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相同素材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

2016-05-14 19:52黄鸣��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醉翁亭醉翁亭记说明文

黄鸣��

一篇优秀的作文,通常都要有丰富的素材作为支撑。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对同一素材不同层次的挖掘,将之运用到不同题材的作文写作之中,写出不同类型的作文,表达不同的主题,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学生素材相对不足的问题。本文选择《醉翁亭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素材的解读,阐述同一素材在不同作文中的运用。

一、对《醉翁亭记》中的人物素材进行延伸

一篇好的记叙文,一般都要有明确的主题,思路要清晰,中心要明确。而想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对素材进行挑选,找到其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素材中和学生想要表达的主题联系比较密切的内容加以拓展和延伸,将之突显。而剩下的内容则要适当地进行压缩,让之处于补充地位。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对之进行简单地调整,让他全面地为学生想要表达的中心服务,杜绝照搬原文现象的发生。

面对《醉翁亭记》这样一个写作素材,学生想要在此基础上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记叙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一点加以延伸,向纵深挖掘,理清欧阳修此时境遇的前因后果,找出其为何“饮少辄醉”。以此内容为中心,为原点,加以扩张,向外发散,给其增加相应的故事情节,完善构成,优化语言,让其逐渐成为一篇情节完整的记叙文。

二、从《醉翁亭记》中提取合适的论点

一篇好的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教导学生学会提炼论点。而根据《醉翁亭记》这样一个素材写作议论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素材可以归纳出论点。一般情况下,学生总结出来的论点要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论点和素材保持一致。其论点内容不能脱离素材内容,要和素材的指向相同;二是学生提炼的论点还要注意和自己的知识储备接近。想要写好一篇议论文,除了明确独特的论点之外,还要有足够的材料支持论证。这就要考验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对材料的组织能力。所以,学生在总结论点的时候,须要考虑自己在素材方面的积累。不能论点提了出来,但是在论证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论据进行论证。那样一来,提炼出来的论点就会毫无意义。

对于《醉翁亭记》这篇古文,学生想要从中提炼出合适的论点并加以严密的论证,就必须找出具备议论性内容的素材点。学生在运用这一素材的时候须要对核心观点的内容做出详细的论证,之后从中得到表明文章主旨的提示语、总结语等,通过这些语言来联系材料和观点。对《醉翁亭记》来说,其总结语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通过对这一语句的分析,学生们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太守的与民同乐思想,以及太守豁达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等,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解读,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观点,而这些观点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写作论点。结合这一素材,学生所需要的是联系自己掌握的材料,挑选其中的一个角度进行论证。在这一过程中,须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哪一个论点,学生都可以选择其中之一,都要有鲜明的立场,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三、对《醉翁亭记》中的景物做说明性阐述

说明文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一个事物或者表明一个事理。对于中学生来说,接触到的说明文并不是很多,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此种体裁的作文教学也并不受到教师重视。但是,作为中学生接触到的主要体裁之一,教师必须对说明文的写作教学做更加全面的分析。联系前文的论述,一片高质量的说明文作文,必须把想要展示的事物或者想要讲明的道理给读者讲清楚,让读者对说明文想要说明的内容或阐述的事理有比较细致地了解。

《醉翁亭记》中大量的篇幅都在介绍醉翁亭的构造和四季以及一日之中的景色变化,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学生大致能掌握醉翁亭的外观和景色的变化,以及蕴含在景色变化背后的一些人生哲理。尽管这些文字大多都是记叙性的,但是学生也可以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之做出调整。用说明性的语言来重新编排这些文字和内容。醉翁亭是一个事物,有其自身的结构,在四季和一日的光景变化中,醉翁亭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学生可以此为切入点,在《醉翁亭》这一文章的基础上,向读者详细地介绍醉翁亭。

一篇好的作文,无论是哪种体裁,都必须要有明确的中心。面对一个素材,教师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引导学生把素材和作文的主旨联系在一起,彰显作文的主题。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体裁而灵活应用好素材,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多写、多练,在练习中不断提高,否则,哪怕学生掌握了方法,也难以在作文中得到应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夏港中学(214442)

猜你喜欢
醉翁亭醉翁亭记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醉翁亭历代重修记比较研究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从洛阳花到醉翁亭,他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两个精神故乡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游紭琊山醉翁亭有感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滁州醉翁亭园林历史变迁及其特征探析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