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键在实践落实

2016-05-14 10:05孙建辉
中国教师 2016年9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发展

中国教师:林教授,您好!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被提升到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上。您一直在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问题,那您是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的?

林崇德: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质是对“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一教育最根本问题的反思与追问。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科学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规律,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遴选与界定核心素养指标,确保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二是时代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的遴选要面向未来,反映时代发展需求,体现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三是民族性。核心素养的研究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特色,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和历史文化特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教师:近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给出若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这些核心素养中,您认为最为关键与核心的是什么?

林崇德:为了提高组织成员国的国家竞争力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促进个体为适应全球化社会而获得自身圆满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7年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简称DeSeCo)项目。在OECD启动核心素养研究之后,又组织12个国家(奥地利、德国、美国、法国等)开展核心素养相关研究,提交本国报告,随即带动世界各国和地区(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热潮,推动本国或者本地区教育改革和测评的发展。

在我们进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国际比较研究时发现,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的核心素养研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如OECD、我国台湾与日本主要侧重实现成功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等侧重促进终身学习,新加坡等侧重促进个人发展,美国等侧重内容、目标与途径相结合,但整体呈现出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相统一的趋势。这四种取向虽不尽相同,但最终均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自主发展(自主性)、社会参与及互动(社会性)、文化学习(强调人类智慧文明成果的掌握与运用、精神生产工具的使用等)三大领域。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首先要求尊重人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性,要求培养学生能够发展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的素养。其次,人的社会性要求个体必须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社会、国家乃至国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参与。要实现个体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必须以一定的工具或符号为媒介,如语言、数学等,这就是我们强调的文化修养,也就是文化性或工具性。文化修养是个体自主发展和参与社会的必要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各领域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基础,互相补充,在不同的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领域内的具体指标也紧密关联,循序渐进,从而构成一个严谨且具有前瞻性的结构体系。

中国教师:您曾在《从智力到学科能力》一文中提出学科能力模型是影响教育标准制定的核心环节。从学科能力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实都是在回答“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这一教育根本问题。那您是如何从学科能力研究转变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

林崇德:过去30余年,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生的一般能力(智力)、学科能力、跨学科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开始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考虑“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或者说“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此时,教育部启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工作。总的来说,当时的情况可以用“接受任务、明确意义与组织队伍”12个字来体现。

开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工作,就是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化与细化。第一,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工程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第二,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大力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其中,国力竞争中,要将表层生产力水平竞争转化为深层人才为中心的竞争,使得核心素养可解决两大问题:个人自我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而且,很多国家和地区将核心素养放在教育改革的首位。第三,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效果还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课程体系需要重视顶层设计。

因此,从面向未来、立足现实与文化传承等方面入手,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与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组成联合攻关项目组,共96名研究人员参与,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总体设计,进行6个子课题研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政策、国际比较等进行研究和实证分析,召开专家研讨会,进行意见征询,达成共识,进而建构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

中国教师: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当作国家发展的前瞻性战略问题,可见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您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有哪些功能?

林崇德:作为一套有系统规划设计的、指向21世纪的育人目标体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将逐渐地从多个途径和多个角度引导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

具体而言,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指导课程改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基于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可以指导课程的变革与推新,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指导各学段和各学科课程目标之间做好垂直衔接与横向整合。第二,指导教学实践。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克服目前存在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现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三,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反映了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期望,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需要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地努力。第四,指导教育评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学习结果乃至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

中国教师:在学科教育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关键在教师,这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哪些新要求?

林崇德:现在,教师不能仅教知识,更要“敬业爱岗、关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在《师魂: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一书中,我提出了这16个字。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总书记在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即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那么,新时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必须是“四有”人才,懂得教育规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以德育为先,贯彻教育部出台的有关核心素养培育的文件。

其实,核心素养的落实,关键在校长,主体在教师。只有有教师,才能更好地落实与执行核心素养。没有校长与教师队伍,核心素养很难得以落实。

中国教师:课程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校课程体系研发时要注意什么?

林崇德:在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研讨会上,不管是综合组,还是学科组,每次开会时都在讨论如何才能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学科素养的要求相结合。例如,山东省某宣传部副部长曾撰文说,进行数理化教学时,必须突出“德”。现在,所有的学科教育都要突出“德”,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到立德树人,所有的学科教育都面临这一任务,而作为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综合表现的核心素养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可以说,课程中心的工作很艰难,难在如何融合。

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目标的落实和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需要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习三个领域内不同核心素养的整合作用,以文化修养的不断积累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支撑条件,最终主要反映在学生的社会参与及互动过程中。为了在核心素养体系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精神,我们也系统梳理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关于人才培养的素养要求,分析了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

从全球经验来看,核心素养已逐渐成为一套有系统规划、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完整育人目标体系,其目标指向未来挑战、社会与个体发展需求,核心内容是学生发展的素养框架指标,关键环节在于实践落实。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发展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