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清湖的画

2016-05-14 12:19王学明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鞭策心性罗丹

王学明

古人云:书如其人。画也如此。初识崔清湖和他的画是在博客上,那时觉得他的作品一般,并未引起注意。转瞬两三年过去了,在与他进一步的交往中,发现他的画真是突飞猛进,有了很大的提高,更觉得他人和画十分吻合,我喜欢他这个人,也喜欢他的画。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清湖就具有这种发现美的眼睛,极平常的蔬果,如辣子、萝卜、豆角、西瓜、红果;极平常的工具、玩具,如耙子、刨子、锁、秤、弹弓、葫芦、拨浪鼓,他都能迁想妙得,“信手拈来自有神!”画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于是细细品赏他的画,有几点突出的感悟:

一是清新、逸趣。清湖的画多是小品,欣赏时总觉得有一股清气透出,题材虽然是一般的“俗物”,而一经他的手,点石成金,焕发出光彩。画上一个个平凡的物象,配上打油诗,真是妙趣横生、意味深长。

二是淡雅、静气。清湖的画为双勾著色,不温不燥,颇有宋元遗风,应能感受到画家心态是平静的,追求是高雅的,影响到我们观者,也能暂时安抚那颗躁动的心,做一番“静观”方可知其画似淡而味之愈长,似浅而求之愈远。

三是诗、书、画的结合。我最欣赏清湖的一幅作品《鞭策图》,画的是人们儿时玩的尜尜,画上只有一个小鞭、一个尜尜,并以娟秀的书体题句云:“本是闲散物,倒卧且安宁。挥鞭狠狠打,原地转不停。”诗和画相得益彰,道出了作者的深意,是说那些闲散、无所作为、惰性十足的人,就像尜尜一样,任你怎样“鞭策”,他也不会前进一步,一旦停下鞭子,还是那“倒卧且安宁”的状态,这是寓讽刺于形象的诙谐之中。诗书画的结合使这些作品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较为完美的境界。

艺术是一个人心性的展现,清湖的画有文人气,这与他的心性修养不无关系。文人画,首重精神,不贵形式,虽然他没有标榜自己是文人画,而观者自能体会。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这句话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不可断章取义,可是往往人们只强调“游于艺”强调个“玩”字,将艺术当玩物,供消遣,以至是画者从心所欲而逾矩!还是罗丹说得好:“可是不要扮鬼脸、做怪样来吸引观众,要朴素、率真。”清湖自有清醒的头脑,“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稳稳地走着自己的路子,在当今艺界纷乱的形势下,是难能可贵的。诚然,清湖还年轻,艺术之路还很长,还有着很大的潜能,只要坚持清心地,甘寂寞,善读书,亲风雅,画能小中见大,诗能浅中求深,书能秀中求拙,扩大题材,扩大格局,磨练笔墨功夫,一定会渐渐入于化境,将不断会有精品力作问世。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史馆馆员、原河北省美协常务理事、原衡水市书画院院长。)

猜你喜欢
鞭策心性罗丹
用道
《四居室平面图》
Reading and Optional Choices 阅读七选五
罗丹手稿
南法禅宗与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的相似性
走势蛮好的
走势图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从于丹讲《论语》中得出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