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故事法与情境教育

2016-05-14 10:05彭执中
中国教师 2016年9期
关键词:开元西游记小猪

彭执中

开元故事法,主张根据孩子的兴趣与需要选择或创作故事,核心理念是:“仁爱共勉,忠诚表达,情境共鸣,多元宽容”。本文主要介绍如何用开元故事法为孩子做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是让人在真实的、模拟的甚至是想象的情境下学习,是一种生动、具体、有效的学习方式。采用情境教育,最好能够兼具趣味。

先举一个例子。我的女儿开元5岁时学加减数,算得不大好,又不大愿意做练习。我和她说故事,以她喜欢的公主和小动物做主角,故事中有需要计算的生活情境(如买东西),她便明白计算确实有用。而且,我习惯以互动方式说故事,在故事情境中当小动物向公主求教时,开元乐于把自己当作公主,回答计算问题。这些故事,她每次听完后会再听,也就等于开开心心地做了很多道题,这就是情境教育。

此外,我还会和她玩角色扮演游戏,她扮老板,我扮顾客买水果,老板自然要算买的水果花多少钱,需要找零多少,这也是情境教育。当她大一点时,我和她玩“大富翁”游戏,到超市买东西计算货价……这些都是情境教育。

当然,我和开元说故事,玩游戏,一起购物,都是普通的亲子生活,主要不是为了教她算术。为孩子做情境教育,要有玩游戏的心态,以过程与乐趣为重,不要强求实时的教育效果。

故事教育

让我们先来探讨故事教育的原理吧。一般人都喜欢听故事,小孩尤其喜欢。用故事与小孩沟通,等于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沟通,自然容易接受,并乐于参与。故事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今中外,各民族都有大量的故事,形式包括神话、历史、戏剧、小说、寓言、童话等。怎样教孩子形成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道德品格?除了透过文化习俗外,故事教育是最好的方法。故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人物,主角通常是正面人物,其高尚及成功的形象容易令孩子认同及向往,启发他们向善。反之,反面人物的卑劣及失败的形象,会为孩子所不取。

用故事让孩子学习,犹如让孩子做算术题目,要多做才有效果。关键是,不仅要教,而且要让孩子真的学好,最好是开开心心地学。如何才能做到?这就需要因材施教。

个性化的故事教育

我和很多家长一样,会跟孩子说一些经典故事。我们认为这些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可是他们却不一定喜欢,未必明白其中道理。例如,我和5岁的开元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她不大喜欢,认为愚公不应该移山,也不觉得这个故事可以鼓励恒心、毅力。

而且,很多家长也会发现,用故事做教育有以下困难:(1)孩子不愿听;(2)孩子愿听但不投入,听后没印象;(3)孩子没把道理与知识内化。所以,很多孩子虽听了故事却没有明显的教育效果。

要想解决这些困难,我创立了“开元故事法”,提倡个性化的故事教育。开元故事法的突出之处,在于它最强调按照孩子的兴趣与需要选择或创作故事,强调故事要个性化,即针对特定的目的和处境,用孩子最喜欢的形式与内容投射角色,达到最好的效果。

其实,好故事实在很多,但照本直说,孩子不一定喜欢。比如,用孔融让梨的故事谈兄弟礼让,这本来很好,但如果家中只有一个孩子,他又不喜欢(甚至憎恶)吃水果,这个故事就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如果用孩子喜欢的人物,如喜羊羊,效果就会比较好。可以说,喜羊羊把巧克力让给懒羊羊,孩子便会明白,与亲友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好的行为。

孩子各有喜欢的人物,如超人、白雪公主、汤玛士火车、高达、恐龙等,参与我的故事工作坊的家长便可以用这些人物编故事,情节就是生活情境。例如,在寒冷的冬天,超人听妈妈的话出门时穿厚衣,威风凛凛;怪兽不听,结果着凉病了。

简言之,用孩子喜欢的人物,配上他们感兴趣的情境,会容易令孩子投入角色,产生共鸣。

孔融让梨的故事,孩子听一次也会嫌多;但喜羊羊的故事,便要一听再听。家长可以今天说喜羊羊让图书,明日让积木,一直说下去。更可用喜羊羊与灰太狼这对人物,放在不同的情境中,一好一坏,自然有对比,有冲突,便有故事可说。我自女儿3岁起,每晚会为她即兴创作故事,都是系列故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比赛的故事,可以说上几个月,总是一个守规、合作、勤奋、重友情,另一个则否,孩子听多了,便会有正确的态度及价值观。

系列故事在教育上的好处,是让孩子重复经历相似情境,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事互动与探讨

开元故事法很注重以故事互动做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孩子可自行定出故事人物及发展情节,发挥创意。

我与一群小孩子说故事时,通常会问他们喜欢什么人物,然后按人物,如公主和三只小猪的特征实时配上一条主线,如助人精神最可贵,随意找出一个冲突情境或难题,如三只小猪谁最有本领,然后和小朋友互动创作,透过冲突或考验等情境,如危难或比赛,印证主线。其间,小朋友可以定出随后出场的人物,如谁要吃小猪,或谁做比赛的裁判及部分情节,如小猪如何解困或竞争,甚至做出结论,如谁最有本领及原因为何。孩子会在故事互动中经过思考自行发现道理。

故事结束后,家长可就故事内容加以引导,以不同的角度及观点提出问题,启发孩子思考并鼓励他们发表意见。家长在互动的过程要抱着多元、宽容的精神,以开放的态度聆听孩子的心声。我为女儿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她觉得愚公不应该移山,但是我并没有要她改变看法,而是问她认为这个故事有什么意思。她提出两点:一是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必听其他人的意见;二是别人做错了也不要嘲笑,所以智叟不应该嘲笑愚公。我觉得很有道理,不禁想:究竟谁知道列子写这故事时,是否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意见要尽量给予肯定、赞赏,让他们受到鼓励,愈来愈乐于思考及善于表达。这种互动方式,十分有趣,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表达及创意能力,增进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透过互动故事与讨论,孩子才能思考及表达,把道理及知识内化。

隐喻与经典

开元故事法以能引起听者共鸣或感动的情境触动人心。情境可以反映高尚的人性与成就,令孩子向往感动;可以反映痛苦与不幸,令孩子同情、感动;可以反映现实中听者的类似情境,令人共鸣。

故事情境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更可以隐喻孩子现实的情境去说故事。例如,孩子在转学前显得焦虑不安,家长可以说个小猪搬迁到新农场的故事隐喻这一情境。在说故事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与孩子互动,问他们小猪为什么害怕、如何帮小猪等。

有些经典作品,既有孩子喜欢的人物,又是系列故事,也可用作情境教育。我特别推荐《西游记》。当然,我们可以按照《西游记》的原著内容跟孩子说故事,更可以善用《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情节隐喻孩子及现实生活。事实上,孩子容易有情绪及人际关系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跟孙悟空身上所表现出的问题差不多。孙悟空本来就像小孩一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社会规范,在取真经的过程中,经历很多困难和磨炼,学会了做人处事,懂得了人情世故,最终成为斗战胜佛。这就像是一个小孩子逐渐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开元故事法主张用孩子喜欢的人物去说故事,孙悟空就是一个很多小孩子喜欢的人物,用这一故事很容易令孩子投入,产生共鸣。表1为孩子常遇现实情境与《西游记》中的情境。

通过上述故事可知,《西游记》虽是旧故事,但只要选择得当,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情境,便会让他们宣泄不满情绪。在故事中,孩子会脱离自己的局限,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此外,家长多给孩子讲故事,也会逐渐地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透过故事互动,令亲子沟通更加融洽,增进亲子关系。

开元故事法提倡以故事做情境教育,让孩子学会知识,发现道理。家长既可以用孩子喜欢的人物配以生活情境编故事,又可以用经典作品如《西游记》说故事,发掘其中的寓意。要想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便要用系列故事,采用故事互动与探讨的方式,让孩子多思考、多表达,把道理及知识内化。

(作者系澳门大学教务长、开元故事法创立人)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开元西游记小猪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可爱的小猪
西游记
西游记
小猪家着火了
西游记
也说“开元”钱
“开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