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培养

2016-05-14 10:41曾海洋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鲁迅教材

曾海洋

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综合性”、“实践性”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背离核心目标的做法。所以,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就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而是要立足课堂,深挖课程,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对待这个问题。面对课堂,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做呢?在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想办法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素养。

一、珍视新课标,深研课程,善于挖掘课程中语言文字教学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加重了课程的文化比重,文学作品占60%以上,加强了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及现当代的名家名篇,选编进一步提高了语文学科的文化品位与价值。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不同学段的语文教材的多次改编,我们教师不要轻率地怀疑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而应主动去挖掘课文中语言文字教学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

以鲁迅先生为例,鲁迅的文章在各学段的语文教学中占的比率最重,是选文最多的作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先生,对中国旧文化有着深邃的洞察力,过去我们只强调其“斗争性”而忽略了其文化上的意味。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的从课文中探寻出鲁迅作品的文化色彩,在丰富学生头脑中的鲁迅的形象的同时,积极开展一系列关于“鲁迅其人”、“鲁迅其文”、“鲁迅的民族精神”、“我眼中的鲁迅”等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的研讨话题与研究主题,并循序渐进形成体系,既可以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思维方式上入手进行拓展训练,弥补学生认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又可以实现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性学习中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展现出一片新视野、新天地。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挖掘文本,紧扣重点

教师只有激发小学生兴趣,才能有效延长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教师要为学生提出富有新奇的问题,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愉悦、轻松。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表达出的想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注重保护学生的兴趣与表达欲望。教师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更浓厚,从而更加主动投入到语言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学生通过想象后会说:“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鲜花,有金黄的、有火红的、有紫色的,并且花的形状也千姿百态,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有细长的,花蕊围绕着花瓣的末端卷曲着,宛如姑娘们刚烫过的馨发。”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为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备课工作,根据语文教材,重点挖掘课本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运用的地方。教师只有抓好了激发点与关键点,才能更好的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经验,才能在语文教材中发现更多的激发点与关键点。

三、认真分析单元编排,大胆重组教材,善于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的教学资源

学生的认知存在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单篇研读往往流于同一平面上的解读,为滋生各种形式主义提供了土壤,难以达到立体的、纵深的突破。如果能尝试着重组教材,进行专题式探究性学习,势必能将学生的解读能力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

四、组织活动,融会贯通,巧妙转述,不断提高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可供小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情境,教师要利用课文情境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所设计的实践活动要有可行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如果教师总是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生是很难给予回答的,并且这样的问题也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展开想象,鲜明地将背景、情节、任务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转述就是通过不同人物和立场,讲述同一个故事或教学内容。个体思想认识、语言积累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让转述效果也存在不同差异,这就产生了语言运用训练场中的碰撞,之后在学生碰撞中阐述、辨析、认同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和魅力。这样的训练方式是一种课文内容与语文方法共同习得的过程,能够将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且还是一种同伴语言启迪自己语言的历练。.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素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努力将以上方法广泛地应用于每一篇课文的讲授中。学生的阅读量大了,自主研究的兴趣提高了,想问题的深度也拓展了,每一个学生都愿意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在今后的教改实验中,我将一如既往地采用上述方法,并继续探寻更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将新课程标准中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贯彻到教学中去。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学生塑造优美、高尚的人格,使他们将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骨干力量。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鲁迅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