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2016-05-14 17:43陈清森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全球化

陈清森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中,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僵化、管理模式落后等现象非常突出,高校管理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缺陷。鉴于此,主要论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以期可以为高校健康、有序发展并早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全球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9-0001-03

自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重新恢复高考政策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也持续发生改变,从而跟上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深化并不断加以完善,这不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同时更重要的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促使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主要动力。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民族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教育体制管理又是先驱力量[1]。

如今,全球经济不断深化,国际贸易往来变得更加频繁,各种文化不断碰撞,而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也在全球化进程中更为融合,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模式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同样,全球化发展不但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高等教育需要继续深化改革,迎合时代发展潮流,创新管理体制,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中不被淘汰,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早日将我国的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很多一流大学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时间很短。我国的高等教育几乎是从近代开始的,在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以及维新运动中,我国才真正建立起第一所大学即北洋公学,之后在1898年又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随着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提出,清政府建立起一批新式学堂,同时也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但是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挽救清政府衰亡的命运,随着清政府的灭亡,很多新式学堂也随之倒闭,只有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了下来。在中华民国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步入辉煌,出现了很多闻名世界的大学,其中包括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这些高等院校为我国后来的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涌现出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同时也给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在我国很多知名大学都是在那个时期所建立起的大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大学发展,创办了一大批新型高等院校,在1952年党中央对于国内高等院校进行重新调整、合并,出现了很多钢铁、冶金、地质、林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专门院校,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1966—1976年期间,高考被取消,高校停课,红卫兵猖獗一时,我国高等教育停滞不前并有倒退发展的趋势,很多教育体系都遭到了破坏性冲击。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重新使得高等教育发展走上正轨。在“九五”期间,为响应“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教育部启动了“211工程”以及“985工程”发展计划,主要目的在于建设起一批世界一流或者是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重点大学,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发展格局也正式形成,高等教育开始平稳发展[2]。

二、全球化背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要求

1管理制度方面的市场取向要求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时必须要满足市场机制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在市场取向方面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降低高校所需的拨款资金总量,实现高校资金独立,加以市场竞争模式,强化自身业绩发展;二是促进政府主导之外的办学机构发展,给私立高校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三是吸引更多的国外自费留学生,努力拓展海外教育市场。

2管理观念方面要具有兼容并包与自主创新意识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因此首先就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兼容能力。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民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习俗,而大学承担着传播文化的使命,所以要想让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在大学校园中相处融洽,就需要大学自身可以包容多种多样文化习俗,能够求同存异。此外,在文化多元化同时也需要高等教育在管理方面能够具有创新意识。文化多元化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文化选择,各种文化观念、政治观念都交融在一起,相互碰撞、糅合,最终形成被大家都能够广泛接受的文化理念,这些不同的文化理念都一股脑地涌现在大学校园内,具体是否与本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相一致,结果也是不可知的,而自主创新则能够让高等教育在管理方面不论面对何种文化类型都不至于迷失,始终保留自身特性[3]。

3管理体制方面要减少政府干预,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大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各种文化得到传播、融合,如果用政治的手段强势管理,势必会制约大学的发展,同时也会有失公允,与高等教育的本质相背离。所以政府需要减少对于高校管理的干预,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实际上,国外很多知名大学,如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都是私立院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高校办学具有更多的自主决策能力。

4管理模式方面要实现网络共享与透明化

信息网络的发展给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打下了很好的技术基础,而社会管理也需要有相应的转变,所以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也应做出一些调整。之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对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分析时多数是人工进行的,管理效率非常低,而网络化的发展使得高校在信息管理方面更加智能、便捷,同时也赋予信息发布更多的空间自由,公众也能够具有更多的知情权。这就需要我国高校在管理模式方面加强网络共享建设,使得信息能够更加透明、公开。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困境

1重视计划忽略市场,在管理理念方面存在偏颇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制度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市场机制很快便建立起来,同时也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2003年,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各个行业不断实现市场化,我国高等教育行业也向着市场化方面推进,但是由于教育具有一些独特性,所以改革进程并不彻底,在管理理念方面依然有着很多偏颇之处,严重妨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序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在管理方面具有很明显的重视计划忽略市场的倾向,这对于高等教育在管理方面的公开、公正原则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建立起一个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改革力度不大,导致先前的计划理念一直难以彻底去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合时宜的情况,如:一是在办学体制方面,依然以国家办学为主,在社会资源方面法律保护措施不足,导致高校办学水平不高;二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依然是政府部门掌控,资金也主要由政府提供,没有合理的竞争机制,而政府又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重点大学办学中,那些二本三本院校几乎很少得到政府资金支持,导致不同高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三是在高校生源配置方面,由于政府重视程度有所倾斜,使得学校等级更加明显,因此排名靠前的高校理所当然能招到优质生源,而排名差的院校生源也相应很差,不平等情况越发突出;四是在就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很小,如自由选择学校、专业转换等,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五是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因为社会理念已经根深蒂固,短期内很难转变,因此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仅仅注重学生的毕业院校,而非个人实际能力,使得毕业生在择业时遭遇到不公平对待[4]。

2忽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等教育难以有序发展

我国教育理念中,一直以来都重视以物为本,忽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使得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产生偏颇,高等教育也难以全面、有序地发展下去。这一理念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教学规模的扩大,而忽视育人的根本要求,使得高校毕业生连年增长,但是毕业生质量却持续下滑;第二,注重大学的派生作用,忽略了育人作用,导致文化传播被极大地削弱,大学功能出现严重失调;第三,经费投入方面过分注重硬件建设,而忽略了软件建设,使得高校校园内高楼林立,教学设备更加先进,但是师资水平却一直停滞不前,学生的思想水平没有实质性的提高;第四,在专业选择方面过于注重学科教学,而忽略了人文教学,使得学生思想变得更加懒惰,人文价值缺失,同时教学内容不思改进,学术研究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性[5]。

3集权现象严重,高校管理模式过分僵化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也进行了相应改革,赋予高等教育相对而言更多的自主权,让不同地区政府以及大学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办学,提高大学的综合实力,凸显出高校自身的发展特色。中央实行放权措施,但是省级政府却实行集权模式,由于省级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思想观念落后,方式方法过于陈旧,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很多漏洞以及不足,这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序发展。

4重视人治忽略法治,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严重的人治理念,特别是在封建王朝时期,皇帝处于万人之上的位置,一言九鼎,这种观念极大地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管理进行了很多改革,但是重视人治忽略法治的思想观念依然非常突出。人治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的管理与未来走向都同管理者自身的喜好、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当管理者更换时,大学的管理模式也相应发生改变,致使很多管理工作都难以开展下去。此外,高校管理还不注重法治,这就使得很多管理工作没有相应法律制度可依,或者是依法不全、执法不严,导致管理模式混乱,高校按照以往的管理经验进行运转必然会扼杀掉学术研究所必需的创新性,大学生也会思想僵硬,缺乏创造性。

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出路

1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

一是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高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主要就是将学生放在第一位,首先就需要高校教师能够以身作则,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高校管理在改革进程中,只有始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让改革成功进行下去,同时这也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是要注重“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和而不同”一词中的“和”主要是强调高校管理者要以平和、开放的眼光吸收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认真分析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与缺陷并加以改进,促使高校管理水平能够得以提高,使得中西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融会贯通。而其中的“不同”主要是指不能全盘吸收其他大学的管理理念,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高校还要有自身的管理特色,不能迷失自己[6]。

2建立起健全完善的教育管理模式

一是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都要转变自身职能。中央政府应该强化对于高校的管理并完善宏观调控,也就是在管理方式中要逐渐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管理手段需要由之前的计划以及行政干预转变为组织协调、评估监督、统筹管理;在调控内容方面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校发展规划、经费预算与安排计划,建立起相应的教育机构体系、质量监督管理标准以及各类学位证书颁发标准。而地方政府则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加强地方政府统筹管理,增强地方政府的统筹能力。在近些年,我国各个地区的高校都在持续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而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也得到了对于该地区高校管理的更多统筹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校管理的主体会由中央向地方转变,只不过是要让地方政府不再单纯起到执行作用,而是要有更多的统筹权,让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配置,并与当地经济发展步伐相互协调,但是归根结底都应该使得高校自身得以充分发展,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

二是要落实高校的法人地位。首先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吸收借鉴西方知名大学所采取的委托代理措施与契约理论,建立起高校和政府之间的契约合同关系,同时运用法律制度来明确规定高校在专业科学设置、招生及人事管理方面所具有的自主权范畴。政府部门也要督促高校按照相应的法律条例来制定出高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使得高校管理工作能有法可依,尽量避免高校管理工作过度依赖人治,保证高校管理能够体现自主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此外,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提高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衔接性、灵活性[7]。例如对于传统的招生模式以及考试制度加以改革,不断完善高校自主招生机制;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使得高校不断得以自我完善;充分发挥社会在高校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等。

3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高校管理制度虽然不断强化并完善,但是依然有很多缺陷,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要始终坚持“刚柔相济”与“内通外联”的发展原则。

“刚柔相济”主要是把管理体制当中的严格性与管理氛围的轻松性结合起来。在高校管理中一定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一是核心制度。应当正确分析高校和政府以及社会三者间的关系,让高校能够很好地落实自主管理与学术管理措施;二是一般制度。不断健全学术管理中的民主制度,让当前的高校权利分配更加民主化,防止出现集权情况,同时要提高学术在各大高校管理中的地位;三是具体制度。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建立起权责明确、分工详细的高校法人代理制度、科研教育制度、学术运行机制、学科建设机制与人事管理机制,在强化各大制度之余,还要明确强化机制的目的不在于最大限度管理与约束学生,而在于利用制度的建立来起到解放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激发出学生内在潜力的作用。所以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一定要凸显出人文精神,同时使得民主精神能够发扬广大,充分反映出学生的根本意愿,在各项制度执行当中,也要尽量使得执行人以及接受人都心情痛快,没有不满心理。

“内通外联”原则即是国家管理部门在制定相关的制度时应该进行多方协商与交流,同时也要和国际先进的高校管理制度相互衔接、连通。“内通”要求高校管理制度中涉及到国际商务、教育、出入境等内容时,应当同各个部门多加协商交流,尽量降低不同法规相互间的冲突;“外联”要求在保障我国教育主权的情况下,按照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教育的一般原则,对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原则加以完善与改进。

五、结束语

总之,面对全球化发展背景,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要不断加大对于教育管理方面的投入,提高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我国高校管理与国际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具有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3,(9):1—7.

[2]邓光平.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5):4—6.

[3]张端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1):4—6.

[4]刘小强,彭隆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5):7—9.

[5]何屹.高等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日本专门学校制度为核心的考察[J].日本问题研究,2009,(1):30—34.

[6]陈红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56—57.

[7]胡伟娟.全球化时代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学周刊,2015,(22):4—5.

(责任编辑:朱 岚)

猜你喜欢
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