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贯彻“四个全面”的路径选择

2016-05-14 19:56滕进芝
党史文苑 2016年8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立德法治

滕进芝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作为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支撑和路径选择,也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各项事业的方向盘与指向标。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社会发展生力军的重任,要以“四个全面”为着眼点,在坚定理想信念、敢于突破创新、培育法治文化、强化责任担当等方面担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四个全面”立德树人责任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把握和深刻剖析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彰显了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邃厚重的责任担当意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支撑和路径选择,也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各项事业的方向盘与指向标。高校应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增强使命意识和担当情怀,自觉把党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贯彻到教书育人工作的全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生力军。

一、坚定理想信念

仰望星空,看到的是理想的光辉;脚踏实地,思索的是现实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引领人民追求幸福、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生活的旗帜,是广大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推动力,更是激发包括青年学子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催化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承载着中华民族矢志不渝追求复兴梦的探索与辉煌。正是在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理论的形成和制度的确立,有了日渐清晰的描绘与蓝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了更多的期待与信心。虽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是一字之差,但它彰显的却是理想接近现实时的自信与魄力。这种自信与魄力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的蓝图已然在我们的面前铺展开来,面对这样一份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的神圣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但在教师队伍中,持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拘泥于自我利益或家庭世俗生活的小圈子、受网络负面言论影响缺少政治定力等缺乏理想信念的情况并不少见。广大教师应及时意识到这些情况的危害,在摒弃各种错误倾向中坚定理想信念;应自觉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以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指向,牢固树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远大理想和人生信念;自觉把党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贯彻到育人工作的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使命与担当;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扎实的理论学习和高度的思想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同时还要以自己的行动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倡导者和传播者,让学生在牢记理想信念的同时,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1]。

二、敢于突破创新

30年风雷激荡的伟大变革,30载波澜壮阔的民族壮歌。30年来,我们独立自主,艰辛探索,以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亿万中国人万众一心的激情演绎,将民族复兴的主题铺陈为举世瞩目的国家传奇。这段飞速跨越的历程和势不可挡的崛起,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与冲击。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飞速跨越的历程,必然是一个机遇不断涌现、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痼疾、时代痛楚叠加交织的过程。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不是对改革本身的否定,相反,却增加了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全面深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尽管复兴的道路布满险滩与暗礁,但“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和气魄,依然奏响起扬帆破冰、引领奋进的改革最强音。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还是支撑和展现中华民族弛而不息发展势头的不变逻辑。面对如此强劲的改革势头和改革力度,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当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校勇于承担责任与使命的重要体现。

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旨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用简单的24个字划定出新时期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与道德规范。同时,核心价值观为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确立了根本的价值依据和价值标准,标定了新时期“德”的科学内涵。“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德就是立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24字之德,树人就是培养对核心价值观有坚定信仰的实现中国梦的追梦人[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能量的重要途径。

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总书记在履职时的真诚告白成为各项改革举措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则是人民群众对教育领域的美好诉求。这些诉求既是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层驱动力,同时也是以人为本价值导向的彰显,能够真正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教育改革思路、制定教育改革举措,进而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前,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涉及教育公平、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保证教育领域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就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以让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来规划路径、铺路搭桥。要直面矛盾、勇挑重担,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上,想办法、出实招,攻克一个又一个教育难题。要善于运用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让人民群众走近、走进、走深教育改革,使各项教育改革举措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更加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3]。

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升为基本着眼点。对高校而言,立德树人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任务,包含着多重价值指向,不仅要立引领社会发展之德、立学生和谐成长之德,还要树创新创业之人[4]。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尤其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5],因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着眼点。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提升要克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创新创业素养的提升不是帮助学生开公司、赚大钱,而是着力于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这种人不仅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意识和创业能力,还具备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而这恰恰是全面深化改革对人才最迫切的素质要求。这种人才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引导。我们应该将创新创业素养的提升作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使其成为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提升要加强价值观的引导。创业不应该是对金钱和财富的迷恋,而是基于对改变和创造的诉求。这种价值理念的传递要贯穿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升的始终。再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提升还要与人生理想教育有效衔接。只有将创新创业素养的提升融入到人生理想教育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业志趣,让学生在素养提升的同时确立起正确的职业目标和创业追求。

三、培育法治文化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法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石。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宝,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柱石。只有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才能获得稳固的法治保障。

然而在现实的法治实践中,依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与法治精神相背离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都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着社会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等核心价值理念,整个社会还远未形成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不仅要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为法治根基,更要以内心自觉对法律的尊崇与敬畏为精神内核,即要以法治文化的培育为价值支撑。只有通过培育法治文化,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进而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定法治信仰,才能使法治成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提供内在动力与精神保障[6]。

法治文化的培育关键在于形成法治个体。法治文化培育,人人是生态,人人是环境,公民素养是法治文化的具体展现[7]。培育法治文化、提升公民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法治文化的建构,最终落脚于塑造与中国制度相适应、与现代法治相融洽的高素养公民。因此,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意识。法治精神是现代法治文化的思想内核,也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目标实现的精神基石。只有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等法治精神法治理念真正铭刻在每一位公民的内心里,法律才会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自觉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来。高校作为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意识的思想高地,一方面要发挥思政课普及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做好思想文化和教育宣传层面的工作,让青年成为推动法治文化培育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对法治文化培育的滋养作用,增强法治文化培育的道德底蕴。同时,还要在治校办学、日常教学管理、师生交往等方面注重培养师生讲规则、重程序、追求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法治意识。只有在每一个法治个体身上形成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契约、规则、平等意识,从依附性的臣民人格走向相互尊重与承认的公民人格,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才可能得到切实的尊重与维护[7]。

依法办学与以德育人紧密结合。“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大学作为立德树人的专门机构,要把依法办学和以德育人结合起来。首先,要培育崇尚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对法治的崇尚缘于公民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敬与信仰,只有树立并自觉践行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才能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执法,才能保证公正司法、捍卫宪法法律尊严,也才能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8]。其次,要建设富含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以德育人离不开文化的熏陶、浸润、渗透和感染,培育法治文化、提升师生素养就必须打造富含法律精神的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依法办学的治校实践中,还体现在领导干部破除“人治”传统、打破“人情”陋习的每一次努力中,更彰显于全校师生一言一行的细小场合中。因此,建设富含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需要每一位成员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点滴行动的细流汇聚起法治文化的长河。再次,干部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培育法治文化,提升法治素养,学校的全体干部和教师要以身作则,带头学法、模范守法、善于用法。很多情况下,干部和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学生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中倘若没有法治精神,大学就没有法治文化,也就不可能实施有效的法治教育[9]。

四、强化责任担当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对一个拥有8500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如何管党、治党不仅是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更是时刻不能松懈的根本问题。“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10]因此,“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0]。

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既契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对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迫切要求,也彰显了新形势下明晰的党员意识、自觉的责任担当和昂扬的精神状态。纵观中国发展的每一个瞬间、追求民族复兴的每一个脚印,始终伴随着执政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自觉与担当。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正视现实和正视自我基础上的勇于担当和勇往直前,更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坚定执着和高度自觉。

高校要想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火车头”作用,也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

一要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道德修养上下功夫。“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以知识、重视知识领域的无限扩展,更重要的是培育“有灵魂的人”、注重学生德育修养的累积。教师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以德施教,做好学生的道德榜样,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秉持正确坚定的价值观念,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道德高尚的教师还要有尽职尽责的职业操守和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怀,要真正热爱教书育人这份神圣的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二要在认清发展形势和提高使命自觉上下功夫。个人承担历史责任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对于客观历史环境和条件的认知和判断,二是对于主体自身能力和使命的自觉与承担[11]。因而,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是什么就成为广大教师强化责任担当的基本前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新创造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空定位,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体的布局和思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厚重的历史任务,如何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人,接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必须思考的严肃命题。广大教师既要清晰地认清中国的发展形势及未来走向,也要明确自身肩负的职责使命,在不断努力和开拓进取中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历史重任!

三要在示范和践行上下功夫。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位教师躬身实践,以身作则。既要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又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对实践中产生的关键问题予以正面认识和回应;还要在可喜成绩之上,看到不足,沉心静气,从理论走向实践,用扎实的行动在立德树人的工作岗位上汇聚起实现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社会发展生力军的重任,更要在坚定理想信念、敢于突破创新、培育法治文化、强化责任担当的具体实践中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9).

[2]汪咏国.甘肃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讨会一等奖论文.论文集[C].2015.

[3]周旭.把握五个坚持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调查研究,2015(8).

[4]龚成.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与实践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2014(11).

[5]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

[6]张铭书.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治文化建设路径思考[J].行政与法,2015(9).

[7]方兰欣.法哲学视野中的法治文化建设[J].长白学刊,2015(5).

[8]吴潜涛,张新桥.“四个全面”视域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5(6).

[9]龚克.高校要培养法治中国高素质公民[J].中国高等教育,2015(1).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柴宝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青年责任[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5).

责任编辑/陈 洪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立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严以修身”先立德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