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16-05-14 08:43廖灿
艺海 2016年8期
关键词:工作过程服装设计高职院校

廖灿

〔摘 要〕 基于当前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从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职业技能大赛,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平台等,就教学改革提出一些见解和思考,以求使改革真正让学生步入社会实现无缝对接,真正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

〔关键词〕工作过程 高职院校 服装设计 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职业生涯发展基础较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我院服装专业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专业建设为重点进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以提高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走内涵发展、特色创新发展的道路。

一、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

目前,我国逐步从“世界制造中心”向“世界创新中心”转型。为增强世界竞争力,服装行业已广泛应用先进的技术。随着服装行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主要是技术管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人才需求相当旺盛,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的服装产业正处于重大的行业升级和产业地域调整的关键时期,懂设计、精制作、会管理、善营销的一专多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仍大有用武之地。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近年在服装设计与工艺行业短缺技能型人才达40万人,迫切需要大量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作加工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尤其是操作技能型人才,如服装打板师、样衣制作师、跟单、质检等。同时,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一方面需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具有良好的质量和效益意识及产品检测评估能力。能够运用服装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合理选取服装设备、服装加工的相关要素等,具备良好的文化和专业素养。

二、服装设计培养理念与思路

服装专业团队和行业专家通过对“珠三角”区域的服装企业进行调研,科学分析服装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制定出符合广东地区特色的我院服装专业建设理念:凝聚智慧,实践创意,以素质教育提升人格,用设计实践培养人才,构建以“创造性+技能型”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以行业标准为指导,贯彻“素质为本、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在尊重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按知识、 能力、 素质结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体系。突破普通高校着重学科建设,强调高职院校“创造性+技能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在学院课程改革整体思路的指导下,构建了“有教养”即素质课程,“有本领”即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的课程模式,“技能、知识、素养”三位一体,实现“有教养、有本领”的我院育人目标和社会承诺。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与研究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服装专业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综合性知识,指完成一个项目或者工作任务的历程,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过程。

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讨论与研究,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将部分课程进行整合,构建新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在: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完整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进行教学。如第四学期我们进行完整项目化课程教学,服装专题设计216个学时,通过引进企业真实项目,专业教师和企业设计师组成教学设计团队,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引导、训练、沟通、修改等多个环节来完成。

具体实施过程,首先由教学设计团队共同进行设计主题的落实。2014年第二学期,与广州市尚善服饰有限公司合作开发2015年度可爱亲子装项目。此项目为公司实际开发项目,贴近服装企业实际,通过学生主动实施实践过程,学生拿到项目后,进行市场调研,收集资料,在同类亲子装、童装、女装品牌中展开调研,教师在此过程中组织引导,使学生在其间根据项目要求来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逐渐形成岗位职业能力。

调研、企划方案制定与落实后,教学团队与学生进行灵感大爆发与整合。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怎样做效果更好?”共同讨论符合亲子装、可爱感觉的元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确定方案后找面料,完成设计稿。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在保留个性特色的同时找到与企业的切合点,通过项目任务的反复推敲,学生在不断体验中慢慢形成经验,积累经验,现实自我提升,形成应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最后由企业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考核与评价,优秀作品直接参加企业定货会。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设计、打板、样衣等相关工作,有教养、有本领,职业生涯发展基础较好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等岗位特征。因此,实现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才能更好地保证服装教育的方向性。

1、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提高综合素质。院校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不断挖掘合作企业,我院在校企合作中,分别与广州越界服饰有限公司、广州市尚善服饰有限公司、香港花姿悦国际服饰集团有限公司等开展真实项目的产品开发,同时把这些项目融放到服装专题设计和服装毕业设计中作为选题供同学们选择,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做项目的积极性,也能在项目中不断积累经验。

此外,我们还聘请了一批行业、企业最优秀的设计师作为团队客座教授以指导专业建设。如聘请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广州心水服装服饰设计总监邓兆萍女士,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黄海峰先生,中国十佳制版师曹青华老师等,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开发教材,做到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还经常邀请行业的优秀设计师为学生开展讲座,带学生参观服装企业,让学生在实训场景中亲自体验,了解行业的发展。

2、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在产学研的合作中,教学与企业要发展,实现这一条件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企业的实践平台,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实训场地来实现教学资源的社会化。学校也可以通过引进企业的相关资源来进一步改善实训教学条件。我院实行2+1教学模式,即学生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主要依托校友的资源和在合作中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来进行。通过这一模式的开启,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提供了便利。而不断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更大化,不断完善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和体系,这也是如何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

(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职业技能大赛和实训基地引领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1、职业技能大赛引领服装专业教学改革。高职教育的成果不能只喊口号,成果的检验最终需要企业的认可。近年来,省内技能比赛、国家级技能比赛等各类型职业技能大赛如雨后春笋般出来,技能大赛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助手,需要正确认识其导向和促进作用,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加快推进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课程建设,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近几年来,贯彻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适应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服装行业以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与工艺为主题,以行业(企业)为主导,以真实生产(工作)项目为载体,分别举办了“健业杯”等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突出职业道德与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引领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平台作用,技能大赛的举办对促进广东省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服装设计等项目的竞赛,能够检验出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设计表现能力、服装立体造型、样板制作能力以及质量、效率、责任和安全意识。

技能竞赛的举办对引导高职院校服装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服装设计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早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并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大众化,以及院校的扩招,使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种情况,我院通过相关调研,在校期间就给学生们开辟了一些符合创业的途径,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让服装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形成一种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除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利用实训室进行自主创业与社会服务,充分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策略,加强专业技能实践。

服装实训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的形式进行。整个实训室中从场地的布置、货品的选购等,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来完成。不同的项目组负责不同的工作,大家共同参与服装实训室的经营与管理,通过服装实训室的运作,进行公司的组建,对在校学生的着装情况进行市场调研、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团队各个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学生通过服装的销售,全程参与经营过程中所经历的服装货品的采购与管理,市场的策划与推广工作环节,有机会去熟悉不同的工作环节,提高在校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通过这种形式的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让课程的教与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整个过程中的各成果也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学院的特色,学生通过自主的参与也能迅速得到实践的检验。

服装实训室,以突出提升学生的实用性、技能性为特色。服装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该基地自主地完成服装设计、制作、销售等以此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服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服装零售学》、《化妆与形象设计》、《服装专题设计》等项目化课程的研发和后期成果的展示结合在一起,以课程带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性、实践性也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同时,实训室还经常对外承接各种业务,如在广东省大学生时装周我院的服装毕业设计作品展演中,为专业模特提供化妆和发型的业务,一方面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层次合理、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前提,也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个课程项目化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队伍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协同操作与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故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

1、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强化双师素质特色。“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服装专业师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双师型”队伍建设要求高,我院从内外结合考虑,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引、聘、送、下、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2、科研带动教学,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教师到企业实践,以缩短教与学的差距;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通过进修和业务学习,提高学历、职称和技能等;鼓励教师参加市、省、全国各种培训及大赛,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及业务水平。带动学生参与服装设计项目的研究,通过企业中有经验的人员、高职称教师组建具体设计创新的学术团队,以科研引导学生的实践创新。

(五)行业资讯,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

服装一种文化的引领,需要用时尚来烘托,对资讯要求非常高。因此,充分开拓专业视野,专业教学改革中运用信息化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而服装专业的教与学有效依托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更有帮助,如《服装流行与设计》课程我们通过利用学院购买的“蝶讯网”等服装资讯,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服装资讯和动态;通过专业网站如“穿针引线”等发表学生的作品,加强与其他院校或在线服装行业人员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微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方法和步骤;通过网络课堂和空中课堂加强师生之间,学生和企业设计人员间的沟通,展示教学成果;通过各种信息化的资源,实现专业共享,以探索符合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法和专业教学标准,以求真正实现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上的“设计手段数字化,教育技术网络化”。

结语

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创新型人才竞争的时代。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有方向性的综合性工作。在当前,服装专业的教学要做到不断成熟,不断壮大,我们只有不断改变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真正顺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为服装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创造性+技能型”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束霞平,张蓓蓓.基于企业需求下高校服装人才培养改革[J].丝绸,2012,(5):65-69

[2]章建春.对金融危机下职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33):61-63

[3]庄立新.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与产品化终端的施教途径[J].山东纺织经济,2008;(6):97-98

[4]张卿.高职院校举办技能大赛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9):180-182

[5]王秀芝.现代产业背景下服装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4):311-312

猜你喜欢
工作过程服装设计高职院校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