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医”式诊断

2016-05-14 06:37汪圣龙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医习惯语文

汪圣龙

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小学语文无疑是带领学生走进这美丽世界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小学语文的课堂本应在很多人心中留下“快乐、温暖”的印记,然而现实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学生读不好、写不美、说不清、惧写作,这些仍然是常见的共性问题。一线教师对此常常显得束手无策。笔者尝试从中医的视角诊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期待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一、当归:语文回归——“当归”吟诵根,滋养真性情

[现状]“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阅读课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然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并非一蹴而就。“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经历“学习”“初步学会”“能”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很多一线教师由于缺乏这样正确的认识,在朗读教学中缺少“正确示范”和“合理引导”,从而导致了学生朗读方式的千篇一律。

[案例1]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春笋》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选一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的声音不够响亮。

师:那好,你来读一读。(选这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异口同声)好!

师:那好,我们就像他这样美美地读一读

[处方]语文回归——“当归”吟诵根,滋养真性情。“当归”是一味中药名,借用其名,特指语文应当回归其根本,重视诵读。

一是重视教师示范指导作用,让朗读成为个性化的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有感情地朗读”有这样的描述:“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位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从上述的课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将“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单调的“千篇一律”,实不可取。指导朗读,要重视教师的范读,重视方法的渗透,重视文本的理解,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师,更要练好这项教学基本功,即使是简单易懂的课文,每次课前都需要在朗读上反复斟酌,防止出现“一千个读者却只有一个哈姆莱特”的现象。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当今时代,诱惑太多,电视、网络、游戏、动漫,无一不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转而沉迷于其他诱惑。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诵读形式,让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诵读,享受诵读带来的乐趣。如将《三字经》诵读、诗文接龙等活动变成学生的日常活动,日积月累,语文底蕴便积淀于学生的心中了。

二、苦参:落实书写——字字“苦参”商,笔笔费思量

[现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实施的具体建议中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随堂练习”,很多一线教师不够重视,甚至为了赶进度而将这10分钟挪作它用,导致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案例2]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写字指导。在这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写“孩”字:

看看“孩”这个字,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子”吗?(出示汉字演变图)它就像一个婴儿伸着双手让爸爸妈妈抱呢!当“子”字变成“子字旁”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呢?

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在田字格里学写一个“孩”。左边是个“子字旁”,横画要变提;右边的字念“亥”,表示一头猪,我们先来写猪的头(点、横),再来写猪的身子(撇折),然后写猪的腿(撇、撇),最后写猪的尾巴(点)。

[处方]落实书写——字字“苦参”商,笔笔费思量。此处的“苦参”二字借用中药名,特指教师要对每个字每一笔划都“竭尽全力地耐心地思考与琢磨”,提高书写教学水平。

一是写字教学需要教师的良好示范。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愿意模仿教师的字迹,并和同伴相互比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发挥“示范”在写字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案例2中教师亲自示范的汉字教学,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功夫在课外”,教师要想给学生展示一手好字,自己在平时就要勤加练习。示范时,为了强调关键笔画和部首,可通过彩色粉笔加以凸显。

二是写字教学需要教师的“躬身指导”。本例中的教师除了亲身示范,还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发现笔画的变化,对学生的汉字书写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此外,在学生练字时,教师可以巡视学生的书写情况,对学生的写字姿势、笔画轻重、运笔急缓、间架结构等,进行及时指导。面对学生出现的汉字书写的共性问题,还可以通过集中点评的方式加以改进。

三、远志:阅读习惯——滋养生“远志”,自有硕果生

[现状]习惯和兴趣,是语文学习的两大法宝。可是现在不少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机械地讲解课文,或者专门利用一节课,单独地来上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课,使阅读习惯和课堂教学分成了两张皮。

[案例3]特级教师杨明明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大屏幕逐句出现课文内容,教师逐句读,让孩子们比一比,谁听一遍就记住了。教师朗读的过程,每一个孩子都能专注地听、认真地记。接着杨老师安排听一遍就记住的孩子“展示”,检验其听的效果。然后逐步提高要求,通过“再听,再读,再背”的方式训练每一个学生的听力。一节课结束,学生会读了、会背了,更重要的是会听了。

特级教师教学的高明之处往往就是打破常规、出其不意。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教师是在用一篇具体的课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阅读习惯。

[处方]阅读习惯——滋养生“远志”,自有硕果生。“远志”是中药名,用以提醒教师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些,认识到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两节课能教出来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自然会慢慢养成。

一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阶段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T具书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贵有疑”等阅读习惯。教材是小学生阅读的主体,所以这些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初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精读课文,应注意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对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应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

二是借助课外阅读指导,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读书大多囫囵吞枣,喜欢追求故事情节,但缺乏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缺乏人物形象的感受,缺乏对书中潜在问题的思考,缺乏对作者及其他作品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进行指导,将课内精读习得的方法和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落实下去。应通过评价、展示等方式,鼓励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或摘抄、或画图,或写心得体会等。

四、一见喜:体验实践——“一见喜”来乐,曲径更通幽

[现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实施的具体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现实的作文教学却是学生怕写作文,低年级学生写话无从下笔,出现“言之无物”“言之无序”的现象;高年级学生写生活、学习中的事情,常常无病呻吟,缺乏动人的真情实感。

[案例4]特级教师何捷执教《读绘本故事练习说话写话》时,首先联系学生生活,出示了三个常见病句,引导学生说话。接着何老师又饶有兴致地和学生一起阅读绘本故事《我爸爸》,引导学生不断联想到生活中自己的爸爸,还安排学生用不同梯度的句式全面地捕写自己的爸爸。

[处方]体验实践——“一见喜”来乐,曲径更通幽。中草药“一见喜”的名字用在此处,意指教师要用更接近学生生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多种途径,使学生乐于运用语言来表达,提高语文水平。

一是感受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真实表达。要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写作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生活,有了真实的体验才会有真实的表达。案例4中的何老师便将绘本与学生的生活素材有效结合,安排不同梯度句式引导学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参与的过程中,完成了表达。

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表达中感受快乐。大多数学生把写作当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任务,写作的过程往往缺乏表达的原动力,对此,我们可以开展“书信作文”的活动,当学生有了具体的倾诉对象时,文字的表达就会更显生动。还可以办班级的“作文小报”,当一篇篇作文变成“铅字”的时候,学生就更能体会到表达的成就和快乐。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中医习惯语文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