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2016-05-14 23:45吴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创新绩效评价

吴雷

摘 要:在对国内外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相关研究进行较为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开放式创新的内涵和开放式创新的行业源起研究,总结开放式创新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的区别,以期为我国企业开放式创新决策和实践,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SFA;创新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9-0148-03

一、引言

哈佛大学Henry W.Cheshrough教授(2003)研究发现,由于企业一直依靠自身力量,无论是创意产生,还是研发、商业化等过程都实施内部化,即封闭式创新,导致大量创新成果积压,不能及时进行商业化,最终导致尽管在创新上投入巨大,但原先处于行业领导地位的企业并未从创新中获利。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开放式创新,认为旧的创新模式已不再适用于新的经营环境,企业在开展创新活动时,除了考虑内部产生的创意外,还应结合外部的创意,在商业化过程中同时使用内外两条市场通道[1]。此外,没有寻找到商业化途径的内部创意也可以通过外部渠道实现市场化,由此获得收益。目前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创新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1—5],本文通过对开放式创新研究文献进一步梳理,以期加深对这一前沿领域理论研究的认识,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二、开放式创新的内涵

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加大了各种资源的流动速度和范围。企业的创新模式正在从封闭式创新(Closed Innovation)走向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开放式创新可以理解为传统垂直一体化的对立面,开放式创新是指为了加速内部创新模式的形成,企业可以通过内外两方面的有价值知识进行驱动,商业模式被认为是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最终来源。开放式创新的内涵包含以下三方面:

(1)企业边界的可渗透性。开放式技术创新与封闭式技术创新在边界渗透性的研究方面正好相反,开放式创新认为企业利用内部和外部的创新思想、内部和外部的市场途径是非常有效的[1]。由于内部研发过程中存在研发目标实现、新产品商业化以及新产品获利等方面的不确定性[6],通过企业边界的渗透性可有效缓解这些问题:①企业边界的渗透性更有助于选择好的创意,事实上创意的来源和确定对整个创新过程影响最大。②企业通过外包研发或出售相关技术,大大降低因技术失败或退出带来的其他相关风险。③企业通过边界渗透提高对新兴技术和前沿市场的认知,从而降低市场商业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边界的可渗透性在开放式技术创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创新网络动态性。开放式创新网络之所以要具有动态性是因为外界创新资源具有异质性。影响选择企业创新合作战略决策及合作对象的重要因素,即公司规模、研发投入及研发资源互补性等异质性因素[7]。由于企业在技术、文化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导致同业市场的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时,应该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创新网络,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复杂多变性。

(3)创新网络的知识共享性。创新合作网络成员间的协作与信任是开放式创新网络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8]。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家越来越相互依靠,结果就是企业间合作,合作依靠的就是网络中彼此的知识和能力,即知识共享正是开放式创新产生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三、开放式创新的行业源起研究

为了维持和提高生产活动效率,早期的研发活动在很多产业都超出了需求(Chandler 1990)。因为每家公司的研发活动常常是不同的,对研发的投资也是不同的。戴维·莫威利为美国制造业合作研发实验室的增长提供了说明,并且认为这是因为相对于通过市场的组织创新的成本而言,公司内部的组织创新成本在增加(Mowery,1983)。企业通过内部研发的技术储备库来扩大市场规模,运用多年累积的知识来创造新产品。内部研发的规模和范围带来的好处就是产生了纵深集成化的创新模型,这种模型标志着企业的研发活动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再通过开发新产品、市场推广、经销商分销、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方式不断自我完善。在早期的文献中已经提到有关这种模型的缺点,认为由于存在知识外泄等因素,因此企业获取知识的价值能力大大降低[9]。

如前所述,如不能通过企业内部商业化的模式来冲抵企业内部研发所产生的知识外泄的风险,那么企业的研发组织面临极大的挑战。在一些例子中,这样的技术会授权给其他公司,但是在大部分案例中,这些发明就等着被内部开发,或者等着被这项研究的支持者带离公司并发展起来。这有利于创新的积累,但不是针对自己投资开发的公司,而是那些能够获取创新利益的公司,譬如施乐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Smith and Alexander,1988;Chesbrough and Rosenbloom,2002;Chesbrough,2002)。

与此同时,另一种研究在基于组织的外部技术的重要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Nelson和Winter(1982)模仿公司的决策来寻求自己组织之外的技术。Cohen和Levinthal(1990)提出了公司内部研发和外部研发两个方面,同时表明内部研发关键能力是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知识,并把这种能力称为“吸收能力”。内森·罗森伯格提出为什么公司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开展基础研究,并认为这项研究能提高公司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那些不能利用这种外部研发的公司可能处于严重的竞争劣势。冯·希伯尔定义了知识的四种外部资源:①供应商和顾客;②大学、政府以及私人实验室;③竞争者;④其他国家。奥维·格兰斯特兰德指出:在新领域建立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需要内部技术活动与外部技术获取有机结合。Patrick Vock(2008)认为开放式创新实质是商业的内在驱动,它对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意义。

如果企业自己不能(或者不愿意)发展自身的吸收能力,他们可以利用战略联盟来获得这种知识,或者可以利用互补资源来开发那些知识(Gulati,1998;Nooteboom,1999)。这种联盟或者网络的方法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很普遍,比如生物技术。Crowther和Cheshrough (2006)研究表明,开放式创新模式在被绝大多数传统产业所尝试。从现有研究来看,包括Laursen和Salter (2004)对英国制造业的研究、 Mildred (2004)对壳牌石油等公司的研究、Jacques Bughin和MichaelChui(2004)对丹麦玩具制造商乐高公司的研究等都发现,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已经突破高技术行业的局限向多行业发展。Rigby和Zook(2006)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通过运用通用性、资金来源、关联性、创新密集度和市场波动等指标,来衡量创新企业及其所在行业运用开放式创新的适应性。

从国内的研究状况看,学者们目前已借鉴和介绍国外研究成果为主。对于开放式创新的应用研究目前还主要集中在高技术行业:如郑小平(2007)指出对任何行业企业而言,不管是资源流入还是技术流出,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都是对技术所有权和技术使用权的追逐;杨武、申长江(2005)以飞利浦公司为例探讨了开放式创新的运行机制;任寒青(2006)通过对UT斯达康和中兴的发展转型研究发现,开放式创新是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保障;郑刚、何郁冰(2008)针对中集集团的案例探讨了如何通过开放式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陈劲、王鹏飞(2011)通过对中控集团EPA创新项目的案例分析,基于过程的观点,详尽地探讨了企业该如何进行“选择性”开放式创新。我们发现,国内对于开放式创新的行业研究开始涉及中国的制造行业。

四、开放式创新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的区别

开放式创新理论的产生伴随着人类学习创新过程的悠久历史,并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商业史学家们在合作研发实验室不断增多,一级知识产权法不断完善前,就已经证明了创新的广泛市场(Lamoreaux et al.,1999;Lerner,2000)。鉴于以往学术文献的贡献,开放式创新体现了创新研究从局部向系统、从点状向网状、从一维向多维拓展的趋势,开放式创新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进程,具有推动创新理论发展的强大内动力。

第一,外部知识对创新的理论起到了一个有用的、互补的作用。公司是创新的轨迹,并且其内部活动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尽管之前有关于“吸收能力”的理论,但是专门的吸收能力理论也从来没有指明内部和外部创新资源之间的平衡应该怎样,在开放式创新中,外部知识与以前的内部知识发挥平等的作用。

第二,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中以商业模式为中心。在封闭的“天才”模型中,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组织中创新的商业模式。相反,他们的重点是确保“最好的和最聪明的人”,并且相信如果是世界级的研究人才,而且有足够的经费,他们将在自己的公司内研究新技术并进行商业开发。但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中,这些企业很积极地从公司内部或者外部搜寻人才来为其商业模式提供资源,开放式创新模式认为,公司内部的发明不受当前商业模式的限制,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市场。

第三,之前的理论很少或者没有认识到知识和技术流的有意外流(对比不刻意的外流知识,称为“外溢”)。即使公司吸收外面的知识,那也是为了自己内部的发展、生产及销售。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中,外部的技术流允许公司让那些内部没有一个清楚的途径进入市场的技术寻找到外部途径进入市场。这样,公司内部的商业途径要和那些能使新技术进入市场的外部途径相竞争(比如能创造附加值的知识产权许可、风险投资以及外溢知识)。反过来说,这些外部途径能够提供正在出现的或者被忽视的技术或者市场机会的重要证据。这些途径应该被认为是真正的选择,而不是传统的利用净现值方法来进行项目预算(Brown,1970)。

第四,在创新市场中中介机构的兴起。当中介机构已经作为一个相关领域被重视,比如技术联盟(Nooteboom,1999),他们现在对创新有直接作用。随着创新过程越来越开放,中介机构市场已经出现,当事人可以在不同的层面进行交易,而这些交易以前只能在公司内部进行。同时,一些专门的公司会提供信息、机会甚至财务支持来促使交易发生。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这是很难解释的。

总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都将向开放式创新方向转变。但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发展路径以及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要素和模式等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龚敏卿,肖岳峰.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11,(4):12—19.

[2]高良谋,马文.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J].管理世界,2014,(6):157—169.

[3]何郁冰.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动态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3—12.

[4]葛秋萍,辜胜祖.开放式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研管理,2011,(5):43—48.

[5]张峰.开放式创新实证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5):52—59.

[6]王珺,侯广辉.有限外部化:技术进步对企业边界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81—87.

[7]陈秋英.国外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2):196—200.

[8]朱朝晖.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技术学习动态协同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4):99—103.

[9]范如海,蔡海霞,李星.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差异性与绩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5):46—51.

(责任编辑:陈 树)

猜你喜欢
创新绩效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