猜你喜欢
记谱马尔科协奏曲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从有量记谱法到工尺谱
作为文化的记谱方式
基于律制、调式、记谱及社会学角度的中西方音乐元素比较
海浪协奏曲(上)
新西兰碰鼻礼
海浪协奏曲(下)
记谱法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