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时期视唱练耳训练的内容及方法

2016-05-14 08:43张亚利
艺海 2016年8期
关键词:方式方法

张亚利

〔摘 要〕 视唱练耳是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就人的听觉和音乐才能发展的规律来看,少儿时期进行视唱练耳训练显得格外必要。本文从少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对少儿视唱练耳训练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 少儿时期 视唱练耳训练 方式方法

视唱练耳是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无论是对于音乐专业的学习者还是对于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乐谱的视唱能力和音乐的听觉能力训练都很重要。一般来说,视唱练耳训练的基本内容包括识谱能力和听觉能力的训练。而识谱能力和听觉能力主要通过唱谱效果来体现。然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说,音乐听觉能力和唱谱能力的训练由于年龄不同和个体差异性,效果也会明显不同。就大体的人的听觉发展规律来看,少儿时期进行视唱练耳训练显得格外必要。

少儿一般是指7岁到12岁的少年儿童,这一时期的儿童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首先,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具有一定可逆性的思维能力,能够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比较等。这一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少儿理解简单的乐理知识,同时,通过视唱能力的训练,能够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音乐的一般性规律。其次,这一时期的儿童学习的方式主要为模仿,在模仿中表达自己,发现新事物。这一心理特征也决定了少儿进行视唱练耳训练的方式。同时,这一时期的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形象性。他们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去表现自己,感受各类事物。因此这一时期的视唱练耳训练仍然以发展音乐的感知能力为主。就音乐能力而言,这一时期是儿童音乐才能高速发展的时期,通过良好的训练,音乐能力可以达到一种很高的水平。

一、少儿视唱练耳训练的内容和学习目的

根据少儿时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音乐才能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少儿时期视唱练耳训练的内容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音的性质:音是构成音乐的最基本的要素。音的基本性质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而这四个性质也是视唱练耳训练的基本学习内容。少儿的视唱练耳训练包括单音、音程、和弦等要素的听辨和记谱。通过单音的模唱和听辨、音组的模唱和听辨,以及音程、和弦音乐短句的听辨,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音乐听辨、分析能力。音的性质的听辨,其主要的训练目的是使少儿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培养音乐的分析辨别能力。

2、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的灵魂,是体现音乐风格的重要元素。对节奏的学习和训练是视唱练耳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读节奏、说念歌谣,以及节奏模仿、节奏选择、节奏听写方面的练习,可训练和提高学习者的模仿能力、反应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丰富多样的节奏训练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和增强学习者的音乐学习兴趣。

3、调式:不同音乐的调式具有不同的音乐色彩,不同的民族音乐又有不同的调式属性。调式很抽象,但是对于有着音乐感知能力的少儿来说,调式是感性的,是有情感情绪的。对于调式的感知和认识,是少儿了解音乐风格,辨别音乐类型的基本能力。

4、视唱能力训练。这一学习内容是听觉训练和识谱能力训练的综合展示。通过对大量优秀的中外儿歌和名曲片段的视谱演唱,提高少儿的视谱即唱的能力。同时,通过演唱,可积累丰富的音乐语汇以及音乐赏析的经验。

在视唱练耳训练的过程中,以上学习内容是最基础的内容。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少儿自身程度的不同,降低或者提高学习内容的难度,自由把握。

二、少儿视唱练耳训练的方式方法

根据少儿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视唱练耳的教学也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1、以音乐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为辅

少儿时期的学习以感性、形象的途径为主。在视唱练耳训练中也应体现这一特点。单纯的演唱和理论讲解,不仅会降低少儿学习视唱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会磨灭少儿对音乐学习的热情。根据少儿心理的发展规律,7-10岁的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20分钟;10-12岁的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25-30分钟。如果在这15到30分钟的时间里,完全以枯燥的演唱、纠正或者讲解、听讲为视唱练耳训练的主要手段,对于一个少儿来说,很难做到聚精会神。所以,在科学的授课时间里,教师必须增加实践的内容,如歌唱、律动、创作等,变换不同的实践方式来感受音乐。而乐理知识必须通过以上的实践来感受,而不是生硬的讲解。脱离音乐实践的理论讲解,对于以感性体验为主要理解方式的少儿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同时,在设计实践环节时,也要设计多样的实践方式,通过律动感受节奏,通过歌唱了解旋律,通过聆听辨别音高等都是很好的实践方式。

2、以模仿为主,兼顾音乐创作

模仿成人的行为,是少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在视唱练耳训练过程中,模仿必不可少。如在调式学习中,“什么是调式”这个概念不太容易被少儿理解,那么我们就需要从模仿调式主和弦开始学习。大小调式的主音上的三和弦本身就具有特定的调式色彩。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不告诉学生什么是大调小调,但是通过模唱主和弦,完全可以感受到大调的明亮和小调的暗淡。教师可以在每段视唱曲演唱之后,加上该视唱曲调式的主和弦模唱,或者调式音阶模唱。由此,调式感可以得到很明确的训练。在对少儿的视唱练耳训练中,学生对教师的范唱进行模仿,其效果远比学生自己听琴看谱视唱得好。除了模仿之外,视唱练耳训练课程要重视少儿创作能力的培养。少儿的音乐创作包括节奏创编、歌词创编以及旋律创编。节奏创作可以让少儿整合节奏、节拍等知识点。歌词创编可以发挥少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特定的节奏写上合适的象声词或者有意义的歌词等。旋律创作更要整合语言的节奏,选择合适的节拍和调式,写出适合歌词的旋律来。即便学生不明白歌词和旋律的关系,但是根据他自身已有的音乐经验,他依然会选择自己更加喜欢的旋律来创作。所以,音乐创作本身是少儿在模仿了无数的曲调,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对自身音乐感受、音乐体验、乐谱记写等能力的整合体现。实践也证明,音乐创作是视唱练耳训练授课中最受欢迎的环节,大家一起视唱自己写的作品,往往是少儿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3、设计音乐活动,增加音乐感知能力训练

少儿的视唱练耳训练要突破技术性的学习,针对少儿自身的特点,创设符合少儿身心发展的活动进行教学。在视唱练耳训练中的活动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几类。首先,歌唱类的活动。歌唱类的活动中独唱是一定要有的。独唱可以让学生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以利于改善自己的视唱能力。歌唱类活动中还包括多声部的视唱、多声部的节奏练习。在歌唱活动的设计中,要尽最大能力地调动少儿的参与性,鼓励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多声部的训练可以培养孩子对和声的敏锐度,迅速找到自身声部的位置。其次,音乐活动还包括律动类的活动。符合音乐节奏的律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把节拍形象化为固定的、节奏简单的动作,可以避免视唱中越唱越快,速度不稳的问题。这些律动的动作,也可以让少儿自己去创编。同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乐器类的活动。视唱中加入简单的乐器伴奏,如铃鼓、三角铁、节奏棒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少儿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感知活动中。如果少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得到充足的训练,这将对视谱即唱过程中少儿对节奏和速度的准确把握有很大的帮助。

4、扩展歌唱音域,增强旋律与和声感知能力

不同年龄的少儿,歌唱音域差别很大,可以由低年龄的小字一组的c至小字二组的d(大九度),扩展到小字组的a至小字二度的e(大十二度)。当然根据个体差异,没有经过训练的少儿音域,会窄到纯五度(小字一组的c至小字一组的g)以内。因此,进行少儿的视唱练耳训练,扩展歌唱音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初学视唱练耳的少儿,还存在“念”旋律、“说”旋律的问题。不管音乐中每个音的音高是什么,唱出来都是一个音高。针对这样的技术性的问题,需要教师通过一些适合少儿的训练方法。首先,练声曲的演唱。在少儿训练中,扩展音域需要训练少儿假声高位置演唱的能力。在这里,练声曲不仅是声韵母的发声训练,而要赋予练声曲特定的意义,加上有意义的唱词。当唱词的情感意义和练声曲的整体要求一致时,少儿就很容易达到练声曲练习的目的。其次,在视唱过程中,可以从熟悉的歌曲演唱开始。当歌曲旋律熟练以后,把歌词变为音的唱名,可以很好地训练少儿的音高准确性,增强演唱的旋律感。除此之外,多声部视唱是一种多层次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它纵横交错的多线条旋律构成了立体音乐,多声部视唱的训练是立体音乐感的训练。选择多声部的片段,也可以是一到两个多声部的乐句,通过演唱训练少儿音高的稳定性和音乐的和声观念。

5、运用“小老师”课堂管理机制,互相促进学习

在视唱练耳训练过程中,大多数的课堂以集体上课形式为主。人数一般不超过二十人。在训练过程中,除了教师之外,学习中的每个少儿都可以成为“小老师”。让学生自己用耳朵听别人的演唱,指出别人演唱中的不足之处,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纠正这些不足之处。这样的课堂管理机制不仅弥补了老师听不到的不足,形成了互相学习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少儿主动、积极运用耳朵听辨的能力。

综上所述,少儿时期是一个人音准概念形成和音乐感觉训练的最佳时期,视唱练耳的训练一定要遵循少儿成长的心理生理规律进行,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理、缪裴言、廖家骅.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2

[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12

[3]王雪桦.论多声部视唱教学中的音准训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4)

猜你喜欢
方式方法
专项审计调查的特征和优势
浅谈农村体育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检修方式分析与阐述
英语学科实现课前有效预习方式方法的探索
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方式探究
小议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成效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柔韧性练习
丰富教学方式方法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
探讨新形势下煤矿安全培训的方式方法
基于人才培养的学生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