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6-05-14 11:42王秀花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感悟朗读

王秀花

【摘 要】本文论述了古诗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配乐吟颂、增强积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推敲词句、培养悟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借助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赏画、绘画能力;扩展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关键词】古诗教学;人文素养;朗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一、配乐吟颂、增强积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古诗文,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它高度精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美。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古诗教学中将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欢快优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复吟颂,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体会,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通过雄浑的音乐带给学生一种气势磅礴的美。通过配乐先声夺人,让学生感受到美,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涵的美,从而逐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推敲词句、培养悟性,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与今已大相径庭,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很有必要反复推敲。

如《游园不值》中的“值”字,学生容易认为作者本来要去游园,结果连花园都没能进去,只看见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这次游园很不值得。这时,教师就应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深一步:作者进不得花园,确实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想象到了满园的春色,想象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出这是诗人游园得到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诗人会感到怎样?学生就明白这里“不值”应理解为没有遇到。通过这样一番推敲,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

古诗文诵读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实践行为。在吟诵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不要用分析代替学生的吟诵,而是让学生在吟诵中自悟自得,在自悟自得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自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关键所在,这如同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外因虽然好,但内因不起作用,外因也是枉然,而自悟恰恰是内因起作用的表现。所以,自悟能力的培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因为预习是感悟的前提,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可以粗略的领悟作者的观点、情感,获得与作者初步的沟通,而这期间教师应指导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俗话说:“闻千曲不如操一曲”,课堂中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说”让他们在“说”中进一步领悟古诗文中所包含的种种人生哲理、人生理念、人生体验,以便更清楚的解决预习时的疑问。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无非是借用这个例子让学生去领悟作者的取材、命题、立意、组材等方面的技巧。进而来体味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从而来指导学生写作与做人,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诗文恰好是这样的典范。

三、借助画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赏画、绘画能力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仅是一首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搞清如此美丽的春色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依次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船。再通过细读,搞清作者画此图时的观察点及各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赏析后明白作者的观察点在草堂,首句写屋外近景,平视黄鹂绿柳。次句写远景,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写天上的景物,仰望鹭上青天。第三句远眺西岭千年积雪。末句又由远及近,写到家门外的千帆待发的船。然后深钻,明确各景物的特点,并体会图画的色彩美。接着让学生动笔画一画诗所表达的内容,将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选其中画得较好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从而将教学推入一个高潮。学生不仅能说出诗意,而且通过析画、绘画、赏画,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人文主义认为,教育应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而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

在古诗文的吟诵中,培养学生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是我们开展吟诵活动的最终目标。吟诵古诗文,它的显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视,但实际上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更为重要,更为长远。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修炼和熏陶,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完美的人格。正如魏书生所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我们深信,随着学生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自然会把思想认识转化落实到行动上,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出美好的人生。

四、扩展思维,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在古诗教学时,应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咀嚼精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教学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时,为了培养学生体味含而不露的文字能力,通过诱导学生寻求句外句,悟出诗人“不说出”的哲理,设计问题。如果把上句“不识”换成“要识”,即要识庐山真面目,想想下句该怎么说?学生就能立刻回答出“就得走出庐山”或“要身在庐山外”,然后问这两个句外句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想象,使他们获得诗人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

五、运用多媒体,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古诗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体会古诗高度精练的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外,还有个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了解诗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地理位置或风土人情等。学生所处的时代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差很远,他们不可能理解古时的许多事。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当时的环境,介绍当时的地理位置。这样,学生易于明白诗中的方位,诗意自然易被学生理解。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先用图片介绍黄鹤楼,然后问诗中为什么用“西辞黄鹤楼”来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出示当时的地理位置,黄鹤楼在西边,孟浩然要去的扬州在东边,所以用了“西辞黄鹤楼”。

应该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古诗文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个载体,大量、自主、长期地吟诵古诗文,无疑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感悟朗读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