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2016-05-14 19:56梅新影
党史文苑 2016年8期
关键词:蔡和森唯物史观革命

梅新影

[摘要]蔡和森作为中共早期杰出的代表之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仅积极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且还极力主张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国情;他主张创立无产阶级政党,并要求党坚持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不懈的探索。

[关键词]蔡和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贡献

蔡和森是最早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积极向国内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创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并以唯物史观作为党的根本。回国后,蔡和森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实践,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积极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面对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少年蔡和森树立起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他和毛泽东等人一起创办新民学会,组织学习先进文化思想,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9年底,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在法期间,他积极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一名爱国主义者逐渐转化成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首先,制订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计划。蔡和森在赴法勤工俭学后通过读报学习法文,获得了不少有关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知识。他给在国内的毛泽东写信说:“看报渐有门径,各国社会运动消息,日能了解一二”,“我在法大约顿五年,开首一年不活动,专把法文弄清,把各国社会党、各国工团以及国际共产党,尽先弄个明白”[1]p33。当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的实际成绩达到了原定计划后,开始更加专心致志地阅读和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其次,“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向国内进行宣传。在抵达法国蒙达尼后,蔡和森用半年多的时间,译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列宁的《共产主义“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一些重要著作,这些译著在留学生中广泛宣传。1920年6月,蔡和森把撰写的《法国最近的劳动运动》寄往国内,报道本年5月在法国发生的以铁路工人为主的同盟大罢工。文章传到国内,对国内工人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再次,与国内同志交流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在法国积极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他还与国内的同志交流自己的想法。在1920年8月13日给毛泽东的信中,他详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组织共产党的主张。在同年9月16日给毛泽东的信中,他明确提出在国内成立中国共产党,并就建党理论、方针、原则进行详细讨论。蔡和森给毛泽东的这两封信,较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思想,影响了国内的毛泽东,对毛泽东在湖南的建党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最后,教育留法勤工俭学的同志,帮助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蔡和森不仅注重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真理,而且还注重实践。他在法国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把一部分留法青年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影响下解脱出来,团结一致地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当时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西欧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正在兴起,法国国内各种思潮流派较为活跃,各种主义学说四处传播。在留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中,也存在着各种思想倾向,他们信奉各种主义,尤其以信奉无政府主义的为最多。鉴于这种情况,蔡和森为了把大多数留法青年团结起来,共同进行革命斗争,他同向警予、肖子昇、李维汉等商量,决定把在法国各地的新民学会会员邀请到蒙达尼聚会。1920年7月6日至10日,蔡和森以及新民学会的会员在蒙达尼公学的教室里举行了5天会议。蒙达尼会议纠正了一些会员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最终大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最忠诚的信仰。

二、坚持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国情

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他的唯物史观开始形成。在给毛泽东的信中,他说:“现在世界显然为两个敌对的阶级世界,学说亦显然划了鸿沟。自柏拉图统御以来的哲学思想(人生哲学、社会哲学),显然为有产阶级的思想。其特点重理想,轻生活,重精神,轻物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显然为无产阶级的思想。”[1]p67在深刻揭示这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对立后,他强调要“肯定唯物观,否定唯理观”[1]p68。蔡和森的唯物史观在回国后进一步成熟。他不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而且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国情。

首先,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蔡和森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后,便用它作为分析中国国情的利器。他认为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是在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的基础之上的。在深刻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蔡和森对中国社会性质作了自己的科学判断。他在《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一文中说:“在现在半封建的武人政治之下,无论哪派军阀财阀得势所形成的资本主义,总不外是‘恐怖的资本主义。”[1]p88在中国共产党内,蔡和森最早提出了“半封建”这个概念。在《统一、借债与国民党》中,他指出:“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早已处于半殖民地地位”[1]p107。在这里,蔡和森指出了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报告中,在阐述中国社会现状以及党的现时任务时,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资产阶级及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有解放无产阶级的责任,并且负有民族革命的责任”[1]p795。因而,蔡和森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必须要走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别的道路,别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其次,分析中国革命性质。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正确判断,蔡和森也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在《反对敦请友邦干涉中国内政》一文中,蔡和森说道:“中国国民革命运动惟一的正规:对内是打倒军阀,对外是打倒侵略中国、扶植中国的帝国主义”[1]p260。在《中国革命运动与共产国际之关系》中,蔡和森明确指出了“中国三十年来的革命运动”,“是幼稚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1]p283;同时也指出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一面打倒国内的封建势力,一面反抗外国帝国主义”[1]p284。之后,在《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前途》中,蔡和森再次强调:“中国革命的动力和革命的阶段虽有明显的变化,但是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权革命”[1]p989。由此看出,蔡和森认为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最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蔡和森曾在上海居住,除了担任《向导》周报主编,也在上海平民女子学校以及上海大学当老师。在他任教期间,主要讲授的是社会进化史。在授课时,蔡和森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大量引证古希腊、罗马、日耳曼、埃及以及中国的历史资料,并作详尽的论述,从而深刻地揭示人类社会按照历史规律发展的必然性,揭示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最后出结论说:近世社会之必然崩溃,“世界革命的成功,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蔡和森认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我们才能赢得革命的胜利,人民才能从水深火热中摆脱出来。

三、积极探讨创立中国共产党事宜

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四种利器,分别是党、工团、合作社和苏维埃,其中党是无产阶级的首要利器。他说:“党(社会党或共产党)是发动者、领袖者、先锋队、作战部,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神经中枢。”[1]p56因此,他积极从事共产党的组织工作,也对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首先,强调在中国必须成立共产党。蔡和森认为,当时的中国人民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进行社会革命,而进行社会革命最紧要的任务就是按马克思主义原理改造中国,并且建立中国共产党。1920年8月,在法国的蔡和森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而“社会主义必要之方法”为“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1]p56,“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1]p56。同年9月,他在给毛泽东的另一封信中明确提出,在国内“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至此,蔡和森较系统地提出了建党思想。

其次,阐明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在党的性质上,蔡和森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必须是无产阶级的性质,它应该把工人阶级当作自己的阶级基础,它应该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乌合之众不行,离开工业界不行,中产阶级文化运动者不行(除非他变)”[1]p59。他认为,中国建立共产党应该按照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模式,建立一个与俄国相一致的共产党,也就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

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蔡和森提出,由于我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使得我党的指导思想必须要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指导,这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自己的科学性和阶级性决定的。

在党的革命方法及奋斗目标上,蔡和森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可以通过十月革命的道路,通过阶级战争的方式,即彻底革命的方法来取得战争的胜利,进而使无产阶级获得政权,像俄国那样建成社会主义的国家。

在党的组织原则及党的纪律上,他认为党的组织应该要集中统一,而且必须要集中统一,这样才能发挥大的作用,集中起来力量大。关于党的纪律,蔡和森认为必须要有严格的纪律,严格的纪律才能约束人,才不至于使党成为一盘散沙。

四、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探索

由于领导了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同北洋军阀政府驻法公使以及法国政府的坚决斗争,蔡和森于1921年底被法国政府驱遣回国。回国后,他到了上海,由陈独秀和陈公培作为介绍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一直留在党中央工作。回国后的蔡和森对中国国情的把握更加深刻,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

首先,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和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启发下,蔡和森认为中国革命不可避免地要爆发。要革命,就必须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他把中国国情和俄国国情作了一个比较,认为两国的情况差不多,所以他认为中国革命要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是改造中国的对症之方。他还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所谓懂得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者”梁启超、张东荪等人贩卖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货色的罪恶阴谋,指出他们宣传的“社会主义”不过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东西罢了,与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毫无共同之处。蔡和森如此坚决地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透彻明了的认识,是与他到法国后热心考察和研究法国及西欧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分不开的。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建党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重视农民游击战争。中共六大上,在关于农民、土地问题讨论中,蔡和森简单明了地描述了农民游击战争的伟大前景。他提到了以下几点:一、游击斗争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形式,不但在南方,北方亦如此。二、只要发动广大群众,割据局面就有可能。关键是要正确解决土地分配和政权问题的关系。蔡和森坚决反对张国焘的所谓“土地分配的全国形式”,蔡和森认为“部分的政权和部分的没收土地,这在斗争中是可以的”。三、农民游击战争的出路不只是创立割据局面,不只是组织农民武装和建立红军,最后一定要发展到占领城市,发动城市工人,推翻反动统治,推翻帝国主义。这样,农民的胜利才能巩固、永久。再次,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要推翻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绝不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所能够做到的,必须建立起革命的联合战线,这是由当时的国情决定的。蔡和森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国家统一与革命势力的联合》中指出,“只有革命势力联合才能推翻军阀割据、内乱频仍的残局而拯出人民于水火”[1]p869,并强调“共产党人不是为自己的或阶级的利益不愿意退出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而是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统一,不能退出此战线”[1]p870。他强调了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问题和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他主张实行国共合作,但要保持党的独立性,同意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主张与国民党建立党外联合战线。

最后,较早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参与领导革命的实践中,蔡和森认识到要在中国顺利推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须要以马列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及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他是党内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参考文献:

[1]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彭月才

猜你喜欢
蔡和森唯物史观革命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近十年来国内蔡和森研究动向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